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擊——記崇武以東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0111甲型護衛艇

雷霆一擊——記崇武以東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0111甲型海上猛虎艇588艇

本型艇是1959年4月於上海召開的、總參、海軍和各艦隊都派人參加的“高速護衛艇設計建造現場經驗交流會”後根據海軍和有關院所提供的設計方案,同年9月由大連造船廠完成施工圖紙的產物。本型艇吸取了各艦隊基地自行研製的護衛艇特點(旅順的0105艇、青島的0108艇,上海的0109艇,廣州的0110艇),取長補短最終成為一款深受海軍喜愛的小型艦艇,本型新艇被命名為“0111型”護衛艇。“0111型”試驗艇於1960年在大連造船廠建造,1961年11月建成。經過一年的試航,並由708所改進,提高航速和增強火力後,於1962年被海軍選中開始批量生產,定型為“0111甲”代號“062型”高速護衛艇。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代大型高速護衛艇,北約代號稱為“上海”級。

1965年8月6日,海軍南海艦隊護衛艇41大隊的本型艇“598”、“558”、“601”、“611”艇參加了著名的“八六海戰”,擊沉臺灣地區海軍“漳江”號巡邏艦;1965年11月14日,海軍東海艦隊護衛艇29大隊的本型炮艇“588”“589”艇參加了擊沉臺灣地區海軍“臨淮”號掃雷艦的“崇武以東海戰”,戰後“588”艇被國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稱號。

排 水 量:“0111甲”“0111乙”115噸(正常)

主 尺 度:38.78米×5.3米×1.43米(全長、型寬、吃水)

動 力:“0111甲”型:4座輕M50Ф3/輕12V-180柴油機,4軸,4800馬力

航 速:“0111甲”型:30節(最大)

續 航 力:600海里/17節

武 備:蘇制B-11型/國產61式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蘇制2M3型/國產61式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75毫米無後坐力炮1門,深水炸彈8枚。

“0109型”護衛艇

雷霆一擊——記崇武以東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0109型護衛艇

本型艇是海軍艦艇設計、製造權下方期間,海軍東海艦隊修造部聯合101工廠設計、建造的高速炮艇,共建成10艘,代號“0109”,全部裝備東海艦隊部隊。本型艇是當時海軍各部隊自行設計、建造的炮艇中最先建成的一型,綜合性能也最為優秀,首創的圓舭平底線型,對此後人民解放軍海軍小型作戰艦艇的設計有很大影響。

本型艇的火力、航速等性能,均優於“55甲”炮艇。1965年5月1日,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護衛艇29大隊的本型炮艇“575”“577”“574”“576”在浙江台山以東海域,重創了臺灣地區海軍的“東江”號巡邏艦(東引海戰),成為“0109”乃至大躍進期間建造的一百噸高速炮艇的首個戰果。同年11月14日,海軍護衛艇29大隊、31大隊的本型護衛艇“573”“576”“577”“579”艇參加了擊沉臺灣地區海軍“臨淮”號掃雷艦的崇武以東海戰。

排 水 量:111.2噸(滿載)

主 尺 度:35.66米×5.2米×1.6米(長、寬、吃水)

動 力:4座M50Ф3柴油機,4800馬力

航 速:30節

續 航 力:640海里/18.63節

武 備:蘇制57毫米雙聯機關炮1座,蘇制B-11型37毫米雙聯機關炮1座(初期裝備有45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2具,不久拆除),蘇制德什卡43型12.7毫米重機槍2挺,深水炸彈4枚。

6602型魚雷艇

雷霆一擊——記崇武以東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本型魚雷艇是中國根據和蘇聯簽訂的《六四協定》引進生產的蘇聯183K型魚雷艇,為滑行艇型,木殼艇體,西方稱為P-6型魚雷艇,由蘇聯提供全套設計資料和部分零件,並派出專家指導建造,中國代號“6602”型。1955年起分別由蕪湖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建造,總計約建成63艘。1965年11月14日,海軍東海艦隊魚雷快艇6支隊31大隊所屬的本型魚雷艇在福建崇武以東海面出擊,參與擊沉了臺灣地區海軍的“臨淮”號掃雷艦,取得了本型魚雷艇歷史上的重要戰績。

排 水 量:67.5噸

主 尺 度:25.05米×6.06米×1.37米(長、寬、吃水)

動 力:4座M50Ф1柴油機,4800馬力

航 速:43節

武 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蘇制2M3型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

