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
朱厚照無子,無親兄弟,所以只能選擇堂兄弟,而堂兄弟之中朱厚熜最年長,最有資格。並不是擁有皇族血統就有資格入嗣繼承皇位的,除了血緣親近之外,更加要合乎古代宗法制度的傳統。世宗繼位能夠很好解釋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規則。後來繼位的嘉靖帝朱厚熜,是當時血緣與明武宗最親近、同輩最年長的皇族近支,所以才能繼承大統。
古代繼承製度無非是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兩種,一般在皇室尤其是商朝以後,主要以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是比較少見的。
明武宗朱厚照,雖然自己平時玩的挺開心卻沒有留下一兒半女。沒兒子那就兄終弟及吧,可是明武宗是明孝宗的獨苗,畢竟明孝宗一生只有張皇后一人,也就朱厚照這麼一個兒子——這麼看來,皇帝廣納后妃繁衍子嗣,也不是沒有道理。
古代宗法制傳統中,繼承問題上是“有子立子,無子立嗣”,朱厚照沒兒子,也沒有兄弟,更加沒有親子侄。實在沒轍了,只能上溯一代,從明孝宗同輩後代,也就是明孝宗的子侄、明憲宗的孫輩、明武宗的堂兄弟們之中挑選繼承人,所以最後挑選到了朱厚熜。
既然是從明憲宗朱見深的孫輩中挑選繼承人,那的確就多了去了,畢竟明憲宗子嗣眾多,孫子就更多了。不過凡事都講個規則,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核心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憲宗皇后都沒有生育,也就沒有嫡出,既然從庶那就按長幼來,那除了朱佑樘,最年長的就是朱佑杬。
朱厚熜的父親朱佑杬,與明武宗朱厚照的父親孝宗朱佑樘是兄弟倆,都是明憲宗的兒子,朱佑樘是皇三子,朱佑杬是皇四子。憲宗前倆皇子死的早,所以當時朱佑杬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最年長最親近的叔父。那其他皇族分支就可以去掉了,直接從朱佑杬的子嗣中選人繼承皇位就行了。
朱佑杬跟他的兄弟朱佑樘都差不多,妻妾就倆人,好不容易生了兩個兒子還早夭了一個,就剩下了朱厚熜。明武宗駕崩後,其母張太后與首輔大臣楊廷和按武總遺詔迎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入嗣大統繼承皇位。
不過,當時也產生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後來著名的“大禮議”之爭。雖然表面上是按照武總遺詔執行(遺詔是由首輔楊廷和擬定),但是遺詔中只是讓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嗣皇帝位”,並沒有讓朱厚熜繼承明孝宗的宗祧。
後來楊廷和讓世宗更改父母,入孝宗之嗣,與武總的關係從堂兄弟變成親兄弟。朱厚熜不滿,抓住遺詔中的“嗣皇帝位”不放——朱厚熜認為武總只是讓自己繼承皇位,並沒有讓他繼承孝宗的宗祧,所以他不能入嗣只能入統,也就是說,皇族正式從朱佑樘一脈轉移到朱佑杬一脈,不算是朱佑樘選定子侄立嗣。
澹奕
這又不是明武宗選擇的,而是楊廷和等大臣的選擇。其實選擇也並不是很多,選朱厚熜理由是兩點,最主要的是朱厚熜的血緣身份確實離皇位最近;另外楊廷和等可能認為朱厚熜年紀小並且孤苦伶仃好控制,當然他們錯了。
(明武宗朱厚照)
首先說說血緣問題吧。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時年僅三十一歲,並且沒有子嗣。中國自古皇位繼承製度無外乎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兩種。沒有兒子,父死子繼是不行了,那就看兄終弟及。朱厚照是孝宗朱祐樘的長子,朱祐樘共兩個兒子,但是次子朱厚煒一歲多就夭折了。所以朱厚照也沒有親弟弟,於是就只能從堂弟中找。
那就要看看有哪些堂弟可以選擇了。孝宗朱佑樘是憲宗朱見深的第三子,朱見深的眾多兒子中長子、次子都早夭,剩下的兒子中有的根本沒有子嗣,有的自己還健在。如果自己還活著,首先叔叔繼承侄子的皇位是有違傳統並且沒有法理依據的。如果讓這些活著的王爺們選一個兒子出來繼承皇位,那這個王爺本身的身份就很尷尬,他很可能成了凌駕於皇帝之上的太上皇,這是不容許發生的。所以,選來選去,選中了朱厚熜,憲宗朱見深第四子興獻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
