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你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幸福,是一個十分美好而溫暖、令人怦然心動的詞語!

從遙遠的古代到今天,乃至無窮的未來,從初涉人生的少年,到年富力強的青壯年,直到耄耋的老年,誰不為它吸引,為它陶醉,為它困惑,為它興奮和激勵,為它終生奮鬥,甚至不惜犧牲一切呢!

可以說,追求幸福是全人類的最大願望和永恆課題。

你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1

幸福之歧路

由於種種原因,幸福往往與我們擦肩而過,漸行漸遠,令人追悔莫及。

由於拜金主義和崇尚財富,人們竭力拼搏、競爭乃至假冒偽劣、相互廝殺,不擇手段地去賺錢或斂財,成為金錢的奴隸,為錢所累,為錢所毀,而享受不到生活的樂趣;

由於官本位和權力至上,人們投機鑽營,拉幫結派,拉關係找後臺,作踐自己的人格和尊嚴,成為權力的奴隸,而難有輕鬆安逸的生活;

由於享樂主義和末日心態,人們過度地消費和娛樂,各種刺激過後的疲憊不堪,無法根本解決內心的空虛和迷茫,“借酒澆愁愁更愁”;

由於追逐名利和成功,以及各種虛妄的目標,人們奔走忙碌,殫精竭慮,透支身體和生命,而生命得不到應有的呵護,享受不到溫馨和恬靜。

在拜金主義、權力崇拜和享樂主義思潮影響下,許多人認為有錢有權有勢才是成功,住別墅、坐寶馬、穿金戴銀才是幸福。

人們慾望膨脹,盲目攀比,比闊鬥富。達不到這些就覺得不如意,很失敗,很痛苦,甚至鬱悶焦慮。

冷靜地審視就會發現,正是由於我們的貪婪、妄想和膨脹的慾望,破壞了大自然的靜謐和美好,腐蝕了人性的良善和真誠,為自己釀造出煩惱和不安的苦酒,給社會帶來了混亂和危機。

正如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社會學家卡爾•裡夫金考察中國後所指出的那樣:

“中國人活的太累了,他們的人生只有兩個詞,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們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2

幸福之正道

大家都可以看到,現在經濟在發展,財富在增加,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許多人認為越有錢越富裕就越會幸福。

奇怪的是,人的幸福感卻沒有相應的提高,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幸福感在下降,這究竟是為何?

大量的事實和研究證實,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聯其實和大眾所想的不同。

心理學家大衛·邁爾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幸福與財富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極窮困的地區,在這些地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得不到滿足。

還有報告指出,在過去的50年裡,美國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來越高,但幸福指數卻沒有什麼變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過去幾年裡將注意力轉到了有關幸福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幾乎沒有找到幸福和財富的必然聯繫。許多低收入和普通老百姓卻比家財萬貫、有錢有勢的人更悠然更快樂。

這就說明了一點,物質生活條件優越的人未必幸福,而有些布衣蔬食的人,卻又樂在其中。

例如孔子稱頌的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011年底,耄耋之年的哲學家、關懷理論大師、美國教育學會主席內爾•諾丁斯教授在北京解釋她個人對“幸福生活”的理解時曾經說:

幸福生活就是事業順遂、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空閒時間看自己喜愛的書,以及在海灘上散步看日出與日落……

你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大哲學家尼采曾說:幸福所需的東西多麼少,一支風笛的聲音!

可見,幸福其實是很容易達到的,與財富關係不大。

在基本的生活條件具備後,幸福與否完全取決於自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有——崇高的境界與信仰,包括擁有親情、友情與愛情。這正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

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與中國毗鄰的小國不丹,人均國民所得僅1,400美元,快樂指數卻在全球排名第八,亞洲排名第一(2006年“世界快樂地圖”研究結果),比人均所得41,800美元的美國高出9名。

不丹原內政部長吉莫•廷禮深有體會地說:“真正有品質的生活,不是生活在有高物質享受的地方,而是擁有豐富的精神與文化。”

他們秉承老國王辛格提出的“國家快樂力”發展方向,“堅持人文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高於經濟效益”,不養軍隊,人民卻享有免費醫療和教育;這裡生態優美,沒有重工業,沒有煙囪,全國禁菸,空氣清新宜人,花香稻香沁人心脾;這裡不亂施肥,不砍伐樹林,放棄開採山中礦石,森林覆蓋率72%,26%的國土為國家公園,到處是如瑞士般的優美谷地,被譽為“森林之國”、“花卉之國”、“天然氧吧”。

人民致力追求的,不是做生意賺錢,而是受更好的教育(不丹“國民幸福總值”包括教育、心理幸福感、健康、時間支配、文化多樣性和恢復力、善治、社區活力、生態多樣性和恢復力、生活水平等九大類,而GDP只佔幸福總值的1/72)。從國王到富人,沒有人炫耀財富,國王皇宮甚至比許多民宅小!