附1:崇武以東海戰中的臺灣地區海軍參戰艦艇

“山海”號巡邏艦

雷霆一擊——記崇武以東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山海號巡邏艦

“山海”艦前身為美國PCE型護航巡邏艦“PCE-867”號,1942年7月8日在美國俄勒岡州阿爾比納引擎與機械工廠開工,12月3日下水,1943年6月20日竣工。1945年8月28日被租借給中國,1945年9月12日被中國海軍赴美接艦團接收,改名“永泰”,1946年7月21日回國後被編入海防艦隊並被正式由租借改為贈送給中國海軍。1946年9月被派到青島參加對華北沿海解放區的封鎖行動,1947年7月1日該艦改屬海防第一艦隊一分隊,參加了配合陸軍進攻膠東解放區的煙臺、威海、劉公島的作戰行動。1948年該艦被調往華北掩護在華北戰場崩潰的國軍部隊撤運。1949年5月該艦被調往淞滬地區協防。上海撤守後該艦撤往舟山定海,1950年6月1日該艦定舷號“41”,1952年7月1日該艦改隸屬第四艦隊四十一戰隊,駐泊金門。1954年9月3日解放軍炮擊金門後,該艦曾對廈門進行了報復性炮擊。1965年元旦該艦改名為“山海”,當年11月13日該艦和“臨淮”艦在烏坵海域遭遇人民海軍魚雷艇和護衛艇的攻擊,該艦被擊傷後不顧友艦臨陣脫逃,導致“臨淮”艦被擊沉。

排 水 量:945噸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87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800馬力

航 速:14.8節

續 航 力:3900海里/10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MK-1型40毫米雙聯裝博福斯機關炮2座,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5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投放軌2條。

“臨淮”號掃雷艦

雷霆一擊——記崇武以東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臨淮號掃雷艦

“臨淮”艦原為美製“AM”型掃雷艦“AM287”號,1947年12月8日根據中美兩國在南京簽訂的軍艦轉讓協議在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被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永昌”,1948年6月30日被拖航到左營,1950年6月16日成軍,隸屬第三艦隊,一直在福建、浙江沿海活動,和解放軍艦艇多有交火,1955年改列巡防艦隊,1965年改名“浮圖”,但旋即又改名“臨淮”,11月13日夜該艦與“山海”艦在福建烏坵海域被解放軍東海艦隊魚雷快艇6支隊31大隊所屬的“6602”型(P6)魚雷艇攻擊,被“145”艇發射的一枚魚雷命中尾部,艦尾下沉、喪失動力,又被護衛艇第29大隊“588”、“589”兩艘“62”型護衛艇補充攻擊,最終沉沒於烏丘以南15.5海里處(本次海戰史稱“崇武以東海戰”),同行的同級艦“山海”號被重創後逃跑。

排 水 量:945噸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74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庫伯-貝西默GSB-8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710馬力

航 速:14.7節

續 航 力:3700海里/8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1門,MK-1型40毫米雙聯裝博福斯機關炮1座,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6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投放軌2條。

附錄2:崇武以東海戰記錄

20世紀60年代初期,退守到臺灣的國民黨當局經常派遣特務到祖國大陸刺探情報,並出動軍艦襲擾大陸東南沿海,破壞大陸漁業生產,製造緊張氣氛。在遭到接二連三的打擊後,於60年代中期,改用中型以上軍艦,在海上進行竄擾破壞。崇武是祖國大陸與臺灣島相距最近的地方,也是著名的漁業產區,因此崇武海域成為國民黨海軍襲擾的重點區域。

1965年11月12日,國民黨“臨淮”號(原“永昌”號)護航炮艦離左營到澎湖列島的馬公。13日13時20分,國民黨海軍南區巡邏支隊旗艦、大型獵潛艦“山海”號(原“永泰”號)率護航炮艦“臨淮”號,由馬公隱蔽出航,駛往烏丘。當時,位於崇武北側的烏丘島由國民黨軍控制。1965年1月初,國民黨海軍“永泰”號改稱“山海”號、“永昌”號改稱“臨淮”號,彼時大陸仍沿用其舊稱。兩艦一進入解放軍東海艦隊大霧山觀通站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內就被發現。

海軍福建基地獲悉後,決定將作戰海區選在烏丘正南8海里附近,以護衛艇6艘和遠航魚雷艇(木質)6艘組成突擊編隊,由海壇水警區副司令員魏垣武擔任編隊指揮員。至此,解放軍參戰兵力為:100噸級護衛艇4艘、125噸級護衛艇2艘、K-183型遠程魚雷艇6艘。在娘宮錨地,決定把參戰兵力編成3個戰術突擊群,從第31大隊573、579號和第29大隊576、577號4艘護衛艇組成第一戰術突擊群,擔任主攻敵“山海”號任務;第29大隊588、589號2艘護衛艇組成第二戰術突擊群,擔任牽制“臨淮”號的任務;6艘魚雷艇組成第三戰術突擊群,以魚雷擴充戰果。

