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外一方為何就無可奈何?不能強攻嗎?

手機用戶74524559233


免戰牌:聽起來很是“高大上”的一種感覺。免戰牌掛起來就能避免戰爭了嗎?聽起來好搞笑,簡直就是異想天開。你當戰爭是尋開心、開玩笑的嗎?


我們先來聽一段評書:劉蘭芳版本之“楊家將”第四十二回,餘太君聽聞前軍來報,遼國大將韓虎前來討敵叫陣,由於楊排風高燒不日不退,他人不敵遼將。於是“餘太君”令人高掛“免戰牌”,在城牆上多備些灰瓶,石頭,滾木以防止遼軍偷襲。遼國武將接連數日輪番罵陣,宋軍大營連續掛了七天“免戰牌”,而屯兵不出。我們接著往下看!

關於免戰牌我們在一些影視劇或古典文學作品中都會聽到這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那就是雙方大軍對戰時,或甲方攻擊乙方城池時,乙方突然不知何種原因,在城門上高高懸掛起“免戰牌”,而甲方看到乙方的“免戰牌”不得不鳴鑼收兵,不再繼續攻擊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在兒時都或多或少通過小兒書、連環畫中看到過這樣一種情節。還有在六七十年代電視機沒有普遍普及的環境下,很多人喜歡用收音機聽評書。所以很多人在梅蘭芳評書中聽過“三國演義”,“水滸”,“說岳全傳”等古典小說。也因此就對免戰牌有了一種很深的印象。

但是,古代歷史上,這種通過懸掛免戰牌而休戰的事情是真實的嗎?作為兒時的我們可能是由於信息不發達或孤陋寡聞都天真的信以為真。但是,作為當下的我們通過每日閱讀今日頭條和悟空問答或多或少已經對古代歷史時期的戰爭歷史有了一些大致的瞭解。那我想說,戰爭是殘酷的,發動戰爭的侵略者是不可能會有良性的一面,甚至可以說,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對方,所以說不可能因為你打不過對方就通過懸掛免戰牌而讓對方停止攻擊,達到休戰的目的。

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兩個人打架,甲方膀大腰圓、身高魁梧、力大無窮,而乙方身體瘦小體弱,乙方知道無法打贏甲方,所以乙方就對甲方說,我們休息一下,今天不打了,改天約個日子再戰。你說這種事情可能嗎?兩軍對壘,拼的是你死我活而不是小孩子過家家鬧著玩的。所以說,“免戰牌”避免戰爭可能是古典文學作品為了譁眾取寵而杜撰的一個美麗的傳說。

但是我通過查閱史書古籍,類似免戰牌的真實案例還屢有發生。比如說:諸葛先生生前最後一次統帥十萬孔明軍北伐,在陝西眉縣斜谷口安營紮寨。魏軍主帥司馬懿在五丈原渭水後背水紮營,兩個冤家在這裡偶遇了。諸葛帳下武將輪番到司馬懿陣前挑釁罵陣,祖宗八代都出來了,可司馬懿雖然捂上自己的耳朵,裝作沒聽見,依舊每日在主帥大帳內飲酒作樂。時間就這樣一天天很快過去了,諸葛蜀軍糧草告急,諸葛先生這個著急上火,愁的都空腔潰瘍了。


諸葛先生也不顧什麼君子小人了,令軍士打包了一套女人的衣服首飾送給司馬懿,意思就是說司馬懿是一個女人,妄想用諷刺和羞辱來惹惱司馬懿,迫使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很高興地笑納了諸葛孔明送給他禮物,還設宴犒賞了諸葛派過去的使者,並重賞了跑腿的軍士,並對他說“你替我謝謝諸葛老哥,讓他破費了!” 司馬懿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牢牢耗死了諸葛亮。不出所料,諸葛亮沒多久就被活活氣死了,司馬懿則兵不血刃就不戰全勝了。

還有公元1400年初夏,朱棣親率10萬大軍團團圍困濟南城。濟南守將鐵鉉與諸將飲血盟誓,慷慨陳詞,堅守濟南,誓死不降,拉開了濟南城攻守戰。濟南攻守戰自初夏時苦戰到入秋,雙方戰鬥十分激烈。朱棣屢次派人勸降,無奈守城方誓死不降。


