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击——记崇武以东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0111甲型护卫艇

雷霆一击——记崇武以东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0111甲型海上猛虎艇588艇

本型艇是1959年4月于上海召开的、总参、海军和各舰队都派人参加的“高速护卫艇设计建造现场经验交流会”后根据海军和有关院所提供的设计方案,同年9月由大连造船厂完成施工图纸的产物。本型艇吸取了各舰队基地自行研制的护卫艇特点(旅顺的0105艇、青岛的0108艇,上海的0109艇,广州的0110艇),取长补短最终成为一款深受海军喜爱的小型舰艇,本型新艇被命名为“0111型”护卫艇。“0111型”试验艇于1960年在大连造船厂建造,1961年11月建成。经过一年的试航,并由708所改进,提高航速和增强火力后,于1962年被海军选中开始批量生产,定型为“0111甲”代号“062型”高速护卫艇。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大型高速护卫艇,北约代号称为“上海”级。

1965年8月6日,海军南海舰队护卫艇41大队的本型艇“598”、“558”、“601”、“611”艇参加了著名的“八六海战”,击沉台湾地区海军“漳江”号巡逻舰;1965年11月14日,海军东海舰队护卫艇29大队的本型炮艇“588”“589”艇参加了击沉台湾地区海军“临淮”号扫雷舰的“崇武以东海战”,战后“588”艇被国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称号。

排 水 量:“0111甲”“0111乙”115吨(正常)

主 尺 度:38.78米×5.3米×1.43米(全长、型宽、吃水)

动 力:“0111甲”型:4座轻M50Ф3/轻12V-180柴油机,4轴,4800马力

航 速:“0111甲”型:30节(最大)

续 航 力:600海里/17节

武 备:苏制B-11型/国产61式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苏制2M3型/国产61式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75毫米无后坐力炮1门,深水炸弹8枚。

“0109型”护卫艇

雷霆一击——记崇武以东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0109型护卫艇

本型艇是海军舰艇设计、制造权下方期间,海军东海舰队修造部联合101工厂设计、建造的高速炮艇,共建成10艘,代号“0109”,全部装备东海舰队部队。本型艇是当时海军各部队自行设计、建造的炮艇中最先建成的一型,综合性能也最为优秀,首创的圆舭平底线型,对此后人民解放军海军小型作战舰艇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本型艇的火力、航速等性能,均优于“55甲”炮艇。1965年5月1日,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护卫艇29大队的本型炮艇“575”“577”“574”“576”在浙江台山以东海域,重创了台湾地区海军的“东江”号巡逻舰(东引海战),成为“0109”乃至大跃进期间建造的一百吨高速炮艇的首个战果。同年11月14日,海军护卫艇29大队、31大队的本型护卫艇“573”“576”“577”“579”艇参加了击沉台湾地区海军“临淮”号扫雷舰的崇武以东海战。

排 水 量:111.2吨(满载)

主 尺 度:35.66米×5.2米×1.6米(长、宽、吃水)

动 力:4座M50Ф3柴油机,4800马力

航 速:30节

续 航 力:640海里/18.63节

武 备:苏制57毫米双联机关炮1座,苏制B-11型37毫米双联机关炮1座(初期装备有45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2具,不久拆除),苏制德什卡43型12.7毫米重机枪2挺,深水炸弹4枚。

6602型鱼雷艇

雷霆一击——记崇武以东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本型鱼雷艇是中国根据和苏联签订的《六四协定》引进生产的苏联183K型鱼雷艇,为滑行艇型,木壳艇体,西方称为P-6型鱼雷艇,由苏联提供全套设计资料和部分零件,并派出专家指导建造,中国代号“6602”型。1955年起分别由芜湖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建造,总计约建成63艘。1965年11月14日,海军东海舰队鱼雷快艇6支队31大队所属的本型鱼雷艇在福建崇武以东海面出击,参与击沉了台湾地区海军的“临淮”号扫雷舰,取得了本型鱼雷艇历史上的重要战绩。

排 水 量:67.5吨

主 尺 度:25.05米×6.06米×1.37米(长、宽、吃水)

动 力:4座M50Ф1柴油机,4800马力

航 速:43节

武 备: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苏制2M3型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