(嘉靖皇帝朱厚熜)
首先是興獻王作為憲宗第四子,與孝宗朱祐樘年齡地位最相近;其次,興獻王已死,不存在以“皇父”身份篡權的可能性;第三,興獻王子嗣單薄,只有兩個兒子,並且長子已死。所以說,一旦朱厚熜入京繼承皇位,興王這一支也就斷了,朱厚熜不存在與他關係最親密的親兄弟。在外沒有依靠,他是以“孤家寡人”的身份進京繼承皇位的。
所以,楊廷和等大臣可以放心,從血緣身份上,朱厚熜最合適。從實力上來說,當時他年僅十四歲,又沒有父親兄弟,孤身一人來到京城,還不得全都聽首輔楊廷和這些大臣們的,所以,在他們看來,再沒有比朱厚熜更合適的人選了。於是奏請張太后(孝宗皇后)立朱厚熜為新君。
(興獻王朱祐杬)
誰知道,朱厚熜不是省油的燈。還沒有進宮,便開始強調為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爭地位。大臣們要他稱興獻王為叔,稱孝宗為“皇考”,朱厚熜堅持不肯,從而引發“大禮議事件”,年輕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與大臣們鬥智鬥勇,後來其母蔣妃也被接進京城,更是掀起波瀾,最後,朱祐杬由皇叔變為“本生皇考”,又變為“皇考”,其尊號更是從“興獻王”變成“興獻大王”最後成了“明睿宗獻皇帝”。而在鬥爭過程中,楊廷和等紛紛被貶,更有無數大臣被施以廷杖,不少大臣被活活打死。從此嘉靖皇帝徹底掌權,並且用自己獨特的權術手段掀開了新一朝的歷史。
伊耆角木
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朱家皇室就是封藩制度,朱元璋的兒子除了太子,全部封為親王,到各地當藩王,鎮守一方。親王的長子世襲親王,其餘兒子封為郡王,以此類推,8個等級,最低一等是輔國中尉。經過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的整頓,藩王的兵權逐漸弱化,但是生孩子的功能一直都保持的不錯。
到明武宗朱厚照的時候,明朝的皇位繼承人出現危機,因為明武宗既沒有兒子,又沒有親兄弟。明武宗在世的時候,有大臣提議,可以從明武宗的六叔益王家找一個侄子輩的男孩養在宮中,作為武宗的繼子,如果武宗生出兒子,再把這個繼子送回去。為什麼從六叔家找繼承人?因為最大的五叔興王家只有一個兒子,才14歲。但是,大家知道,武宗是明朝最貪玩的皇帝,一生貪杯好色,正事耽誤不少,一直沒有認真研究此事,直到武宗29歲駕崩。
國不可一日無君,武宗去世後,母親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經過商量,按照祖訓,父死子繼,眾兄弟及,就派人把武宗最大的叔叔,即五叔興王朱祐杬的獨子朱厚熜接到北京繼承皇位,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是興王獨子,後來引發長大3年多的“大禮儀之爭”。
張太后、明武宗、楊廷和的政治智慧都不夠,如果當初接受大臣的建議,從武宗朱厚照的六叔益王朱祐檳的孫輩中找一個“載”字輩作為武宗的繼子,武宗去世後繼承皇位,順理成章,繼嗣繼統,張太后後來也不會嘉靖皇帝欺負成那個樣子。
益王朱祐檳這一支在江西南城的發展的很快。從1495年就藩到1645年結束,益藩共存在了150年,繁衍男性後裔上千人,可謂人丁興旺。
坐看東南了
如果單純看皇室子弟,可選擇的人多了去了,估計到明武宗時期,宗室子弟沒有千人,也差不了多少。但古代皇位繼承權,並不是所有宗室子弟都有資格,有嚴格的繼承法,嘉靖皇帝繼位就是按照古代“宗法制”的規定,登基稱帝的。事實上,明武宗臨終前,並沒有交代繼承人,他只是交代,“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就是說,他把繼承人的問題,丟給了皇太后與內閣大臣商議而定。
一、“宗法制”規定的繼承優先順序
宗法制第一條原則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即只有嫡系才有資格繼承皇位,庶子是沒有繼承權的,其中嫡長子為第一繼承人,假如嫡長子去世,才會以此考慮嫡次子、嫡三子......