後來由於濟南守將鐵鉉派人詐降,圖謀刺殺朱棣,但朱棣命大,得以逃脫。氣急敗壞的朱棣下令萬炮齊發濟南城牆。濟南城朝不保夕,鐵鉉靈機一動將明太祖朱元璋牌位懸掛於濟南城各處,朱棣大軍不敢炮轟城池。就這樣朱棣圍困濟南城數月不克,只好撤軍反北,濟南城通過懸掛朱元璋這道免戰牌而避免了一次屠城浩劫。

所以免戰牌一事也非空穴來風,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過,我記得有過這麼一段歷史,就是說雙方大軍正在交戰時,由於一方主帥或君主突然陣亡,所以通過懸掛免戰牌而停止攻擊的事情。這是一種禮節,也是一種尊重。


我記得看過一篇電影“海軍上將”故事發生在十七世紀中葉的荷蘭。德魯伊特繼承了馬爾滕的位置成為了新一任的海軍上將,他用接二連三的勝利證明了自己的智慧和實力,贏得了屬下們的信賴與尊重。最後死在了雙方交戰的戰爭中,德魯伊特被英國海軍炮擊而死,部下將象徵主帥死亡的旗幟高高掛了起來,而強大的英國海軍再看到他們所敬佩和尊重的對手死了,就下令全體停止炮擊,並全部換上了禮炮之後萬炮齊鳴為他們敵方主帥致敬,這場戰爭就這樣結束了。這一段歷史鏡頭是感人的,海軍上將的死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趙劉果兒


免戰牌?搞笑來的。戰爭又不是過家家,說不打就不打啊?

我查了一下,免戰牌這個概念是出自清朝的一部小說,錢彩的《說岳全傳》,書中第15回寫道:

“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

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既增加了趣味性,可讀性,又讓人不禁莞爾一笑。就像日漫角色放技能大招,必須配合著劇情大喊出這個技能的威力,和大招傷害等。

但你不要把免戰牌的概念搬入歷史裡去。因為古代戰爭,動則數萬、數十萬大軍混戰,統軍將帥才能稍弱就會導致輸掉戰爭,而輸掉戰爭的後果極其嚴重,不單單是死了那麼多士兵。要是數十萬大軍都輸掉的話,那就是傷筋動骨,損傷國運了。

交戰:

所以敗軍之將帥,難辭其咎。戰死還好說,即使不死逃回來,多數也會被當權者處死。所以戰爭中,為了獲勝,無所不用其極,陰謀陽謀三十六計,各種爾虞我詐。能用就用,只要對戰爭有幫助就行。

統帥:

兩軍交戰,敵軍準備潰敗了,突然派人來跟另一軍統帥說,:打仗太辛苦了,我們要休息一下。然後把寫有免戰兩個字的牌子,掛起來,示意:暫時不打了,等養好精神再打過。這可能嗎?

或者攻城戰中,攻城方和守城方打得難分難解了,你突然掛個免戰牌說不打了,任你叫罵都不應戰。但攻城方真的攻城你不應戰試試?所以免戰牌根本就沒什麼意義。

攻城戰:

就像兩個人因口角而發生鬥毆,正打得眼紅脖子粗的時候,下風的一人突然說:“停一下,我疏個頭發,換個姿勢再跟你打。”哈哈,原諒我想到無厘頭。

就算是號稱最君子的春秋時期戰爭,也沒有這個說法,打仗雖然雙方排好陣型再開始打。也有打完教敵軍怎麼跑路的。但也沒有記載說打著打著,掛個免戰牌就不打了。

可想而知,這免戰牌的概念,只是一些整天空想的酸腐文人想出來的,再加工到文化作品如小說,戲曲之中。真實歷史上根本不可能有免戰牌的概念。


剛日讀史


戰國以前的戰爭規模較少,頻次較低,人們習慣於列陣而戰,擊鼓而進,鳴金而退,對方高掛免戰牌則停止進攻。那時的戰爭並非要全殲滅對方,而是要打服對方,只要對方認軟服輸就可以收兵回國了。因此戰國以前的戰爭一方高掛免戰牌後,對方就不會再進攻,而是擇日再戰;戰國時代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頻次越來越高,戰爭的目的就是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可以不擇手段,因此再高掛免戰牌就一點作用沒有了,對方想打你就打你,不想打你可以撤退。免戰牌的失效反應了戰爭越來越殘酷,也反應了戰爭的方式越來越多種多樣。