附1:崇武以东海战中的台湾地区海军参战舰艇

“山海”号巡逻舰

雷霆一击——记崇武以东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山海号巡逻舰

“山海”舰前身为美国PCE型护航巡逻舰“PCE-867”号,1942年7月8日在美国俄勒冈州阿尔比纳引擎与机械工厂开工,12月3日下水,1943年6月20日竣工。1945年8月28日被租借给中国,1945年9月12日被中国海军赴美接舰团接收,改名“永泰”,1946年7月21日回国后被编入海防舰队并被正式由租借改为赠送给中国海军。1946年9月被派到青岛参加对华北沿海解放区的封锁行动,1947年7月1日该舰改属海防第一舰队一分队,参加了配合陆军进攻胶东解放区的烟台、威海、刘公岛的作战行动。1948年该舰被调往华北掩护在华北战场崩溃的国军部队撤运。1949年5月该舰被调往淞沪地区协防。上海撤守后该舰撤往舟山定海,1950年6月1日该舰定舷号“41”,1952年7月1日该舰改隶属第四舰队四十一战队,驻泊金门。1954年9月3日解放军炮击金门后,该舰曾对厦门进行了报复性炮击。1965年元旦该舰改名为“山海”,当年11月13日该舰和“临淮”舰在乌坵海域遭遇人民海军鱼雷艇和护卫艇的攻击,该舰被击伤后不顾友舰临阵脱逃,导致“临淮”舰被击沉。

排 水 量:945吨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87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通用GM12-567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800马力

航 速:14.8节

续 航 力:3900海里/10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2门,MK-1型40毫米双联装博福斯机关炮2座,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5门,反潜刺猬炮1座,深弹发射炮2座,深弹投放轨2条。

“临淮”号扫雷舰

雷霆一击——记崇武以东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临淮号扫雷舰

“临淮”舰原为美制“AM”型扫雷舰“AM287”号,1947年12月8日根据中美两国在南京签订的军舰转让协议在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被移交给中国海军,改名“永昌”,1948年6月30日被拖航到左营,1950年6月16日成军,隶属第三舰队,一直在福建、浙江沿海活动,和解放军舰艇多有交火,1955年改列巡防舰队,1965年改名“浮图”,但旋即又改名“临淮”,11月13日夜该舰与“山海”舰在福建乌坵海域被解放军东海舰队鱼雷快艇6支队31大队所属的“6602”型(P6)鱼雷艇攻击,被“145”艇发射的一枚鱼雷命中尾部,舰尾下沉、丧失动力,又被护卫艇第29大队“588”、“589”两艘“62”型护卫艇补充攻击,最终沉没于乌丘以南15.5海里处(本次海战史称“崇武以东海战”),同行的同级舰“山海”号被重创后逃跑。

排 水 量:945吨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74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库伯-贝西默GSB-8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710马力

航 速:14.7节

续 航 力:3700海里/8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1门,MK-1型40毫米双联装博福斯机关炮1座,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6门,反潜刺猬炮1座,深弹发射炮2座,深弹投放轨2条。

附录2:崇武以东海战记录

20世纪60年代初期,退守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经常派遣特务到祖国大陆刺探情报,并出动军舰袭扰大陆东南沿海,破坏大陆渔业生产,制造紧张气氛。在遭到接二连三的打击后,于60年代中期,改用中型以上军舰,在海上进行窜扰破坏。崇武是祖国大陆与台湾岛相距最近的地方,也是著名的渔业产区,因此崇武海域成为国民党海军袭扰的重点区域。

1965年11月12日,国民党“临淮”号(原“永昌”号)护航炮舰离左营到澎湖列岛的马公。13日13时20分,国民党海军南区巡逻支队旗舰、大型猎潜舰“山海”号(原“永泰”号)率护航炮舰“临淮”号,由马公隐蔽出航,驶往乌丘。当时,位于崇武北侧的乌丘岛由国民党军控制。1965年1月初,国民党海军“永泰”号改称“山海”号、“永昌”号改称“临淮”号,彼时大陆仍沿用其旧称。两舰一进入解放军东海舰队大雾山观通站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内就被发现。

海军福建基地获悉后,决定将作战海区选在乌丘正南8海里附近,以护卫艇6艘和远航鱼雷艇(木质)6艘组成突击编队,由海坛水警区副司令员魏垣武担任编队指挥员。至此,解放军参战兵力为:100吨级护卫艇4艘、125吨级护卫艇2艘、K-183型远程鱼雷艇6艘。在娘宫锚地,决定把参战兵力编成3个战术突击群,从第31大队573、579号和第29大队576、577号4艘护卫艇组成第一战术突击群,担任主攻敌“山海”号任务;第29大队588、589号2艘护卫艇组成第二战术突击群,担任牵制“临淮”号的任务;6艘鱼雷艇组成第三战术突击群,以鱼雷扩充战果。