假如沒有嫡子,或嫡子都去世了怎麼辦?過繼,即把庶長子過繼給皇后為子,作為嫡長子繼承皇位。
假如連庶子都沒有了怎麼辦?選擇近支中血緣最近的侄子,過繼給皇后為子,同樣以嫡長子身份繼位,但必須跟原來的父母割斷親情,這叫奉“大宗”。
假如子侄輩太小,或者還沒有出生怎麼辦?這就有點悲催了,只能向前一任皇帝的親屬推,即在同一輩份中出現兩個皇帝。這種情況一般而言要儘量避免,繼承法裡有一個說法,叫“兄弟不相入廟”,意思說,兄弟兩個都是皇帝,只能有一個入太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一般情況下,只要有子侄輩,哪怕年齡小也要過繼過來繼承皇位,而避免同一輩分兩位皇帝的情況。
從以上規則,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宗法制是在竭力維護“大宗”(嫡長子一系)的長期優勢性。哪怕絕後了,也要以過繼的方式,續上香火。其意義在於維護法統的至高無上,防止“小宗”對皇位的覬覦之心。
二、明武宗的繼承人問題
按照宗法制,如果明武宗有子嗣,當然先考慮嫡長子,然後其他嫡子,最後考慮庶子。但明武宗無後,絕嗣了。這種情況下,第一方案就是從他的侄子中挑選一位年齡最長的嫡子,過繼給他為子,然後繼承皇位。可問題是,明武宗只有一位哥哥,還早年夭折了,也就是說,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這一支,都沒有子孫後代了。
那就只能再退而求其次,從明孝宗的兄弟後裔中,選擇一個可以過繼給明武宗為子的。
明孝宗兄弟十四人,孝宗老三,他的兩個哥哥早夭無子。他的四弟興獻王朱佑杬有兩子,長子朱厚熙早夭,次子朱厚熜成了興獻王的嫡長子。
但朱厚熜與朱厚照同輩,按宗法制,必須以朱厚熜的兒子,過繼給明武宗朱厚照為子。但問題又來了,朱厚熜當時只有十五歲,還沒有兒子。朱厚熜無子,自然他這一輩的堂弟弟們也都未成年,都沒有兒子。也就是說,明武宗想從下一輩過繼兒子不可能了!
這種情況下,就只能在明武宗的堂弟弟們中,選一人過繼給明孝宗為子,繼承皇位。朱厚熜就是所有弟弟們中,年齡最長,由此他被選中,即嘉靖皇帝。
三、結論
從嘉靖皇帝被選中的過程來看,宗法制是相當的嚴格,與其說是“選皇帝”,還不如說是按法律規定“套皇帝”,他就是合法的唯一人選!