戰國以前華夏大地邦國林立,各國的軍事規模都不是很大,戰爭的方式也比較簡單而直接。交戰雙方互下國書,說明戰爭的理由與目的,然後約定時間、地點決戰;兩軍相遇後先列陣,再相互申明戰爭的理由與目的,如果有一方服軟認輸則不用再戰;如果雙方無法達成協議,那就擊鼓而進,鳴金而退,一天就決定出勝負了。在戰爭中一方高掛免戰牌,對方就不會再進攻,而是約定時間再戰。當時各國都遵守這些戰爭規則,可以理解成貴族之間的文明戰爭。宋襄公不擊楚國的半渡之兵,晉軍為報楚國對晉文公的禮遇而主動後退三舍,這些都反應了當時的戰爭規則。

戰國時代戰爭的目的發生了根本改變,由稱霸戰爭變為兼併戰爭,目的就是要消滅對方,於是戰爭的規則發生了改變。以前都是春秋兩季作戰,後來就得隨時都可以作戰;以前都是約定時間、地點直接決戰,後來變成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穿插迂迴的混戰中尋找決戰的時機。以前都是認輸即可,現在認輸了也會消滅你,戰俘通常不被殺害,後來也可以殺了。以前的戰爭是實力的決鬥,現在除了硬實力比拼,更開始拼軟實力了,軟實力就是計謀。

後世的戰爭發展下來,除了正面決戰外,更多的是偷襲、劫糧道、圍點打援、聲東擊西;除了武器相拼外,還有了火攻、水攻、毒攻等等形式。因此再掛免戰牌,對方可以強攻,也可以圍攻,還可以偷營襲寨,沒有人會來管你是想戰還是想休戰,我願意咋打就咋打,我該幹嘛就幹嘛!當然如果你的營寨防禦力強,我強攻會導致傷亡巨大,你掛了免戰牌我也可以不打,並不是因為我不想打,而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傷亡。如果我明知你糧草兵器不足,想掛牌拖延時間,我必然直擊而入,將你全部消滅。


大秦鐵鷹劍士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免戰牌出現在小說《說岳全傳》、電視劇《封神榜》裡,是小說家、說評書的、編劇這些文學作品創作演繹的人們憑空杜撰出來的一種東西。聽起來非常地高大上,實際戰爭中卻是屁用也沒有。

戰爭不分年代,古代也好,現在也罷,都是為了攫取某些特定利益,敵我雙方通過你死我活,流血戰鬥來分出勝敗,贏得一方對輸得一方有全權處置權。

古代戰爭動不動就是幾萬、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軍隊集結到一起,開啟了攻城掠地、殺人放火、破城屠人、殲滅對手的大型戰役。從動員作戰、糧草籌集、作戰方案……是一個政權集團甚至於一個國家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累積起來各種資源得總較量,但凡發動戰爭,肯定要把一方打到殘廢跪地求和甚至求和也行,就是殲滅戰,就是要把一方政權徹底打垮打死。



在戰爭中,戰爭取得很大優勢的一方豈會因為區區一個免戰牌而不進行強攻,這種可能性基本為零,也就是說在現實戰爭中根本沒有這種可能性。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幾十萬俘虜已經繳械投降了,但是就代表這幾萬人可以活命了嘛?!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當趙軍幾十萬俘虜把生命交到秦軍手上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們必須死的結局!

我投降了,不打了,跟掛免戰牌一樣的性質,但戰勝方會因為你投降了而不繼續打你嘛,不會!打不打、攻不攻取決於戰敗方可以拿出多少好處費給戰勝方去換取自己想要的和平,城池……

包拯動不動就請出看家本領尚方寶劍來鎮場子,用以斬殺一些皇親國戚、權貴大臣,免戰牌跟尚方寶劍一樣,只是為了小說人物塑造或者是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不得已胡亂寫的的一種東西,切不可當真。


靜言讀史


免戰牌是古時作戰一方向敵方舉牌宣告不願作戰的指令,這是古時候作戰雙方的一種約定俗成的信用,一般都會遵守,即使一方仍不接受停戰,也佔不了便宜,那個時候都是刀劍之類的作戰,如若一方死死堅守城牆,另一方是幾乎無法攻破的,即使成功,損失也會很大。所以免戰牌基本還是起作用的。當然兵不厭詐,違反規則也是存在的,這要看作戰雙方的實力、契機和兵將的思想情況而定,這跟今日一樣,也有正義與邪惡之戰之分,利益得失如何之估算,如果得不償失,還是停戰吧。


趕往春天的路上


方圓論壇觀點!