为保障作战部队侧翼安全,防止金门敌舰来援,护卫艇第31大队75吨护卫艇4艘进至崇武东南15海里处担任警戒和海上救援,护卫艇第29大队75吨护卫艇2艘、125吨护卫艇1艘至西洋岛以东海域实施佯动,以钳制东引的敌舰。海上编队于21时25分由娘宫起航,22时10分到达东月屿。各艇群行驶途中雷达不开机,保持无线电静默,严格灯火管制,以单纵队航行,艇间保持目视距离,航速24节。此时,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打击国民党军舰的作战方案,并传达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要抓住战机,集中兵力先打一条;要近战,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组织准备工作要周密一些,不要误打自己;天亮前撤出战斗。”周总理的指示给参战部队以极大的鼓舞。在接到敌情、发出指示后,周总理、贺龙元帅始终守在指挥岗位上。

23时14分,编队指挥艇在距离10.5海里处发现国民党军舰2艘向乌丘航行。23时33分,护卫艇群距“永昌”号和“永泰”号0.5海里时,编队指挥员下令集中火力攻击前导舰“山海”号,国民党两军舰随即还击。交战时,573指挥艇和576预备指挥艇先后中弹。573艇驾驶台中弹2发,护卫艇第三十一大队副大队长李金华和中队政治委员苏同锦当即牺牲,魏垣武以下7人负伤,罗经被打坏,艇向左转向。大队参谋刘松涛头部负伤、右臂骨折和食指被打断,仍然挺身而出代替操艇,直至返航。魏垣武负重伤后仍坚持指挥护卫艇编队向敌舰射击。国民党军舰遭打击后,“山海”号即转向规避远离,向乌丘逃窜。“临淮”号边规避边射击。

23时36分,由于双方处于相对运动,速度又快,解放军海军艇队火力很快与国民党军舰失去接触。编队指挥员下令停止射击,并令召唤鱼雷艇攻击。鱼雷艇队接到攻击命令信号后,即以第二组(131、152)艇组向“临淮”号攻击。“临淮”号继续南逃。鱼雷艇队指挥员、支队副参谋长张逸民冒着国民党军舰炮火,率领第一组(132、124)和第三组(145、126)4艇高速追击“临淮”号,14日0时21分,鱼雷艇队抵近18链时进行占领阵地机动。艇队接近“临淮”号至10链距离时,即展开两舷攻击。0时30分,第三组145艇接近到艇舰左舷90~100度、距离4链时进入战斗航向。艇组指挥员下令:“单艇攻击!”145艇冒着国民党军舰的密集炮火,逼近到300米的距离上发射2枚鱼雷,“临淮”舰尾部命中1枚,当即失去机动能力开始下沉。第三组即撤到附近观察攻击效果。第一组看见“临淮”号舰首翘起,明显下沉,便转向撤离。护卫艇队背航4海里后,第二突击群指挥员、护卫艇大队参谋长王志奇即率领588、589两艇转向,以猛烈的炮火向已经中雷的“临淮”号射击。1时06分,“临淮”舰沉没于乌丘以南15.5海里处。突击编队捕捞9名战俘后,于3时05分奉令返航。“山海”号逃至乌丘后,依托岛上炮火掩护,多次盲目射击,企图支援“临淮”号;乌丘陆炮曾7次盲目射击。战斗中有国民党飞机4批8架临空支援,但未逞。

此次海战,从解放军艇队开火至“临淮”号沉没,历时1小时33分。击沉国民党海军“临淮”号、击伤“山海”号,俘敌9名;“临淮”号舰长陈德奎以下14人被美国驱逐舰救起外,其余80余人全数丧生。战后“山海”号舰长朱普华中校与南巡支队长麦炳坤上校都被以“敌前脱逃”罪名遭受国民党军法处分,但国民党当局对外仍宣称“击沉敌舰艇四艘,重创一艘”。“临淮”号舰长陈德奎身负重伤,在冰冷海水中漂流数小时,才被美国军舰救起;国民党军方一度打算将责任归咎于陈德奎,但在海军副总司令宋长志、前司令刘广凯与蒋经国的力保之下,陈德奎才免于牢狱之灾。

战斗中,解放军指战员牺牲2人,伤17人,轻伤护卫艇和鱼雷艇各2艘,消耗鱼雷6枚,各种炮弹7165发、枪弹250发。这是继“八·六”海战胜利之后,人民海军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