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就算我做錯了,能不能別這樣說?

俗話說“愛之深,責之切”,父母的責備裡往往包含著自己的愛和期望,但如果孩子做錯事,父母的第一反應是責備,有些可能在孩子心裡留下一生不可抹滅的影響。

一次,在高峰時刻的火車站,人流擁擠,火車到站,人們紛紛湧下出口。我下站的時候路過車廂門,隱約瞥見一個媽媽帶著小女孩匆匆向出口走來,我沒在意,出了車廂門正要往前走,突然聽到身後哎呀一聲!

我回過頭,是剛剛在我身後的那對母女,原來小女孩不小心踩空了,一隻腳陷在列車和站臺之間的空隙裡,這條縫隙對成人來說還好,孩子腿腳比較細,一旦踩空確實危險。萬幸的是孩子由媽媽牽著,她立刻拉著小女孩的手把孩子跌落一半的身子拉上來。

媽媽把孩子拉上來後帶到一邊的空地,給後面的乘客讓出路來,經過剛在的一番響動,很多人多往這邊望過來,媽媽不知是擔心孩子還是被別人望著氣的,開始大聲吼起來孩子來:你是不是瞎啦?!為什麼走路的時候不長眼睛?!你要是掉下去怎麼辦?!知不知道有多危險?!摔這一下疼不疼?該!讓你長長記性!……

爸爸媽媽,就算我做錯了,能不能別這樣說?

(圖片來源網絡,跟事件無關,僅作警示)

我很理解這個媽媽此刻的擔心。

如果孩子真的跌落站臺和動車之間的縫隙,會非常危險,即使只卡住了一隻腳,但難免後面的人流不知,從而發生踩踏事件也是非常後怕的,而且孩子看起來已經5歲多了,正是需要培養安全意識的時刻。

但是在剛在那樣的時刻,難免我們大人也會有推搡導致摔倒事故,更何況是個5歲的孩子,看著小女孩因為媽媽的責備默默低下頭,一句話都不敢回,含著淚也不敢哭的樣子,一雙小手還偷偷去撫摸一條小腿的前側,應該是剛才踩空的那條腿被站臺磕到了,孩子覺得疼。

我頓時覺得有點心疼這個孩子,就算是孩子做錯了,媽媽不能先抱下嚇到的孩子,再進行安全教育嗎?

爸爸媽媽,就算我做錯了,能不能別這樣說?

(網圖。小女孩跌下月臺空隙,被救上來後哇哇大哭。即使只是踩空了,孩子其實很後怕。)

“你怎麼這麼不小心,笨死了!”“讓你不要這樣做,你偏要,吃到苦頭了吧?”“知道痛了吧,該!”這些話,可能都是一些“刀子嘴,豆腐心”的爹媽說出來的,但幾歲大的孩子又怎麼能夠理解呢?

記得小時候,我和鄰居家的小妹妹跟著各自的爹媽一起去水上樂園玩耍。因為貪玩,不會游泳的我們倆趁著大人不注意,想要偷偷下水去玩。結果一個不留神,我們倆人都不小心直接從泳池邊滑了下去,幸虧救生員及時把我們救了起來。雖然只是稍微嗆了幾口水讓我們不斷犯咳嗽,但也嚇得我倆夠嗆的。

我當時驚慌失措得很,還沒有好好緩過來,我爸就趕到我身邊,出口就是一句:“剛跟你說了別打鬧,摔進水裡了吧?淹死了咋辦?”聽我爸這麼一說,我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心裡一萬個委屈飄過。

而我邊哭,邊聽見身邊鄰家小妹妹的媽媽輕輕安慰女兒說:“好誒,我的小公主都敢下水了呀,真棒!”接著,母女倆竟然都笑了起來。那天,

鄰家小妹妹學會了換氣,而我卻就此不敢再游泳……

這麼多年過去,我已經能夠理解我爸當時罵我但其實心裡擔心的感受,但無論何時回想起來,當時依舊是段非常不快樂的經歷。畢竟現在的我還是對游泳有陰影,而且怕是一輩子都跨不過去了。

爸爸媽媽,就算我做錯了,能不能別這樣說?