在山邊路旁、房頂門前,隨處可見五彩經幡隨風飄動,給幸福國度平添了幾分神秘。

同樣,在全球國家幸福指數排名中多年位列前茅的丹麥、芬蘭、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主要是由於社會保障完善,良好的教育和醫療使得人們生活安逸舒適,文化富有多樣性和包容性,社區富有活力,人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你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3

撥亂反正見光明

“家有良田千萬頃,只食一日三餐;縱有廣廈千萬間,夜臥只佔一尺寬。”

人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就可以了,奢求那麼多幹什麼?何處是盡頭?何時能滿足?成為金錢的奴隸,權力的婢女,甚至出賣肉體和靈魂。

對物慾的無休止執著追求,使人迷失、異化了自我,有何幸福可言?

現代人似乎不重視內在的充實,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尋找幸福,因為方向錯了,所以最後只能是空手而歸、一敗塗地。

儘管很多人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擁有巨大的財富,但還是不幸福、不快樂、不開心。

古人曰: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誰不知足,誰就不會幸福,即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

現在的中國人在物質方面極大的豐富,發達程度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但心靈危機也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但是,所謂的成功與財富為你帶來了幸福和安寧嗎?大多數人不幸福的原因,已經不能用基本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來解釋了。

“世路中人,或圖功名,或治生產,儘自正經,爭奈天地間好風月、好山水、好書籍,了不相涉,豈非枉卻一生。”

——《小窗幽記》

對照一下現實生活,我們會發現,古人的感慨似乎就是針對後世而發的。

由於我們走得太快、太遠,來不及欣賞人生旅途中的美景,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現在,人們更看重社會支援、清廉度和個人自由,這些其實遠比財富重要。

著名哲學家羅素的幸福三要素許多人都知道:有愛的人,有喜歡的事做,有希望!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指出:“幸福是感到滿意的愉快體驗。”

在《真實幸福》一書中,塞利格曼教授提出幸福生活的三種模式或三要素:快樂的生活(pleasant life)、沉浸其中的生活(life of engagement)和有意義的生活(meaningful life)。

在2011年,塞利格曼教授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了幸福生活的五要素或五個支柱(PERMA):

Positive Emotion(積極情緒)

Engagement(沉浸其中,參與)

Relationships(人際關係)

Meaning(意義)

Accomplishment(成就)

什麼是好的生活?快樂的、沉浸其中的、有意義的、有成就的和有良好人際關係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

你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馬克•吐溫指出,十九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拿破崙試圖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敗了;海倫•凱勒試圖用筆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海倫小姐這樣寫道:任何人出於他的善良的心,說一句有益的話,發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為別人剷平粗糙不平的路,這樣的人就會感到歡欣是他自身極其親密的一部分,以致使他終身去追求這種歡欣。

在現實生活中,從一個表情、一句問候、一個眼神、一件小事開始,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快樂就會時時與我們相伴,擁有快樂其實很簡單!

你分享給別人的東西越多,你獲得的東西就越多。你把幸福分給別人,你的幸福就會更多。

海倫•凱勒正是與別人分享了優良而稱心的東西,從而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快慰。

其實,幸福沒有模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東西,是心靈的一種感覺,是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是可以自己回味的、刻骨銘心的感動,是個人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知足常樂,知足就有幸福相伴!

幸福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有一幫值得信賴的朋友,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在廣闊無垠的天宇裡,那些有著自己運行軌跡的繁星點點,總會讓人怦然心動。能夠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讓浮躁的心靈世界變得和諧而安寧,也可以說是一種幸福。

你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我們應當善於平凡中發現新奇,比如節假日把家裡佈置得溫馨而富有魔力,用簡單的裝飾品和人工製品使房間改觀,努力挖掘生活的本質內涵,激發生活的樂趣,享受簡單生活中蘊寓的原汁原味。

正如一首歌所唱:幸福在哪裡?在辛勤的耕耘中,在知識的寶庫裡,就在你晶瑩的汗水裡,在你閃光的智慧裡!

其實,幸福無處不在,就在我們身邊,幾乎唾手可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