為保障作戰部隊側翼安全,防止金門敵艦來援,護衛艇第31大隊75噸護衛艇4艘進至崇武東南15海里處擔任警戒和海上救援,護衛艇第29大隊75噸護衛艇2艘、125噸護衛艇1艘至西洋島以東海域實施佯動,以鉗制東引的敵艦。海上編隊於21時25分由娘宮起航,22時10分到達東月嶼。各艇群行駛途中雷達不開機,保持無線電靜默,嚴格燈火管制,以單縱隊航行,艇間保持目視距離,航速24節。此時,解放軍總參謀部批准打擊國民黨軍艦的作戰方案,並傳達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要抓住戰機,集中兵力先打一條;要近戰,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組織準備工作要周密一些,不要誤打自己;天亮前撤出戰鬥。”周總理的指示給參戰部隊以極大的鼓舞。在接到敵情、發出指示後,周總理、賀龍元帥始終守在指揮崗位上。

23時14分,編隊指揮艇在距離10.5海里處發現國民黨軍艦2艘向烏丘航行。23時33分,護衛艇群距“永昌”號和“永泰”號0.5海里時,編隊指揮員下令集中火力攻擊前導艦“山海”號,國民黨兩軍艦隨即還擊。交戰時,573指揮艇和576預備指揮艇先後中彈。573艇駕駛臺中彈2發,護衛艇第三十一大隊副大隊長李金華和中隊政治委員蘇同錦當即犧牲,魏垣武以下7人負傷,羅經被打壞,艇向左轉向。大隊參謀劉松濤頭部負傷、右臂骨折和食指被打斷,仍然挺身而出代替操艇,直至返航。魏垣武負重傷後仍堅持指揮護衛艇編隊向敵艦射擊。國民黨軍艦遭打擊後,“山海”號即轉向規避遠離,向烏丘逃竄。“臨淮”號邊規避邊射擊。

23時36分,由於雙方處於相對運動,速度又快,解放軍海軍艇隊火力很快與國民黨軍艦失去接觸。編隊指揮員下令停止射擊,並令召喚魚雷艇攻擊。魚雷艇隊接到攻擊命令信號後,即以第二組(131、152)艇組向“臨淮”號攻擊。“臨淮”號繼續南逃。魚雷艇隊指揮員、支隊副參謀長張逸民冒著國民黨軍艦炮火,率領第一組(132、124)和第三組(145、126)4艇高速追擊“臨淮”號,14日0時21分,魚雷艇隊抵近18鏈時進行佔領陣地機動。艇隊接近“臨淮”號至10鏈距離時,即展開兩舷攻擊。0時30分,第三組145艇接近到艇艦左舷90~100度、距離4鏈時進入戰鬥航向。艇組指揮員下令:“單艇攻擊!”145艇冒著國民黨軍艦的密集炮火,逼近到300米的距離上發射2枚魚雷,“臨淮”艦尾部命中1枚,當即失去機動能力開始下沉。第三組即撤到附近觀察攻擊效果。第一組看見“臨淮”號艦首翹起,明顯下沉,便轉向撤離。護衛艇隊背航4海里後,第二突擊群指揮員、護衛艇大隊參謀長王志奇即率領588、589兩艇轉向,以猛烈的炮火向已經中雷的“臨淮”號射擊。1時06分,“臨淮”艦沉沒於烏丘以南15.5海里處。突擊編隊捕撈9名戰俘後,於3時05分奉令返航。“山海”號逃至烏丘後,依託島上炮火掩護,多次盲目射擊,企圖支援“臨淮”號;烏丘陸炮曾7次盲目射擊。戰鬥中有國民黨飛機4批8架臨空支援,但未逞。

此次海戰,從解放軍艇隊開火至“臨淮”號沉沒,歷時1小時33分。擊沉國民黨海軍“臨淮”號、擊傷“山海”號,俘敵9名;“臨淮”號艦長陳德奎以下14人被美國驅逐艦救起外,其餘80餘人全數喪生。戰後“山海”號艦長朱普華中校與南巡支隊長麥炳坤上校都被以“敵前脫逃”罪名遭受國民黨軍法處分,但國民黨當局對外仍宣稱“擊沉敵艦艇四艘,重創一艘”。“臨淮”號艦長陳德奎身負重傷,在冰冷海水中漂流數小時,才被美國軍艦救起;國民黨軍方一度打算將責任歸咎於陳德奎,但在海軍副總司令宋長志、前司令劉廣凱與蔣經國的力保之下,陳德奎才免於牢獄之災。

戰鬥中,解放軍指戰員犧牲2人,傷17人,輕傷護衛艇和魚雷艇各2艘,消耗魚雷6枚,各種炮彈7165發、槍彈250發。這是繼“八·六”海戰勝利之後,人民海軍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