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版納開民宿如何?需要哪些前期準備?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38369/answer/219828882

首先,先確認一下我們談論的開民宿,是指

開民宿是為了民宿本身的投資回報,即我開民宿就是為了從民宿上賺錢,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討論才會顯得相對簡單純粹。

因為現在有些民宿,特別是一些所謂網紅民宿,他們的模式很多樣。他們開民宿,或許不是為了從民宿本身賺取多少利潤,而是將民宿當成一個槓桿,獲得品牌效應,進而撬動更大的其他利益。

要想講得簡單一點,那麼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討論總不會有錯:

1. 如何做出一個好的產品

2. 如何將這個好產品賣出去

Part 1 ,如何做出一個好的產品

來版納開民宿如何?需要哪些前期準備?

首先,如果把民宿分為從0到1,和後期的從1到10,那麼如何做出一個好的民宿產品,大部分涉及到的是從0到1,小部分是從1到10.

想要做出好的產品,有一個前提條件是這個產品得政治正確,這個不想多討論,在地的政策和法規是每一個民宿人的必修課。

而一個民宿產品最後的呈現是否足夠好,老方認為,你需要對以下幾個方面有充分的瞭解。

1 . 你的民宿所在地的市場是什麼樣的

主要包括:

  • 市場總量是怎樣的
  • 淡旺季如何分佈
  • 競爭壓力如何
  • 遊客構成如何
  • 旅遊方式構成如何(傳統觀光遊還是休閒度假遊)

老方在福建,主要在廈門和武夷山都待過,以這兩地為例。

廈門,整體市場龐大,淡旺季有區分但不過於明顯,酒店和民宿市場都十分成熟(很不適合菜鳥進入),遊客多以年輕群體為主,觀光遊發達,休閒遊發展也很快速;

武夷山,則不僅市場總量小(真對不起它雙世遺的地位),淡旺季還十分明顯,民宿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基本都是觀光遊。

通過以上,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一些結論,像廈門這種,市場大、淡旺季不分明代表你的盈利上限高(成本另外分析),競爭壓力大代表行業交替速度快(存在大量的轉讓和倒閉),休閒度假遊發展越好,代表高端民宿的土壤越好。

以上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它很不適合初期菜鳥和弱雞進入,這個階段的市場已經不存在太多投機的機會,硬件與設計不好的民宿不太好生存,而高手則很喜歡這樣的成熟市場,適合做中高端產品。

反之,同理。

為什麼要特別警惕你的所在地的休閒旅遊市場的狀況呢?現在好多人受莫干山民宿的影響太深了,畢竟很多民宿主,在做民宿之前都喜歡去所謂的民宿學院培訓,而且基本都是去的莫干山。莫干山是全國首屈一指的休閒度假遊市場,它背靠的是全國最大的江浙滬市場,所以他們的選址基本都能符合——不管是2.5小時還是3小時的自駕車可達——這樣的規律。

老方在一篇公眾號文章裡專門說道這個情況:為什麼他們可以把民宿開到山裡,你不行?(點擊文字鏈接可以打開觀看)

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使用移動互聯網在線預訂的用戶比例較大,佔比62%(來自《酒店業移動互聯網運營現狀分析報告》,由邁點研究院(MTA)聯合米訂商學院提供),另一個數據,是全國客棧民宿的客源地分佈,江浙滬客源超過了56%(該數據由克而瑞樂葦發佈的《2016年中國民宿市場報告》提供),是客棧民宿市場無可匹敵的主力軍。

如果你的市場不滿足這樣的條件,貿然去嘗試只符合休閒遊市場的高端民宿,後果將是非常可怕的。

(更別說,莫干山的那些民宿主要有多少是設計師、媒體大神,他們可以動用的資源恐怕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建議】:全方位瞭解所在地的市場數據,從景區、從派出所、從官方旅遊局、從熟人、從同行。或者還有一個辦法,找幾家對標的民宿,詳細瞭解這幾家民宿的全年經營情況,記住是全年,這樣心裡就有底了。

2. 選址

好多有經驗的民宿主人會告訴你說,做民宿,有三個因素超級重要:

選址!選址!選址!

