格律詩(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

對仗是由古體詩和駢文中對偶句發展而來,上官儀進行整理,上官婉兒進一步發展,和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這些宮廷詩人一起制定了格律詩的規範。所以,對仗是為格律詩的一種基本規定。

格律詩(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

格律詩分為絕句,律詩和排律。其中絕句由於字數過少,只有四五二十字,或四七二十八字,沒有一個字多出來浪費,所以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當然,詩人才華橫溢,願意對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對仗的位置也不限定,可以前兩句對,也可以後兩句對。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就是後對,“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就是前對。也有四句都對仗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極品,非常少見。

而律詩就必須有對仗句了。早期格律體剛出來的時候,要求非常嚴格。那就是頜聯,頸聯都必須對仗。也就是八句詩中的三四句,五六句,必須對仗。後來可能是太嚴格打擊了創作的積極性,慢慢地就不再要求頜聯對仗。也就是說只需要五六句對仗就可以了,三四句可以不對仗。但是頸聯對仗是鐵律,如果這一條還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詩之外了。

格律詩(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

律詩的對仗格式呢,又分幾種。全詩只有五六句對仗的,就叫做“蜂腰對”。如果首聯就對仗了,第二聯不對仗,然後頸聯有對仗。就是一二句,五六句對仗。這個就是把原本應該在第二聯的對仗移到前面去了,就好像偷偷地春天早來了,所以這種格式叫“偷春對”。李白的《送友人》就是偷春對: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對仗

此地一為別,孤篷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對仗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至於律詩中對仗句的平仄格式遵從整體的平仄關係,沒什麼特殊的。對仗更多體現在字詞的對應關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不能亂來。

律詩中的對仗從寬嚴角度來說分為兩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個非常工整,絲毫不亂。這個就叫“工對”,另外一種看上去沒那麼嚴謹,同樣看杜甫的詩,

“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這個仔細分析,確實對仗,但是看上去又有些散,這種稱之為“寬對”。另外還有一種,跟平時對仗都是相平行的兩個句子不同,有承順關係的意思,還是拿老杜的詩“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種關係的對仗,稱為“流水對”。

格律詩(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

律詩的對仗講得比較仔細。因為絕句不要求對,另外一種格式排律雖然除了首尾聯,中間的要求句句對仗,但是排律實在是限制太多,純粹給詩人拿來炫技,而對仗的方法格式和律詩也是一樣的。今天的人一般也不會去寫排律,我們舉個例子,大家看一下就好了。還是杜甫的吧,《奉送嚴公入朝十韻》:

鼎湖瞻望遠,象闕憲章新。

四海猶多難,中原憶舊臣。

與時安反側,自昔有經綸。

感激張天步,從容靜塞塵。

南圖回羽翮,北極捧星辰。

漏鼓還思晝,宮鶯罷囀春。

空留玉帳術,愁殺錦城人。

閣道通丹地,江潭隱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

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

以上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