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具體事物的有限性主要反映在其時間、空間和狀態(能量)三個方面。其中,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比較容易理解,即凡是具體的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週期並佔有一定的運動空間。而狀態的有限性卻並不那麼直觀,狀態的有限性是指,凡是具體的物質都具有確定的存在狀態。這種確定的存在狀態既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混合的,甚至可以是變化的,只是各種狀態的存在概率必須是歸一的,即各種狀態的存在概率之和必須嚴格地等於1。反之,抽象的概念在現實世界中並沒有具體的對應物,所以抽象的概念是不受時間、空間和狀態限制的。比如,我們可以對某個人的壽命、體格和性情做比較確切的預期,但如果對人類做這種預期則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在不考慮其他外來因素的情況下(如地球被毀滅),人類的進化和延續是沒有盡頭的,所以人類在邏輯上是一個無限和開放的抽象概念。

又比如,人類是一個抽象概念,它是由無數個具體的人的共性產生的,是開放和不受限制的;而一個具體的人則會受到現實的制約,在各方面都必須是歸一的。例如,一個人可以是東方人,也可以是西方人,甚至可以是部分東方人和部分西方人(其母親是東方人,其父親則是西方人),但其作為東西方人的權重之和一定是等於1的。

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了光速不變原理,將原本在具體的電磁場中的光速不變現象提升為普適的定律,即推廣到所有的慣性參照系,這對於當時人們普遍持有的機械世界觀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首先,在空間方面,根據狹義相對論,由於每一個參照系都具有100%的空間效應,所以在該點的空間效應是發散的,從而使空間失去了真實的物理意義;其次,根據光速不變原理,不同參照系的變換服從洛倫茲變換,其中時間的變換與參照系的速度有關,於是時間不再是恆定的變化尺度。正是這種空間的發散和時間量綱的變化,對機械的世界觀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狹義相對論的“奇異性”,是將具體的有限性和抽象的無限性相混淆而產生出的思辨效果。愛因斯坦在把光速不變現象提升為光速不變原理時,其實質是把具體的現象提升為抽象的概念。於是,相關參量的有限性被相關量綱的無限性所取代。實際上,在洛倫茲變換中,時間

t的變換,只是經典電磁學中電磁波(光)的能量參量(弛豫時間)τ的變化,僅僅是該參量的量綱為時間,而不是抽象的時間尺度的變換。所以,如果我們把狹義相對論中的空間當作抽象的概念,把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當作具體的參量(週期),那麼其空間的發散和時間的變化就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了。這正如,如果我們說人可以同時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性格,而且每一種性格都100%地同時表現出來,那什麼你一定會感到非常困惑;但是,如果我們告訴你,這個人是一個抽象概念,它只是人類的代名詞,那麼你立刻就會感到釋然了。

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此外,根據自然哲學第二定律——自然界存在著具體的有限性和抽象的無限性,我們可以以此來否定一維認識觀。在人類確立二維認識觀之前,人類認識的發展是分立的,是分別沿著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道路一維發展的,並由此產生了相應的哲學即唯心論和唯物論。一維認識觀的最大特點是追尋世界的本體,就像一個線段必定存在著端點一樣。對於唯物論來說,這個端點就是客觀世界及其規律;而對於唯心論來說,這個端點就是上帝。然而,無論是客觀的“上帝” 還是主觀的上帝,作為本體,它們都必須是真實和具體的,但同時又必須是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的,因為世界是由本體複製和派生的。於是,一維認識觀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即

如果上帝是真實和具體的,則上帝必然是有限的,而上帝不是有限的,所以上帝並不存在;反之,如果上帝是抽象的,則上帝就不是真實和具體的,而上帝必須是真實和具體的,所以上帝仍然是不存在的。

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總之,事物的有限性和概念的無限性,是與事物的具體性和概念的抽象性相聯繫的。這是認識事物的一個基本準則,它可以幫助我們澄清認識並提高認識的效率。根據這一準則,世界上不存在既真實和具體又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的上帝,而且科學也並不是單純的一維反映和摹寫。作為具體的理論,科學是由具體的人與有限的自然界進行的相互作用,所以科學是有限和確定的;然而,作為抽象的概念,科學是人類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所以其發展的潛力和方式又都是無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