我想要告訴你的是,他們是對的。

好的選址可以涉及到以下這些因素:

  • 交通

即可達性,可達性的意思越來越多元,在觀光旅遊裡,它往往指公共交通便不便利;休閒旅遊裡,往上是客源地的遠近,往下是景觀的遠近

——我是否步行幾步或者開一會兒車,就能抵達美景。

  • 配套

即周邊設施完善和便利程度。

  • 周圍環境景觀

這個因素裡邊還隱藏的,比如說周邊採光、通風、是否無視野遮擋等等要素,和房子本身一起,共同決定了後續產品的整體呈現。

我發現,定位為休閒遊的民宿,對於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的需求會低一些,畢竟,休閒遊的客人很多是自駕來的。但對於觀光遊的民宿,比如一些景區民宿,還有城市民宿的大多數,尤其是中端以及中端以下的產品來說,選址的因素,在後期的引流上能帶來的幫助,甚至可以是決定性的。

對於觀光遊的民宿來說,一個好位置會幫民宿多解決10-20%的入住率。(觀光旅遊地區,位置都是自帶流量的,這是好位置必須能起的作用)

10-20%入住率意味著什麼呢?

假設民宿的平均入住率是50%(具體多少,各地不一樣),保本率35%,扣除一下只有差不多15%是決定回報的。所以10-20%的差距並非10-20%的差距,按最終利潤的比例上,民宿的回報率可能恰恰就是由這10-20%決定的。

【建議】:選址一定要慎重,這是一個無論花多少時間衡量和考察都不為過的關鍵,地點不對,其他方面再成熟,寧可不做繼續等。

3. 成本控制

好的民宿產品,必須追求性價比,這不僅是對消費者來說的,對於民宿主人來說,同樣如此。民宿的“性價比”想高,必須嚴控成本。一家20間房,投資200萬的民宿,均價賣到500是合理的,而同樣一家20間房,均價500的民宿,如果投資成本達到500萬,恐怕只會讓民宿投資人心裡滴血。

還是以廈門的oneday為例,因為這家是從公寓式民宿起家的,因此,她們一以貫之的風格就是:硬裝錢少花(能不花盡量不花,因此你可以看到她們的照片裡基本是一通的白底),

軟裝重點抓,這叫把錢花在刀刃上,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借鑑對象。

究竟想要做什麼樣的產品,必須有一個成本的預算,前期成本控制非常重要,第一次做民宿的朋友基本都會超出預算,這很正常,但需要控制在適度範圍內。我身邊就有不少民宿朋友,在第一家民宿上投入過多情懷,導致成本超出過多(超出10%左右是正常的,但不少第一次做民宿的可以超出20-40%,這就很可怕了),而初期成本的多少是直接決定你的回報率的。

我們說的初期成本,主要包括:設計費、裝修成本、房租(後期成本的大頭,後期成本另一大頭是員工工資,這二者基本能佔到後期總成本的60-70%甚至更多)。

以上幾部分,需要民宿主瞭若指掌,並且控制得當。

【建議】:把錢花在刀刃上,省下來的都是自己的。

4. 民宿的設計

設計很重要,設計很重要,設計很重要。

重要的話講三遍,還是覺得不夠。

我很多時候搞不明白,不少民宿主人捨得投錢在硬裝和軟裝上,但是捨不得多花點錢去請一個更好的設計師,做更好的設計上。

我覺得好的設計意味著什麼呢?如果你的民宿是打算開5年10年甚至更久,那麼好的設計意味著,在這5年10年的每一天每一秒,都會幫你多賺錢。

好的設計,首先,你得先有了客戶人群的定位,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群,明確了用戶畫像後,再根據這個定位去做設計。最簡單的人群定位,一個是消費能力,另一個就是年齡。300-500元,25-40歲的人群,和500-800元,35-50歲的人群,肯定是需要截然不同的設計風格。

至於最終選定什麼樣的風格,則更多取決於

1. 民宿主自己的審美偏好和對用戶的理解;

2. 設計師的水平,包括景觀建築(如果戶外面積夠大的話),室內設計,軟裝設計;

3. 民宿主和設計師之間的配合是否默契。 強調一點,一個好的民宿主人,他/她一定是比設計師更瞭解顧客的需求,所以設計當中,特別是功能性的方面上,特別需要這二者的相互協作。其中,必然就會涉及到雙方互有妥協的狀況。

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你的設計千萬不能讓人群限定得太窄。什麼意思呢,比如說廈門有個oneday,它的設計風格是典型的清新文藝風(極其重視軟裝,像雜誌上的那種文藝裝修風格),又帶點性冷淡,這就讓她們的用戶群的面很廣,基本上20-40的年輕女性都會喜歡這種設計風格。

