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885年3月23日,中法鎮南關戰役打響


1883年法國軍隊進攻越南順化,強迫越南訂立法安《順化條約》,讓越南脫離中國的藩屬地位,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於清廷朝野引起一片譁然,慈禧太后大為震怒,下詔向越南派兵,中法戰爭開始。法國派出艦隊在中國東南沿海殲滅福建水師及部分南洋水師主力艦,同時佔領澎湖及試圖登陸佔領臺灣。法國陸軍攻入中越邊境鎮南關。清朝正式向法國宣戰。圖為鎮南關清兵佈防圖。

1884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急調廣西提督馮子材指揮戰鬥。馮子材在關內選擇險要地勢,挖壕修築炮臺。然後出兵夜襲法軍駐地文淵城,誘使法軍進攻。

1885年3月23日法軍第2旅2,500餘人從諒山出發,大舉攻入鎮南關,馮子材指揮“黑旗軍”和“恪靖定邊軍”英勇作戰,由於法將尼格里驕傲,法軍以少擊多攻擊清軍的防禦工事,又天降大霧導致法軍混亂,法軍被逼下長城,進入伏擊圈。圖為黑旗軍戰士。

3月24日,法軍分三路發起衝擊,馮子材帶領兩個兒子並親自手持長矛進行肉搏,經過兩天激戰,法軍陣亡74人(包括7名軍官)、受傷213人,全線崩潰,清軍乘勝追擊。3月26日攻克文淵城,此戰中清軍於榴霰彈炮火中衝鋒,在戰場上傷亡1,650人。此戰中尼格里中彈後繼任的赫本哲(Herbinger)於3月29日放棄諒山,清軍續於3月31日攻克屯梅、觀音橋,4月2日攻克谷松。

1885年3月30日,赫本哲放棄諒山的消息傳到法國本土,使得輿論一片譁然。茹費理因此遭到了喬治·克列孟梭等激進派猛烈批評,最終在1885年3月30日引咎辭職,史稱東京事件。茹費理內閣以306對149的票數否決了茹的“增撥軍費案有先議權”提案。茹費理引咎辭職。圖為中法戰後的鎮南關。


在英國調停下,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會談,於6月9日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為結局。中法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確認了1884年戰局對中國不利時法國和越南之間簽訂的《第二次順化條約》,其中否定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改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法國軍隊撤出臺灣,清軍撤出越南,從此越南脫離中國,成為法國屬地。圖為戰後中越邊境的清廷官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