免戰牌這個東西當然是沒有用了。免戰牌的作用就是雙方交戰時其中一方向對方宣佈暫時停戰的牌子。至於對方願不願意停戰那得看對方的意見。戰爭可不是開玩笑。憑什麼你說停戰就停戰?這就好像你玩王者榮耀的時候,你方處於逆風階段。然後你和對方說暫時先別推你家的塔,先讓你們發育一會兒。這可能嗎?所謂免戰牌,除非在交戰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免戰牌才有作用。否則免戰牌就是一個笑話。


實際上所謂的免戰牌只是一個統稱,是古代戰爭時期避戰不出的一個藉口。而免戰牌這個詞是出自英雄傳奇小說《說岳全傳》中的詞彙。也就是說“免戰牌”這個很有可能是杜撰的。歷史上確實存在很多避敵鋒芒不出戰的情況。但是是不是叫免戰牌這個名字,就無從考究了。

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類似於免戰牌性質的戰爭是在明朝“靖難之役”。朱元璋時候,朱棣開始造反爭奪皇位。當時朱棣率軍攻打濟南的時候遇上了一件糟心事。負責鎮守濟南的鐵鉉在守城的時候眼看抵擋不住朱棣大軍的進攻了。這個時候鐵鉉命令手下連夜製作出朱元璋的畫像放在城牆上,並寫下了朱元璋神位的字樣。果然朱棣就不敢再攻打濟南城了。因為朱元璋是朱棣的父親。如果朱棣敢炮轟朱元璋神位那就是不忠不孝了。這樣的話對於想要當皇帝的朱棣來說是不明智的。所以朱棣撤軍改道南伐,不在攻打濟南了。這次戰役朱元璋靈位起到的作用就類似於免戰牌的作用。



我們平時看到的很多古代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有時候雙方交戰,其中一方高掛一個牌子。上面寫的免戰字樣。然後對方就不在攻打他了。實際上這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歷史上並無免戰牌這種東西東西。如果真有免戰牌存在的話,那麼戰爭還有意義嗎?每次快輸的時候你就掛起免戰牌緩一會再打,那啥時候戰爭能打完?戰爭是殘酷的,戰爭也是最野蠻的。所以根本就沒有可能存在免戰牌這麼一個東西。


其實最早的奧運會也算是一種形式的“免戰牌”。古希臘時期希臘分為眾多小的國家,他們互相之間征伐不斷。當時伊利斯城邦人佔據著奧林匹亞,而斯巴達人一直想併吞這塊聖地。伊利斯城邦人頑強抵抗,而斯巴達人久攻不破,人民渴望和平,懷念祭祀和慶典活動。於是,伊利斯王和斯巴達王在公元前884年達成了一項定期在奧林匹亞舉行集會,也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協議,並簽定了《神聖休戰條約》。條約規定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凡是攜帶武器進入奧林匹亞的人,也被認為是背叛了神的人,應當受到懲罰;有力量而不懲罰這種背叛神的行為的人,也被認為是對神的背叛。


《神聖休戰條約》還規定希臘各城邦不管任何時候進行戰爭,都不允許侵入奧林匹亞聖區。即使是戰爭發生在奧運會舉行期間,交戰雙方都必須宣佈停戰,準備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停戰時間開始規定1個月,後延至3個月。停戰期間,凡是參加奧運會的人,都將受到神的保護,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從所產生作用上來看,最古老的奧運會實際上也就是起到了免戰牌的作用。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方圓論壇


免戰牌?據可靠的史料記載,在說岳全傳上確實曾經提到過。具體能否達到,一方掛起免戰牌,另一方就沒辦法攻打,這樣的效果,史書上記載寥寥。

在近現代史上,雖然沒有免戰牌,但是卻誕生過一個可以阻止戰爭的女人,這女人就是特蕾莎。

特蕾莎出生於1910年,是一名修女,一生致力於為貧困人民服務,消除貧困而工作。1979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被後世人稱為諾貝爾和平獎百年曆史上最受崇敬的人之一。

據傳說,在印巴衝突期間,流民四起,窮苦的老百姓被戰爭折磨得無家可歸,四處流亡,所以他為了拯救難民,消除貧困,和難民一起四處流亡,展開自己救苦救難的工作,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敬。

據傳說,在一處印巴小規模衝突期間,一個受到戰爭驚嚇的小女孩,發瘋似的衝進了印巴雙方交火線,特蕾莎為了拯救這個小女孩,毅然決然的衝進了雙方的交火線,雙方的指揮官看到特蕾莎在雙方交火線之內以後,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停止射擊,靜靜的等待特雷莎,將小女孩抱回,然後再展開交火。

這個故事被廣大的窮苦老百姓所傳頌,特蕾莎因此,被譽為可以阻止戰爭的人。


少華聊史


免戰牌是不是真的存在?