什麼風格會很窄呢?比如說很傳統的老中式風格(就算很多年紀大的也不喜歡,畢竟大家都習慣了現代住宅),偏商務風格,還有各種很土很low很雜的風格。

一般來說,你的設計風格受眾越廣,你的後期營銷上獲客成本就會越小。

為什麼性冷淡風一度很受大家喜歡,因為less is more,越是簡約,越是接近“無”的狀態,受眾就越大。

好的設計不僅可以每天幫你吸引更多的人,這還沒結束,在這些客人體驗過以後,他們對你的產品的傳播力度也更大。營銷上有一個詞,叫“自傳播” 。

所謂自傳播,指的是“基於產品、營銷或者人物、事件等自身的吸引力,而激發人們自發自願地分享和傳播”

也就是說,越是好的產品,它造成的自傳播就越好。老方寫過的另一篇微信文章說的就是這方面:你的民宿,是否自帶流量?(點擊文字鏈接可以打開觀看)

這就需要特別注意一點(涉及到你的產品定位)——哪些人群的傳播能力是更強的?(我來提示幾個關鍵詞:女性,年輕人,高收入人群

【建議】:請一個好的設計師,做好設計師-民宿主人-施工隊三方的協調工作。

這是初期(開業之前)要做的事情,但一個好的民宿產品,做到以上,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以下一點,是關於後期的部分。

5. 基於良好管理的民宿服務

在裝修(硬裝、軟裝、店內vi部分)完成以後,還不夠,客人要體驗到完整的好的產品,則脫離不開民宿永恆的主體——民宿人。

如果一個民宿無法提供良好的服務,就算再好的軀殼我們也不會去稱讚它。所以說,後期的管理和服務,尤其重要。我知道的相當大一部分的民宿,民宿的真正主人,在初期打造好產品後,往後的營業時間裡,不會長期待在店裡。這就使得,無論如何,不管民宿主在不在其中,都需要一個專業的用心的運營團隊,來支撐起整個民宿的日常運營。畢竟,開一家民宿,是需要堅持5年10年甚至更久的。

我知道的莫干山不少的民宿,其實提供的服務水準是一塌糊塗的,其中有不少就是人盡皆知的所謂網紅民宿。

良好的流程和服務會給民宿的口碑加分,這種不斷的口碑加分,對於一家想要長期發展的民宿至關重要。這其中需要標準流程化的部分,不要以為民宿的服務都是很隨意,全部把客人當做朋友一樣,把顧客當朋友,是指你的態度,不是你的行為。

按照我的認知,無差別專業化的一套完整流程,可以讓民宿獲得大部分客人至少80%的好感。而這套流程,是基於你對客人需求的理解,以及你過往的所有經驗,以及你的團隊的智慧和學習能力。(管家服務可不是說提供就能提供的,這需要極高的團隊智慧)

標準化的流程有了之後,才能去談符合民宿本身特質的非標準的部分。這部分裡,民宿裡的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充分授權,動用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去創造流程之外的好服務。具體參考海底撈。(連雷軍的小米在做互聯網服務上都在倡導向海底撈學習,這個企業值得好好研究)

【建議】:後期管理和服務必須要成為民宿的加分項,而不是減分項,否則開民宿這個行為民宿主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以上,大致是關於“如何做出一個好產品”的部分,如有遺漏,會逐漸添加。

---------------------------------------我是分割線---------------------------------------------

Part 2 . 怎麼把產品賣出去

來版納開民宿如何?需要哪些前期準備?

很多民宿人都覺得產品做出來以後,就沒自個兒什麼事了,僱個店長,招幾個前臺和阿姨,設計好流程,就能當甩手掌櫃了。

如果說從0到1這個過程,能解決你的產品問題,那麼從1到10,將決定你的民宿究竟能賺多少錢。

而從1到10的過程,不僅涉及民宿5年10年乃至更久的事無鉅細的日常運營,還涉及到所有民宿人最頭疼的一個問題:怎麼把產品賣出去!

