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的四十年》這些時代烙印中,體會到了三代人的心情!


從《我們的四十年》這些時代烙印中,體會到了三代人的心情!

最近,江蘇衛視接連兩臺大劇都圍繞著改革開放40年的主題,如:《正陽門下小女人》和《我們的四十年》都簇擁起了我們這代人的回憶熱潮。這周,幸福劇場播出的《我們的四十年》中,“電視機代表一個家庭的社會實力”的段子情節,讓我的情緒穿越到了生龍活虎的年代。那時候,百廢待興卻又充滿希望的時代或許是群眾幸福感最強的時代,也是上一代人集體站在最潮最前沿的時代。可以打包票的是,這部劇肯定會讓中老年和老年觀眾過癮。

從《我們的四十年》這些時代烙印中,體會到了三代人的心情!

《我們的四十年》與《正陽門下小女人》一樣都是熱門改革開放獻禮劇,不過《我們的四十年》更像是電視行業的發展史。《我們的四十年》前六集主要圍繞著電視機的興起對老北京胡同文化產生影響來講述發生在四個家庭三代人的故事。70、80年代,電視機對於家庭社會地位的影響,不亞於今天80後父母對於學區房的執迷

從《我們的四十年》這些時代烙印中,體會到了三代人的心情!

我記得,我小時候曾經生活過地方是在一片工業區。當時是福利分房政策,沒有分到房子的職工家庭都統籌安排臨時住處。工廠大部分職工都是雙職工,雙職工標誌著收入穩定的高薪一族,也是那個年代標準的婚姻CP。我們是隨軍轉業家庭,媽媽的工作是爸爸託關係安排的,沒多久媽媽工作的單位倒閉,變成了下崗職工。但那個時候不興“下崗”的關鍵詞,大家都稱為這類人是“下海”。本著家裡不能有閒人的想法,媽媽就在廠區附近開了飯店。廠區附近有兩家飯店,每天都幾百人上下班,工廠的職工三班倒,從中午開始到晚上一直生意很好。但是,有一年,鄰居家買了一臺二手日本電視,導致兩家的“物質文明”一下子拉開了層次。很多人,尤其是夜班工作又不下館子的人去隔壁飯店家蹭電視看,時不時送一箱鹽汽水、冰棍等,還有各種蹭電視小福利......雖然眼熱人家,但四歲的我管不住自己的慾望,免不了天天往隔壁家跑,我爸媽則不。

從《我們的四十年》這些時代烙印中,體會到了三代人的心情!

《我們的四十年》裡的觀影片單是《加里森敢死隊》、《血凝》等等,我記得我們小時候第一波電視劇片單是《射鵰英雄傳》、《戲說乾隆》、《封神榜》等等。看到《我們的四十年》裡的黑子迷戀到《加里森敢死隊》劇情的程度,想到了我小時候的情況。當時,紅遍大江南北的《戲說乾隆》播出後,有秋官的粉絲跑到他面前,跪在他面前,求他能允許她嫁給他。那個年代,能見到崇拜的偶像是很難的。與今天打個飛的就可以參加各種偶像慶生、見面會相比,80年代明星的神秘度要高几個級別。

從《我們的四十年》這些時代烙印中,體會到了三代人的心情!

《我們的四十年》的劇情背景年代是70年代。當時,弄到一個電視機購票指票跟今天弄進一個學區名額的難度可以相提並論,不僅要有錢還要有“門路”。我們家是80年代買的電視機,屬於電視開放購買期,但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聽父母說“攢錢買電視”的勵志口號,彷彿經歷了一個世紀的等待。為了這臺電視早日出現在我家,我家很長一段時間的飯桌上主餐是白菜掛麵、醬油拌飯等各種苦日子。一年後,家裡終於迎來了丹東生產的菊花牌新彩電。這臺彩電的出現,直接拉平了我們和隔壁鄰居的經濟財力的外在體現,迴歸兩家比肩的行列。(90年代他們家又率先坐飛的回省探親,再度高調成為街裡坊間熱門人物,有個愛炫富的鄰居果然傷不起......)。所以,我看到第四集裡馮都一家要死命心思攢一臺電視機的情節,能體會到同樣的心情。

從《我們的四十年》這些時代烙印中,體會到了三代人的心情!

言歸正傳,歷史車輪往後翻,家裡又陸續出現了電風扇、電冰箱,電視機不再象徵著一個家庭的財勢。後來,即使29寸彩電的擁有者也無法媲美最先出現在隔壁家二手日本彩電帶來的榮耀和優越感。再往後推個30年,即使今天身家千萬的家庭也無法成為鄰居眼中的風雲人物。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一家人在同一個時間段整整齊齊坐在一起的盛況只出現在80年代電視機盛興的時期。客觀講,電視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家庭和諧、婚姻穩定以及各種娛樂活動的體面。全民的文體活動薰陶來源於電視機,對外界的知道也來源於電視機,當然在《我們的四十年》劇情裡還有更硬氣的真實經歷還原,就不一一追溯。

從《我們的四十年》這些時代烙印中,體會到了三代人的心情!

總體來說,透過改革開放獻禮劇,看到了歷史朝前不停歇的發展,想起多年的往事。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的烙印,具體來說是這些烙印串起了人一生際遇的記憶。命運盛衰不斷輪轉,從前往後看,生活水平還是越來越好了。也許再過二十年,我們到了父母的年齡再看這類主題劇,又會對命運生對許多妥協和感恩。正如此時追憶年少光景的心情,今天我們也希望努力奮鬥打造美好生活送給孩子,恰如當年父母心。加油吧!不,堅持吧,中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