所以,明武宗駕崩前,不需要指定接班人,按法律程序走就行了。大臣們也不需要商議,同樣依法行事,沒有特殊情況,繼承人就是唯一的。
這種制度,最大的弊病就是合法的繼位人,可能是個混蛋,但也只能照辦。好處就是免得宗室子弟們,為了皇位同室操戈。
尋根拜祖
明武宗駕崩前並未留下遺詔立何人。歷來皇帝無後就要從宗室中選擇,通常是選擇跟皇帝血緣最近的。武宗沒有兒子,再往上一代皇帝孝宗兒子中選。但問題是孝宗只是武宗一個兒子。那再往上就是明憲宗,明憲宗當時在世的兒子衡恭王朱祐楎、壽定王朱祐榰、汝安王朱祐梈、涇簡王朱祐橓。但不能選擇他們繼位,因為這樣孝宗一脈就絕嗣。所以要從小宗選過繼給孝宗為子。
當時武宗駕崩後,大臣議論立誰為帝。楊延遲和舉著《皇明祖訓》講立嘉靖。明史:廷和舉《皇明祖訓》示之曰:「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明武宗)之從弟,序當立。這裡所說的四個人都是指嘉靖。嘉靖是興獻王的長?憲宗的孫子、孝宗的侄子(古代從子就是指侄子)武宗的從弟(從弟就是堂弟)。所以大臣們都沒有話說了。有人可能講孝宗的兄弟也有兒子呀,那是因為興獻王是孝宗弟弟中最大的。再者朝臣也顧忌他們的生父在世。(以前的朝代過繼一般都選擇生父不在世)
嘉靖是以孝宗兒子武宗親弟的身份繼位的。所以要稱孝宗為皇考,稱興獻王為皇叔父。就是要叫孝宗為爸爸,叫原來的父親為叔叔。嘉靖當然不願意了說我是以嗣皇帝身份繼統不是以皇子繼嗣。嘉靖要稱呼生父為皇考,稱呼孝宗為皇伯考。這樣大臣不願意了。於是明朝暴發數年的大禮儀之爭。引發了黨爭,一派支持另一派反對。楊廷和之子、狀元楊慎亦稱: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堅守節操大義而死,就在今日。然後兩百餘位朝廷大臣在左順門跪請嘉靖改變旨意。嘉靖把一百多人下獄,八十多人停職,十多人杖斃。從此之後再無人敢公開反對了。
小鴻哥
我是小小,點擊關注將有更多精彩內容哦!
首先,這不是明武宗的決定,這是當時內閣首輔楊廷和和內閣其它大臣商量決定的,那麼為什麼選嘉靖皇帝當皇帝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朱厚照沒有子嗣,而且死得太倉促了,也沒有留下遺遺詔。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明孝宗朱佑樘唯一的兒子,14歲登基,朱厚照在位17年,後因在清江浦釣魚落水後得了重病,幾個月後就去世了,駕崩時年僅三十一歲。由於朱厚照太喜歡玩了,以至於沒有留下子嗣,臨死前又沒有留下遺詔,也沒有指定誰來接位,所以內閣大臣只能從明皇族中找大明帝國的下一任繼承人。
第二,按照古代的宗法繼承製度,沒有子嗣只能挑血緣關係最接近的來繼承皇位。
當時內閣大臣挑來挑去,終於將目標鎖定在朱厚熜身上。朱厚熜何許人也?朱厚熜明憲宗之孫,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換句話說朱厚熜的父親是明孝宗的弟弟,朱厚照是自己的堂哥,從血緣關係上來看,只有朱厚熜是最為接近的。本來按照“父死子繼”的宗法制度,應該是正德皇帝的兒子當皇帝的,奈何朱厚照沒有兒子,所以內閣大臣按照傳統宗法制度的第二條“兄死弟繼”的繼承製度立朱厚熜為皇帝。
第三,朱厚熜年齡小,內閣大臣們認為比較容易掌控。
當時面對眾多明王室的眾多王子王孫時,楊廷和和內閣大臣們為了以後能夠更好地掌握最高權力,所以挑選繼承人時遵循兩個條件:第一,年齡不能太大,太大不利於控制;第二,不能太過於聰明,是個越平庸的人越好。楊廷和需要的是一個唯唯諾諾,不會對抗內閣的皇帝,所以他們認為朱厚熜就是最適合的唯一人選。可是等朱厚媲當上皇帝后,他們就知道當初選擇是錯的,而且錯的很離譜。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
小小歷史顯微鏡
