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具体事物的有限性主要反映在其时间、空间和状态(能量)三个方面。其中,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比较容易理解,即凡是具体的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并占有一定的运动空间。而状态的有限性却并不那么直观,状态的有限性是指,凡是具体的物质都具有确定的存在状态。这种确定的存在状态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混合的,甚至可以是变化的,只是各种状态的存在概率必须是归一的,即各种状态的存在概率之和必须严格地等于1。反之,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具体的对应物,所以抽象的概念是不受时间、空间和状态限制的。比如,我们可以对某个人的寿命、体格和性情做比较确切的预期,但如果对人类做这种预期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不考虑其他外来因素的情况下(如地球被毁灭),人类的进化和延续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人类在逻辑上是一个无限和开放的抽象概念。

又比如,人类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的共性产生的,是开放和不受限制的;而一个具体的人则会受到现实的制约,在各方面都必须是归一的。例如,一个人可以是东方人,也可以是西方人,甚至可以是部分东方人和部分西方人(其母亲是东方人,其父亲则是西方人),但其作为东西方人的权重之和一定是等于1的。

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光速不变原理,将原本在具体的电磁场中的光速不变现象提升为普适的定律,即推广到所有的惯性参照系,这对于当时人们普遍持有的机械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在空间方面,根据狭义相对论,由于每一个参照系都具有100%的空间效应,所以在该点的空间效应是发散的,从而使空间失去了真实的物理意义;其次,根据光速不变原理,不同参照系的变换服从洛伦兹变换,其中时间的变换与参照系的速度有关,于是时间不再是恒定的变化尺度。正是这种空间的发散和时间量纲的变化,对机械的世界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狭义相对论的“奇异性”,是将具体的有限性和抽象的无限性相混淆而产生出的思辨效果。爱因斯坦在把光速不变现象提升为光速不变原理时,其实质是把具体的现象提升为抽象的概念。于是,相关参量的有限性被相关量纲的无限性所取代。实际上,在洛伦兹变换中,时间

t的变换,只是经典电磁学中电磁波(光)的能量参量(弛豫时间)τ的变化,仅仅是该参量的量纲为时间,而不是抽象的时间尺度的变换。所以,如果我们把狭义相对论中的空间当作抽象的概念,把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当作具体的参量(周期),那么其空间的发散和时间的变化就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了。这正如,如果我们说人可以同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性格,而且每一种性格都100%地同时表现出来,那什么你一定会感到非常困惑;但是,如果我们告诉你,这个人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只是人类的代名词,那么你立刻就会感到释然了。

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此外,根据自然哲学第二定律——自然界存在着具体的有限性和抽象的无限性,我们可以以此来否定一维认识观。在人类确立二维认识观之前,人类认识的发展是分立的,是分别沿着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道路一维发展的,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哲学即唯心论和唯物论。一维认识观的最大特点是追寻世界的本体,就像一个线段必定存在着端点一样。对于唯物论来说,这个端点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对于唯心论来说,这个端点就是上帝。然而,无论是客观的“上帝” 还是主观的上帝,作为本体,它们都必须是真实和具体的,但同时又必须是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因为世界是由本体复制和派生的。于是,一维认识观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即

如果上帝是真实和具体的,则上帝必然是有限的,而上帝不是有限的,所以上帝并不存在;反之,如果上帝是抽象的,则上帝就不是真实和具体的,而上帝必须是真实和具体的,所以上帝仍然是不存在的。

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总之,事物的有限性和概念的无限性,是与事物的具体性和概念的抽象性相联系的。这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准则,它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认识并提高认识的效率。根据这一准则,世界上不存在既真实和具体又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上帝,而且科学也并不是单纯的一维反映和摹写。作为具体的理论,科学是由具体的人与有限的自然界进行的相互作用,所以科学是有限和确定的;然而,作为抽象的概念,科学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所以其发展的潜力和方式又都是无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