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生的“大局觀”是如何構建的?

影響人生的“大局觀”是如何構建的?

當今天下,無論在哪裡,我們無不聽到“要有大局意識”的聲音。有大局者,則俯瞰四海,於繁雜萬事中而使其圓滿,上順真理,下合世俗。

一、偏與全

近日,金湖縣過期疫苗事件再一次掀起輿論浪潮,很多學者參與討論。

有些學者就此事對如今中國發展提出擔憂——疫苗事件的發生,反映了社會道德的沉淪和對兒童健康的漠視,如此,何談國家未來?

然而另一個事實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之下,艱苦奮鬥,實現了從“青白灰”到“多姿多彩”的偉大轉變,在餐桌上,也由“一餐僅有四塊肉片”發展到“一餐足有兩碗肉”。人民生活正日益富足。

如今:

中國走向復興之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構想的提出;

“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的落地實施;

中非合作論壇的成功舉辦;

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隆重召開……

這些都在證明中國立於世界之林的號召力越發明顯、越發強大。

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是偉大的國家。一個大國的大發展,總要遇到各種挫折,這些挫折源於教育、健康、經濟等各種領域。遇到這些挫折,全國人民在國家號召下團結在一起,迎難而上,戰勝困難。這就是一種大局觀。

影響人生的“大局觀”是如何構建的?

因此,通過疫苗事件,我們應該想到的是如何幫助國家、幫助社會,減少這類情況的發生,戒驕躁、戒心急。

二、中和與大局觀

《禮記·中庸》篇記載: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二字乃中華文化的核心,能中和者,則事業有成,家庭和諧,人生圓滿。實現中和,則需先構建大局觀。

01

多加學習,勤加自省,時刻修身

康熙皇帝曾說:“學者誠即事而求之,則可以通三才,而兼備於萬事萬物之理矣。又說,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盡千古之遠。”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強自身修養,增加自身知識。

人有七情六慾。情可亂事,也可成事,欲既亂事,更會敗事。但是人是感情動物,踏入社會,猶如進入局中,加之慾望的影響,情感的發洩,遂而對這其間的度量把握不準,有時身在局中,但不知局。

所以,自省與修身成為知局破局的金鑰匙,自省在修身之前,只有明白自己哪方面有欠缺,才會想辦法去改正,進而在行動上矯正自己。

明白自己的情緒,才能剋制自己,讓自己歸於理性。明白自身縱慾過多,才能制欲修身。從思想到行動端正自己,才是建立大局觀的基礎。

02

正確認識客觀條件與主觀因素

客觀條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存在的條件;主觀因素,即指個人的各種行為。

以清朝的康熙皇帝為例,在他掌政之初,就國內而言,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就國際而言,當時的清朝正處於西方國家崛起的三次高潮之間,世界給了康熙一個自身發展的機會。

03

練就廣闊胸懷,能夠海納百川

中國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從最初僅有的農耕文化開始發展,歷艱克難,勇往直前,至今已經成為容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為一體的國家。

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的中國文化。

識大局者,必有大胸懷。

因此,我們要展開自身度量,讓世界人民能夠通過與中國人的交往,感受到大愛,擁有一種歸屬感。

04

品味歷史,品味中華民族的偉大發展征程

中國歷史,浩浩蕩蕩。驚天地,也泣鬼神。震世界,也憾天下。

影響人生的“大局觀”是如何構建的?

我認為,古代人與當代人沒有什麼不同,僅僅是所處的時代、環境與我們不相同。人呱呱墜地時一無所知、至純至淨,後由於時代、社會環境、知識教育之間的激盪與交融影響,成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人。

品味歷史,對接時代,可以向聖賢學,可以向名士學,可以向千古帝王學,可以向英勇武將學,學其為人處世之根本,開拓偉大事業!

05

思考萬事萬物,以天下為先

將以上幾點匯聚在一起即為“天下”。男兒當以“天下”為先,女子更應該以“天下”為先。有大局觀,方能看清事物本質,做好自己之事、家庭之事、事業之事。

正所謂:修身才能齊家,齊家才能治國,治國才能平天下。

人之根本當以天下為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