看著站臺上手足無措的小女孩,就像小時候的自己:摔傷的疼痛、對後果的害怕、不被理解的委屈、做錯事的自責、對家長的畏懼……明明都寫在天真的小臉上,卻沒有被最親的人看到。

再看那個媽媽,又像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我在孩子眼裡,是不是也是這樣呢?我們都只是迫切地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擔心危險還會再次發生。可是我們出口的話是不是沒有表達到這些意思,反而還傷害了孩子呢?

責備,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教育!誰家的孩子,走路沒摔過呢?游泳沒嗆過呢?吃飯沒掉過渣呢?當孩子犯了一個在成人眼裡十分低級可笑的錯誤時,為人父母的你,對犯了錯誤的他說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真的認真考慮過?畢竟,那是很可能會影響他性格一輩子的話呀!

父母對孩子的擔心不會比任何人少,但孩子卻感受不到。在孩子眼中,只有怒氣沖天的猙獰面孔,和極具威脅性的話。

“讓你別爬了,非要爬!” “摔了吧?看你疼的!” “小心點兒,你看就不會摔成這樣了吧!”“總是心不在焉,這下老實了吧?!”這些“刀子嘴”裡說出來的忠言,會是我一個幾歲大的小孩子能安安靜靜理解的嗎?

在我的眼中,這種責備並不是教育,而是一種當眾剝奪孩子自尊的行為。 很多人說,“一個小孩子有什麼面子可講?”但對於那個小孩子來說,當眾被責怪,被嘲笑,都是對他幼小自尊心的一次次打擊。

而面對這種打擊,大多數的孩子會選擇退縮,而不是主動去面對並克服錯誤和困難。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消極的性格和看待問題的態度。

爸爸媽媽,就算我做錯了,能不能別這樣說?

曾讀過一句很好的話,叫做“人是否會勇敢前行,不在於他們是否會遭遇困難,而在於他們對待困難的態度。”

孩子平時被責備多了,尤其是來自他一心敬仰的父母的責備,那麼他對待困難的態度會變得逃避:有的孩子之所以很膽小,不敢犯錯,甚至犯了錯就撒謊掩蓋,正是因為他知道,

一旦父母知道了他犯了錯,肯定會給他很嚴厲的懲罰,所以他只能“進化”出不良的心理行為來對抗這種潛在的傷害

這就是可怕的地方,因為逃避的思維和態度,會讓孩子鮮活的內心蒙上一層塵埃。他們看待自己和身邊的事物都是灰暗和消極的,以至於經常錯失那些本已馬上到手的機會。

而相反,如果你能像曾經鄰居家小妹妹的媽媽一樣,在孩子犯了錯誤時,把責備換一種說法,變成一種積極的安慰,就真的能獲得孩子發自內心的笑聲。

我的侄子特別愛學習,但是因為拿筆姿勢不對,幾年前有次手指頭被磨出了一個大大的水泡,甚至有點發炎。

但表嫂並沒有因此責怪兒子拿筆姿勢不對,而是對他說:“呀,我兒子真厲害,學習這麼刻苦,手都磨出泡了,以後肯定是個拿筆桿子的大文豪!”從此,侄子更加愛學習了,原本語文只能及格的他竟然當上了課代表。

想必,如果當時表嫂揪著兒子拿筆姿勢不放,責備他一通,他暫時應該無緣當上語文課代表了吧。

爸爸媽媽,就算我做錯了,能不能別這樣說?

孩子天生都很敏感,其實很多時候,在他犯錯的那一刻,他自己也知道錯了。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先表達關心和理解,並不代表溺愛,而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對你感同身受,不要害怕,我們相信你下次能做到更好,然後再一起討論下次怎麼做也不遲。

說到底,共情,就是先要坦率地說出我們的愛,再進行溝通;而不是不經大腦,放任責備和埋怨的利刃傷害我們所愛的人。

從來沒有不會犯錯的孩子,關鍵是父母怎樣對待孩子的錯誤。不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給孩子多一點包容和鼓勵。

我們不敢肯定溫和的教育能培養出一個百分之百正能量的孩子,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用指責的教育是不會讓孩子學到善良向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