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就算我做错了,能不能别这样说?

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父母的责备里往往包含着自己的爱和期望,但如果孩子做错事,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责备,有些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一生不可抹灭的影响。

一次,在高峰时刻的火车站,人流拥挤,火车到站,人们纷纷涌下出口。我下站的时候路过车厢门,隐约瞥见一个妈妈带着小女孩匆匆向出口走来,我没在意,出了车厢门正要往前走,突然听到身后哎呀一声!

我回过头,是刚刚在我身后的那对母女,原来小女孩不小心踩空了,一只脚陷在列车和站台之间的空隙里,这条缝隙对成人来说还好,孩子腿脚比较细,一旦踩空确实危险。万幸的是孩子由妈妈牵着,她立刻拉着小女孩的手把孩子跌落一半的身子拉上来。

妈妈把孩子拉上来后带到一边的空地,给后面的乘客让出路来,经过刚在的一番响动,很多人多往这边望过来,妈妈不知是担心孩子还是被别人望着气的,开始大声吼起来孩子来:你是不是瞎啦?!为什么走路的时候不长眼睛?!你要是掉下去怎么办?!知不知道有多危险?!摔这一下疼不疼?该!让你长长记性!……

爸爸妈妈,就算我做错了,能不能别这样说?

(图片来源网络,跟事件无关,仅作警示)

我很理解这个妈妈此刻的担心。

如果孩子真的跌落站台和动车之间的缝隙,会非常危险,即使只卡住了一只脚,但难免后面的人流不知,从而发生踩踏事件也是非常后怕的,而且孩子看起来已经5岁多了,正是需要培养安全意识的时刻。

但是在刚在那样的时刻,难免我们大人也会有推搡导致摔倒事故,更何况是个5岁的孩子,看着小女孩因为妈妈的责备默默低下头,一句话都不敢回,含着泪也不敢哭的样子,一双小手还偷偷去抚摸一条小腿的前侧,应该是刚才踩空的那条腿被站台磕到了,孩子觉得疼。

我顿时觉得有点心疼这个孩子,就算是孩子做错了,妈妈不能先抱下吓到的孩子,再进行安全教育吗?

爸爸妈妈,就算我做错了,能不能别这样说?

(网图。小女孩跌下月台空隙,被救上来后哇哇大哭。即使只是踩空了,孩子其实很后怕。)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笨死了!”“让你不要这样做,你偏要,吃到苦头了吧?”“知道痛了吧,该!”这些话,可能都是一些“刀子嘴,豆腐心”的爹妈说出来的,但几岁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够理解呢?

记得小时候,我和邻居家的小妹妹跟着各自的爹妈一起去水上乐园玩耍。因为贪玩,不会游泳的我们俩趁着大人不注意,想要偷偷下水去玩。结果一个不留神,我们俩人都不小心直接从泳池边滑了下去,幸亏救生员及时把我们救了起来。虽然只是稍微呛了几口水让我们不断犯咳嗽,但也吓得我俩够呛的。

我当时惊慌失措得很,还没有好好缓过来,我爸就赶到我身边,出口就是一句:“刚跟你说了别打闹,摔进水里了吧?淹死了咋办?”听我爸这么一说,我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心里一万个委屈飘过。

而我边哭,边听见身边邻家小妹妹的妈妈轻轻安慰女儿说:“好诶,我的小公主都敢下水了呀,真棒!”接着,母女俩竟然都笑了起来。那天,

邻家小妹妹学会了换气,而我却就此不敢再游泳……

这么多年过去,我已经能够理解我爸当时骂我但其实心里担心的感受,但无论何时回想起来,当时依旧是段非常不快乐的经历。毕竟现在的我还是对游泳有阴影,而且怕是一辈子都跨不过去了。

爸爸妈妈,就算我做错了,能不能别这样说?

看着站台上手足无措的小女孩,就像小时候的自己:摔伤的疼痛、对后果的害怕、不被理解的委屈、做错事的自责、对家长的畏惧……明明都写在天真的小脸上,却没有被最亲的人看到。

再看那个妈妈,又像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我在孩子眼里,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都只是迫切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担心危险还会再次发生。可是我们出口的话是不是没有表达到这些意思,反而还伤害了孩子呢?

责备,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教育!谁家的孩子,走路没摔过呢?游泳没呛过呢?吃饭没掉过渣呢?当孩子犯了一个在成人眼里十分低级可笑的错误时,为人父母的你,对犯了错误的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不是真的认真考虑过?毕竟,那是很可能会影响他性格一辈子的话呀!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不会比任何人少,但孩子却感受不到。在孩子眼中,只有怒气冲天的狰狞面孔,和极具威胁性的话。

“让你别爬了,非要爬!” “摔了吧?看你疼的!” “小心点儿,你看就不会摔成这样了吧!”“总是心不在焉,这下老实了吧?!”这些“刀子嘴”里说出来的忠言,会是我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子能安安静静理解的吗?

在我的眼中,这种责备并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当众剥夺孩子自尊的行为。 很多人说,“一个小孩子有什么面子可讲?”但对于那个小孩子来说,当众被责怪,被嘲笑,都是对他幼小自尊心的一次次打击。

而面对这种打击,大多数的孩子会选择退缩,而不是主动去面对并克服错误和困难。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消极的性格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爸爸妈妈,就算我做错了,能不能别这样说?

曾读过一句很好的话,叫做“人是否会勇敢前行,不在于他们是否会遭遇困难,而在于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

孩子平时被责备多了,尤其是来自他一心敬仰的父母的责备,那么他对待困难的态度会变得逃避:有的孩子之所以很胆小,不敢犯错,甚至犯了错就撒谎掩盖,正是因为他知道,

一旦父母知道了他犯了错,肯定会给他很严厉的惩罚,所以他只能“进化”出不良的心理行为来对抗这种潜在的伤害

这就是可怕的地方,因为逃避的思维和态度,会让孩子鲜活的内心蒙上一层尘埃。他们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都是灰暗和消极的,以至于经常错失那些本已马上到手的机会。

而相反,如果你能像曾经邻居家小妹妹的妈妈一样,在孩子犯了错误时,把责备换一种说法,变成一种积极的安慰,就真的能获得孩子发自内心的笑声。

我的侄子特别爱学习,但是因为拿笔姿势不对,几年前有次手指头被磨出了一个大大的水泡,甚至有点发炎。

但表嫂并没有因此责怪儿子拿笔姿势不对,而是对他说:“呀,我儿子真厉害,学习这么刻苦,手都磨出泡了,以后肯定是个拿笔杆子的大文豪!”从此,侄子更加爱学习了,原本语文只能及格的他竟然当上了课代表。

想必,如果当时表嫂揪着儿子拿笔姿势不放,责备他一通,他暂时应该无缘当上语文课代表了吧。

爸爸妈妈,就算我做错了,能不能别这样说?

孩子天生都很敏感,其实很多时候,在他犯错的那一刻,他自己也知道错了。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先表达关心和理解,并不代表溺爱,而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对你感同身受,不要害怕,我们相信你下次能做到更好,然后再一起讨论下次怎么做也不迟。

说到底,共情,就是先要坦率地说出我们的爱,再进行沟通;而不是不经大脑,放任责备和埋怨的利刃伤害我们所爱的人。

从来没有不会犯错的孩子,关键是父母怎样对待孩子的错误。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给孩子多一点包容和鼓励。

我们不敢肯定温和的教育能培养出一个百分之百正能量的孩子,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用指责的教育是不会让孩子学到善良向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