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近日

因為對水稻技術研究的巨大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這個獎項是對我的鼓勵和鞭策,我會再接再厲。”

在與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電話連線時

袁隆平的這句話

再一次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科學家

為科學奮鬥終生的態度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先後成功研發出多種水稻,並首先發現了水稻雜種優勢現象,為世界雜交水稻發展定下了基調,奠定了我國雜交水稻育種與產業迅猛發展的基礎。

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而這每一次提高都與袁隆平先生有關。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一輩子和水稻打交道,高產是他永恆的追求

耄耋之年仍撲在田間地頭

只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他就這麼一路走來

樸實而無華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頭頂烈日,腳踩爛泥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袁隆平經歷過苦日子,大饑荒曾讓他受夠了飢寒。冬天將手腳烤熱了鑽進冰冷的被子,第二天起來依舊是冰冷的。

年輕時他熱衷游泳,餓到遊不動。他見過餓殍,聽過無數次“金元寶比不上兩個饅頭”。這段經歷讓他的夢具象化——提高糧食產量,維護糧食安全。他的研究重心放到了水稻增產增收上。

他曾經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十多個春秋裡,他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受了一次又一次打擊。“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的全部實驗成果。

此後不論是晨曦初露,還是日落黃昏;不論是驕陽似火,還是陰雨霏霏,袁隆平都時刻守護在試驗田邊,精心培育。

理想中的科學家形象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88歲的袁隆平走路比從前慢了,遇上人多的場合,不習慣讓人攙扶的他,也偶爾讓扶一把。像每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會問旁人年紀和籍貫,感嘆時光飛逝,卻不會說自己老了。

當有人說,講講你的夢想吧,他只想得出那些跟莊稼有關的夢想:“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大粗壯,稻穗像掃帚一樣長,穀粒像花生米一樣大,人坐在水稻下乘涼……”

他很少在公眾場合出現,出現時愛穿那件只價值500塊錢的大棉襖氣質的白西裝。

國家為他特別準備的豪宅,被他用來搞科研了:好好的一棟別墅樓,變成科研中心,寬敞的客廳,改成了了公共辦公室和會議廳,各個房間堆滿科研器械,完全沒有一點住宅的味道。

其實那是個中國人理想中的科學家形象,看上去平庸而無特色,卻能解決真問題。

關於袁隆平先生他們這樣說

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半個世紀了,不畏艱難,甘於奉獻,嘔心瀝血,苦苦追求,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先生的傑出成就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影響世界。(新華網評)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穫。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新浪網評)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中國科技評獎委員會評)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位88歲高齡老人的堅守

他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半個世紀

不畏艱難,嘔心瀝血

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

辛勤耕耘、不懈探索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成功的路上永遠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科學宮殿裡,勝利屬於勇敢的人

中國需要這樣的中國科學家

心裡燃燒著探求新事物的熱情

向未來探尋

唯有孜孜以求,夢想才能越來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