在這一點上,不過多班門弄斧,因為熟悉這個行業的人就會知道,在 “怎麼把產品賣出去” 這方面,實在是什麼大神都有,有殺招明顯的,有招招都會一點的,也有一招鮮吃遍天的。

所以不可能一一羅列,一來,確實有不少雖然知道大概招式但還是不熟練的,更多的則是沒有經過自身成功驗證的。

另外,動用自身和身邊人的人脈關係的,就不討論了,沒什麼太大討論價值,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太大。

1 . 社交網絡,包括微信、社群、微博、豆瓣、貼吧、還有各種論壇社區的

尤其是體量比較小的民宿,社交網絡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我認識一個朋友,人稱青貓,在廈門開了一民宿叫樹裡,4間房,基本平時靠朋友圈就能吃飽。而她的朋友圈也是我見過的為數不多的,經營完好,能讓人特別想看的(發的東西不能一直是自個兒民宿那些,天天發別人見了都煩,得像個有趣的人一樣,各種豐富的東西都有)

社交網絡的好處就是,一來可以引流,二來不像第三方的渠道那樣用完即走。但凡對你添加了關注的人,就永遠是你的,你的每一個社交網絡端口都隱藏一份專屬的會員名單,這份會員名單是可以讓你一直反覆挖掘的。

而且它還具有累積效應,一開始力量小,後來越滾越大,只要進入良性循環,後期能帶來的作用是巨大的。

所以,客人的微信無論如何都要加上,如何能把社群利用起來那就更好了。

【建議】:多管齊下,重點挖掘利用好其中一兩項就非常不錯了。

2 . 會員體系

民宿的會員體系,相對酒店來說難得多。這不是說會員體系本身有多複雜,我認識一個行業裡的老師,他們專門給高星的集團酒店打造會員系統,但是當聊到民宿的會員體系時,也是很為難。

導致為難的原因,不外乎兩點,

  • 民宿體量小,導致客戶群量實在過小
  • 民宿的消費頻率實在太低,會員體系一定是建立在重複消費的基礎上,這一點,民宿太劣勢了。

在低頻這一塊上,規模化原本算是一大利器,但我們已經聊過很多次,民宿在規模化上有天生的阻礙。這就使得,單體民宿的會員制的實施難度不小。做一套體系本不難,難的是讓體系發揮作用。

因而,像幾何民宿這樣,也是用“共享”的方式建立一個大的基於平臺的會員概念,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ps:這裡邊,城市民宿又會稍微好點,鄉村或是景點民宿次之。

老方知道的一個不錯案例是武夷山的舊街企業,他是在一個很小很靠近的區域內(基本上店和店之間的距離不會超過50米)開了多家店,由此形成集群效應,店與店之前可以互推。因為,每家店的水平都不太一樣,這樣越是早期越是高質的店,口碑效應就越明顯,形成集群效應後,就不會浪費這些口碑好的店的流量,自身庫存用完,就可以引流到附近的其他店裡去。

關於這方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其他好的案例?

3 . 第三方渠道

即電商平臺,包括交易型電商和內容型電商

交易型電商包括:攜程、去哪兒這些ota,還有airbnb以及各種短租網站(螞蟻小豬)等等。

內容型電商包括:幾何民宿、借宿這些新媒體平臺,以及螞蜂窩這種攻略平臺。

第三方渠道的交易型電商,可以說是最容易接觸到,也最容易見效的引流方式了。

但是,雖然基本上所有的民宿客棧都會使用到,能充分知道其規則並加以利用,進而發揮它最大化價值的,這個比例十分之低。

很多人痛恨第三方渠道,覺得他們收取佣金太狠,其實轉換一下思路,你就會發現,做任何的營銷,都需要成本,第三方的佣金就相當於你的渠道費,因此,我始終是把第三方當做我的“銷售部門”,既然是銷售部門,當然要好好溝通和利用了。

第三方的內容型電商,螞蜂窩就不說了,新媒體平臺至今對我來說還是個謎。之前也在某個平臺上做過投放(單篇文章也是上萬的成本),但說實話效果不佳,問一些做過投放的朋友,都說效果一般或者說不知道具體什麼效果。因為沒有大量的數據統計,所以不清楚普遍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如果看到這裡的朋友也有過投放經歷的,不凡在評論裡講講。

其實每一點,可以展開來講的都非常多。比如單就攜程這些ota來說,老方就能講個一整天。

我自己之前的職業經理和自身的性格,導致在做一個事情時,首先想的是——將手頭上已有的資源,給優化利用起來,儘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化其價值。

而這個最短的時間,早期的時候可能長達數月,你要不斷做各種嘗試,去驗證腦袋裡的各種猜想。比如單就頁面頭圖來說,我就能換個遍,直到找到轉化率最大的那張。定價更是需要琢磨,一來看經驗,二來更看對數據的敏銳性,而這第二點,往往都是天生的。

以下這段話,是我的一篇文章裡邊摘取出來:

老方在文末鏈接了一篇文章,是一個叫“風塵棋客”的創業者寫的,文章題目叫《為什麼你看了那麼多商業案例,還是做不好一個小生意?》。非常貼合實際的一個創客的所思所想。而起初,這個風塵棋客,是靠賣蛋糕起家的。

確實,生活中沒有一招通殺的商業模式,更沒有任何一個商業理論可以適用所有情況。我們看到一個案例很成功,去詢問經營者成功的原因是什麼,這個時候,經營者怎麼可能在幾句話之內就窮盡緣由呢,他能說的不過是一部分罷了。真正成功的原因,如風塵棋客所講的,或許有500條理由,其中一部分是數據驗證過的,另一部分還是屬於猜想的。

很有可能,這500條理由中的任何一條,單獨拿出來,看起來都很微不足道,然而,當他們匯聚起來的時候,就是獨一無二的碾壓性的優勢。

譬如作者在文中舉了一個例子:

來版納開民宿如何?需要哪些前期準備?

同樣的,如果你是做民宿的,你知道最大的ota攜程,它的首圖比例是幾比幾嗎?首圖當然不是原圖,是經過自動截圖的,但你研究過它的截圖規則嗎?當知道規則後,又當如何利用這個規則?

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大名鼎鼎的“一萬小時定律”,大概是說,你在某一領域花費足夠量的時間,就可以成為專家。(是的,這個格拉德維爾還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引爆點》)

一萬小時裡,並不是叫你一直去重複,是讓你去得出能決定競爭力的500條甚至1000條理由。這需要不斷地跳出重複,再進入重複,再跳出重複,反覆磨鍊。如果能用20哪怕50小時得出一個有效的、屬於你自己的理由,那真的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建議】:做得多不如做得精,研究透某一兩個渠道,將其優勢發揮到100%,你就會發現:第三方渠道果然厲害啊,其他人還好不懂,讓他們罵去吧,咱自個兒偷著樂就好。

4 . 團隊和企業客戶

這方面幾乎沒什麼經驗,但會是接下來要嘗試的部分。

此前看過一篇文章,說裸心谷的一個特點就是做會議型度假村。週末假期接散客,工作日和淡季就可以吸引企業客戶來開會、團建。這使得裸心谷的企業客戶部分佔到總銷售的40%,是一個相當可觀的量了。

此前我在武夷山的時候,當地有一家酒店叫大王山莊花園別墅酒店,你知道武夷山度假區有兩大產業,一是旅遊,二是茶葉,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武夷山酒店和客棧都會有茶室都有賣茶。這家酒店十分獨特的一點就是,它不設茶室也不賣茶,並且對外也是這樣承諾的。

雖然這使它損失了茶葉上的二銷收入,但是也正是因為其不賣茶,讓它贏得了非常多的茶商茶企的客戶接待的訂單(因為茶企接待的時候,特別怕酒店客棧會切他們的客人,所以出現了這麼一家,大家都很放心)

5 . 眾籌

對很多人來說,眾籌可不僅僅是籌資那麼簡單,更是宣傳的利器。這方面不多講,相信大家都能看懂。

以上,是關於 “如何把產品賣出去” 的歸納,匆忙成文,如有遺漏,還會後續補充。上述講到的每一點,其實都是大概,要展開來講,每一點都能單獨寫一篇文章。而這裡邊,有不少也是我經驗甚少的,所以不敢貿然班門弄斧。諸位如果有獨到的見解,或者在某方面擅長,不妨我們私下聊聊,也好互通有無。


補充一個話題:所有人都知道,房間的利潤遠遠不如二銷的利潤,二銷做得好,對民宿是一個巨大的補充。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聊聊這塊。


▶▶▶你/你的團隊是否具備足夠的競爭優勢?

最後,還是得說人。不少朋友還是沒想明白,開民宿這個事,問題不在於 “民宿適不適合做”,而是 “開民宿的那個人適不適合做民宿”,歸根結底,民宿能不能做好,在於民宿背後的人,民宿是否具備競爭力,在於民宿人是否具備競爭力。

這個行業, “知道”往往 不代表什麼, “知道” 不代表可以 “做到” ,而 “做到” 不代表可以 “做得好” 。看起來大家在好像都在做同樣的一些事,但大家其實是在做不同的事。不然你告訴我為什麼, 同樣是做手機,為何一方做出了蘋果,而另一方做了個錘子。

所以,我始終不建議外行小白輕易進入這個行業,除非你思考清楚了一個問題:“綜合起來,我/我的團隊的競爭優勢是在那個位置?”,而這綜合的競爭優勢,包括以上說的每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