眼看著你要打我了,慢著,我有免戰牌,你再打我就犯規了。

要是掛個免戰牌就可以拒敵,等自己調養好了,吃的胖胖的渾身都是力氣,再把免戰牌去掉準備開戰?

然後一看,對方掛上了免戰牌。這下子好了,該吃就吃,該喝就喝,等著對方取下免戰牌。

怎麼看怎麼不靠譜。打仗又不是擺家家。

春秋時期的戰爭算得上是比較君子和講究武德的。即便是在那個時候,好像也沒有說有個免戰牌的出現。

春秋以後,武德渙散,戰爭都是以滅對方國家為目的,無所不用其極。更加不會理睬什麼免戰牌的存在。

要說免戰牌,都是一些文人的理想主義作祟。

真的要免戰,也必須是在保有一定實力的基礎上用行動來演釋。

免戰牌更是一廂情願的自娛自樂。

但歷史上在戰爭中,採取堅守不打的策略的確時有發生。

戰國時期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一開始老將廉頗採取的措施就是堅守不出,用來消耗秦國。秦國不是因為趙國掛了免戰牌而不攻打,而是因為作為攻打一方所受的損失實在太大。

秦滅楚的最後那次大戰中,王翦帶著秦國六十萬大軍在平輿當烏龜,堅壁自守就是不打,搞得楚國求戰不得,日久鬆懈。

楚國為什麼不直接上去攻打秦軍?也是因為進攻方的損失會比防守方的損失要大。

所以免戰是一種戰爭中的臨時策略,運用得當可以減少損失,但也絕對不會因為掛上免戰牌就可以避免戰爭。

要說免戰牌要是真的有,也是一張實力牌,有實力掛什麼牌子都可以。

要是沒點實力,就算每人脖子上掛免死金牌又有個毛線用。

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要覺得是,請點一下關注,多多評論。



叄牛不讀書


看到這個問題不請自來,作為歷史愛好者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個人認為免戰牌只是小說裡的意淫的,戰爭一般都是兩個集團,政權,國家之間的直接較量。等一方打不過就掛免戰牌,讓敵方無計可施,就好比說再打我就犯規了一樣。戰爭是建立在一定規則上同時有沒有規則的行動。

戰爭真到白熱化,誰管這個?只要我有實力滅了對方,還在乎對方掛免戰牌?恐怕到時候就是攻城了。

只是記得朱棣奪位時,打到濟南,而城內兵力又不足,鐵鉉很是擔憂,便 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退敵計策,那就是在朱棣攻城之時,將朱元璋的靈牌掛在城頭,看到老爹的靈牌,朱棣不敢開炮攻打,最後寧王的朵顏三衛幫了大忙,因為朵顏三衛是蒙古人,當然不在乎朱元璋的靈牌。

綜上所述,免戰牌有些扯淡,當然作為演義小說是可以描述免戰牌的,這樣可以更好在民間流傳,老百姓也願意聽,讓故事內容更加精彩。


蓋世楠爵


不請自來。


免戰牌,是一種雙方對戰時向敵方宣佈或要求停戰的牌子。

含義:向敵方宣佈或要求停戰的牌子。比喻停止鬥爭、辯論等活動的要求。 是指以後再打,今.天不打的意思,古代人大多是講信用的,並且高掛免戰牌的一方大多有堅實的城牆來阻擋進攻,所以一方掛了免戰牌對方就絕對不會攻打它,直到人家不掛了再打 。


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免戰牌是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的,如果兩軍交戰勢均力敵,或許免戰牌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對方知道了敵軍的真實情況,免戰牌未必就會發揮作用了,當然如果兩軍實力懸殊很大,那不用說,當然是誰強誰說的算。畢竟在戰場是是用實力說話的,不是用沒有太大的實際作用的免戰牌說話。況且如果免戰牌真的有用的話,那麼古代就不會有朝代的更迭了!


以上是鄙人的一些觀點,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也非常謝謝大家能夠點贊評論!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