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第七章 盛唐之音

一、青春、李白

唐朝時世俗地主階級的勢力在上升。如果說,西漢是宮廷皇室的藝術,以鋪張陳述人的外在活動和對環境的征服為特徵,魏晉六朝是門閥貴族的藝術,以轉向人的內心性格和思辨為特徵,那麼唐則是對有血有肉的人間現實的肯定、憧憬和執著,極具青春活力,即使是享樂、頹喪、憂鬱、悲傷,也仍然閃耀著青春、自由和歡樂,這就是盛唐藝術。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盛唐藝術的精華是唐詩,以李白為代表,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在李白的天才作品中,已合二為一,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的頂峰。

二、音樂性的美

中國所有的藝術門類中,詩歌和書法最為悠久,在唐時達到成熟的高峰。

孫過庭的《書譜》中明確把書法作為抒情達興的藝術手段,張旭、懷素的草書,把悲歡情感痛快淋漓的傾注在筆墨之間。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盛唐也是一個音樂的高峰,各種異國曲調和樂器融入傳統的雅樂,出現了許多新的創造,如霓裳羽衣曲、胡旋舞。絕句和七古樂府,都能入樂譜,為大家傳唱,正是這種音樂性的表現力量,滲透了盛唐的各藝術部類,成為它美的靈魂,故統稱之為盛唐之音。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三、杜詩顏字韓文

李白、張旭代表的是不受任何拘束的天才橫溢,而杜詩、顏字、韓文則恰恰是對新的藝術規範、美學標準的確定和建立,其特徵是講求形式,要求形式和內容的嚴格統一,以樹立可供學習的規範。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蘇軾說:“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杜顏韓的流行和奉為正宗,其地位確立不移,並不在唐,而是在宋,也反映了士大夫階層從初唐的崛起到宋時的全面統治。

第八章 韻外之致

一、中唐文藝

中唐以兩稅法的國家財政改革為法律標誌,世俗地主日益取代門閥士族,佔據主要地位。中唐是在詩書畫等領域中百花齊放,名家輩出。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魏晉、中唐和明末是中國古代思想領域中三個比較開放和自由的時期,又各有特點。魏晉,以世襲門閥貴族為基礎,帶有更多的哲理思辨色彩,理論創造和思想解放突出;中唐,以世俗地主為基,士大夫文化思想開始全面開拓和成熟,明末以市民文學和浪漫主義思潮,標誌著接近資本主義的近代意識的出現。

二、內在矛盾

中唐時期,一方面“文以載道”,打著孔孟旗號,口口聲聲文藝為封建政治服務,後發展為宋代理學,另一方面則是對現實世俗的沉浸和感嘆,日益成為文藝真正的主題和對象。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晚唐到宋朝,審美走進更為細膩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中,愛情詩、山水畫、宋詞和宋瓷成為人們最愛的主題和體裁。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詩境開闊渾厚,詞境婉轉新巧,與日常生活更加親切接近。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戰國秦漢的藝術,表達的是人對世界的征服,魏晉六朝的藝術,突出的是人的風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氣和功業,到宋則呈現的是人的心境和意緖。

司空圖的《詩品》,體現了後期封建社會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的美學觀,文藝中的韻味、意境、情趣的講究,成了美學的中心。

三、蘇軾的意義

蘇軾詩文書畫無所不能,是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親切最喜愛的對象。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他的典型意義在於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態最鮮明的人格化身,雖然他一生身處官場,滿懷抱負,詩文卻在表達人生空幻,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做玄思。美學上蘇軾追求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傳達禪意玄思的出世意念。


盛唐之音,韻外之致——《美的歷程》筆記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