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險情下的巴塘集中安置點,村民笑著說“跟在家沒什麼兩樣”

楊丹 封面新聞記者 席秦嶺 楊金祝

11月4日,堰塞湖險情下,巴塘縣蘇哇龍鄉崗達村的村民開始轉移,一些村民投親靠友,還有一些村民轉移到地勢較高的嘎頂村。

巴塘縣蘇哇龍鄉崗達避險點,是一個空曠的平壩,座落著11頂藍色的帳篷,撐起崗達村30戶105人的新家。村民找來石頭,壘起了灶臺,放上大鐵鍋,拾來野柴禾,煮飯的灶房就有了。

厚實的帳篷,遮住呼呼的風,帳篷裡,通電的小太陽紅彤彤的,源源不斷供著暖。鄉里鄉親的,大人、小孩兒,在這裡過起了集體生活,吃上了“大鍋飯”。每天,都有工作人員送來米、面、油、菜、肉。需要啥,就去領取生活物資。

醫生來了,身體不好,足不出戶就可以看上病;志願者也來了,給孩子們講故事、講作業,讓他們做到離校不離學。

“喜波熱(舒服的意思),跟在家沒什麼兩樣。”帳篷裡一位躺著休息的阿婆笑盈盈地說。

堰塞湖險情下的巴塘集中安置點,村民笑著說“跟在家沒什麼兩樣”

堰塞湖險情下的巴塘集中安置點,村民笑著說“跟在家沒什麼兩樣”

犛牛肉燉土豆

70多人圍著吃了一頓午飯

到來的第一天,村民翁珍、加錯去山裡撿來一些柴禾,堆放起來,煮飯的燃料就有了。小孩子次仁擁西、洛絨志瑪覺得這裡的生活很熱鬧,總是在不同的帳篷間躥來躥去……

白天,男人和青壯女人步行20多分鐘,回到村子裡打苞谷。太陽出來了,高興了,有村民對著山谷吼上兩嗓子,或者在平地上跳上兩圈舞蹈。晚上,大家住在一起,熱熱鬧鬧吃頓飯。

堰塞湖險情下的巴塘集中安置點,村民笑著說“跟在家沒什麼兩樣”

11月7日上午,柴禾灶上,村民用土豆燉了一大鍋犛牛肉,還燒了一個蕃茄蛋湯。炊煙隨著山風嫋嫋升騰在高原,肉香飄蕩在上空,鑽進人們的鼻腔裡,有人忍不住吞口水。

堰塞湖險情下的巴塘集中安置點,村民笑著說“跟在家沒什麼兩樣”

午飯時,男女老少從帳篷裡走出來,70多個人端著自己準備的米飯、饅頭、麵條等主食,到大鍋裡舀上一大瓢飄著香的犛牛肉燉土豆,圍坐在草地上,和蘇哇龍鄉人民政府副鄉長、駐村第一書記洛松格乃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飯後,摸摸肚皮,翁珍說,“今天第一次在安置點吃到牛肉,感謝黨委政府為我們著想,讓我們在天災面前吃不愁,也凍不了。”

堰塞湖險情下的巴塘集中安置點,村民笑著說“跟在家沒什麼兩樣”

帳篷加了棉

志願者給小朋友們講故事講作業

每天清晨,太陽昇起的時候,又是新的一天到來。

外界到安置點的人也越來越多,醫生來了,教小朋友們學了一招七步洗手法,給大家講一些防疫的小知識,還給大家提供醫療服務。志願者也來了,教孩子們唱歌,給孩子們講故事,講作業,歡聲笑語總是從不同的帳篷裡傳出來。

堰塞湖險情下的巴塘集中安置點,村民笑著說“跟在家沒什麼兩樣”

“有米、有油、有肉、有乾淨的水、通了電,現在天氣冷了,政府給我們搭建的帳篷都是厚厚的,加棉的。”崗達村村民扎西一邊說,一邊豎起了大拇指。

“吃了飯,記得去找昨天那個姐姐,不會做的題一定要問哈。”母親一邊幫8歲的小拉姆擦著油膩的小嘴,一邊叮囑著她。險情發生後,蘇哇龍小學暫時停課,孩子們上學成了問題。“離校不離學”,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學習,共青團巴塘縣委的志願者們自發採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學習模式,擔當起“臨時教師”的角色,在安置點輔導孩子們功課,還帶領孩子們做遊戲。

嬉鬧聲中,孩子們忘卻了堰塞湖險情帶給他們離開學校的不便,在安置點開始了別樣的學習和生活。

堰塞湖險情下的巴塘集中安置點,村民笑著說“跟在家沒什麼兩樣”

除此之外,巴塘縣文化部門還組織了《紅緣》、《人生不能重來》等電影在安置點播放;衛生部門組織專業的醫療人員、基本醫療物品到每個集中安置點,如果有群眾身體不適,足不出戶就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喜波熱(舒服的意思),跟在家沒什麼兩樣。”帳篷裡一位躺著休息的阿婆笑盈盈地說。

堰塞湖險情下的巴塘集中安置點,村民笑著說“跟在家沒什麼兩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