朱厚熜成為皇帝,經歷了一系列的機緣巧合,古時,尤其是明代,繼位規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在這四項裡面,明武宗朱厚照可以說是沒有可以沾邊的繼承人,他沒有兒子,沒有兄弟。
國不可一日無君,朱厚照沒有血親沒關係,皇族還是有不少人的,那就往更遠的皇室宗族裡挑人。
再遠一點是誰呢?那就是朱厚照父親的兄弟子侄,也就是明孝宗的兄弟分支。
當然,立明孝宗的兄弟不太可能,他們都是朱厚照的長輩,這個輩分不能亂,那麼就立明孝宗兄弟的兒子,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兄弟。
朱厚照死時,還活著堂兄弟可有不少,比如朱厚熜、朱厚燁、朱厚炫、朱厚煌、朱厚熠、朱厚燆、 朱厚烴、朱厚煐、朱厚熑等等。
從這些人裡面挑,那麼就必須得有一些衡量,古時權臣喜歡立小皇帝,便於控制,然而明代各方勢力都比較平衡,難以出現某位權臣獨大的情況,年紀小的就被排除在外了,比如朱厚煐、朱厚烴等。
這時候,所剩的候選人已經不多,第二個篩選條件出現了,那便是候選人父親的狀況。
新帝入嗣大統後,無法排除其父干政之可能,畢竟血緣關係在那裡,從感情上說,新帝可能會依賴自己的親生父親。
在這個顧慮層面,朱厚熜瞬間脫穎而出,他的父親,也就是興王朱祐杬,正好趕在明武宗駕崩前兩年去世。
他年紀合適,又沒有生父出來指手畫腳。
最後,以長幼有序論,興王朱祐杬在兄弟中也僅次於明孝宗朱祐樘。
他的兒子自然也比其他宗支更具優勢。
就這樣,第二代興王朱厚熜被選中,成為了皇位繼承人,這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浮沉於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來跟大家探討一下那個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為何陰差陽錯地成了皇帝。
首先,讓嘉靖當皇帝不是正德選的,而是楊廷和等大臣選的,因為當時皇帝正德已經死了,沒法選人了!
話說1521年,年僅31歲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病逝。朱厚照這一生可真是能折騰,多次微服出宮,在皇宮裡修剪大型遊樂基地,跑到漠北與蒙古打仗,還自己封自己為大將軍……但就是不理朝政,玩了一輩子,實力坑大臣。
關鍵是朱厚照沒兒子,這個繼承人就需要從近親中選擇。但他只有一個弟弟,而且一歲就夭折了。於是這個繼承人只能從他叔叔的孩子中選擇。 朱厚照的活著的叔叔們年齡最大的就是興獻王朱祐杬,所以選擇這一支是按順序的,符合禮法。 但是不可能讓興獻王當啊皇帝,那不亂了輩分嗎!按照宗法制度應該由興獻王的長子繼承。 這個幸運兒就是嘉靖帝朱厚熜。
第二個原因是朱厚熜比較踏實,勤勤懇懇工作,沒有不良愛好,也不貪玩,這一點也是楊廷和很看重的。好不容易朱厚照死了,再來一個朱厚照那不就壞事了嗎!
第三個原因是嘉靖朱厚熜年齡小,當時只有十幾歲,他爹興獻王還死了,所以他的個人勢力很弱比較好控制。楊廷和以為選了嘉靖之後自己的首輔生涯會無限延長……
但是楊廷和沒有想到年輕的朱厚熜是一個心狠手黑的權謀高手,剛剛繼位就搞了一場“大禮議之爭”,楊廷和丟官去職,他苦心經營的朝廷布局被掀了個底朝天,嘉靖用一招辣手迅速制敵。讓人不禁感嘆楊廷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哇。
歷史漫談君
這不是明武宗的選擇,是楊廷和的選擇吧,武宗連自己生病找人看都做不了主了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明武宗朱厚照死後,在楊廷和的主持下,在所有宗親中挑選皇位的繼承人。
朱厚熜作為朱厚照的堂弟,血緣上是比較近的,其次,楊廷和覺得朱厚熜年齡相對其他宗親較小,更容易掌控,所以選擇了朱厚熜。卻沒想到,朱厚熜少年老成,繼位之初的大議禮事件中就可見一斑,最終楊廷和告老還鄉,他的兒子楊慎流放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