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雙叒叕被艾特了

以前,被@彷彿還是一件挺幸福的事。

列表好友們不論是分享了什麼好玩的提醒你瞧瞧,又或是踩點在空間裡給你發個生日祝福,一個@鍵,似乎證明了對你的在乎,也向其他人宣示著你的重要。

又雙叒叕被艾特了

但是,自從微信群聊升級,擁有了@所有人的功能,看到它便不都再是驚喜。紅色的“有人@你”,更可能是一個隱形炸彈,突然彈出來,告訴你又有什麼任務來了。學生黨能在深夜十一點收到新的作業,上班族也逐漸“淪落”到“隱形加班”的下場。

又雙叒叕被艾特了

以往為了避免工作過分擠佔休息時間,我們可以把手機鈴聲設置為靜音狀態,QQ也可通過隱身營造出“我不在線”的假象,而微信無法以任何形式傳遞出“免打擾”的信息,直接導致——我們自認為已經得以休息,但其實只要一個任務通過微信下達,重新規劃甚至馬上著手解決它就不可避免。而下達任務者也絲毫不會有打擾他人的心理負擔——開微信證明你有空嘛!

試想,如果我們外出旅遊,或僅僅是參加一頓聚餐,沒完沒了的@即使不讓人心煩意亂,也足以平添負擔。本是放鬆的時機,卻要不由自主地擔心接下去的工作。分了神,也掃了興致。

又雙叒叕被艾特了

就算心裡再不情願,大多數人並沒有選擇向這些@說不的資本。萬一漏掉了什麼重要通知,例如調課、考試?萬一學校舉辦了一個很難得但是入場人數有限的活動?因搶手而錯過,都成為一種罪過。所以,儘管受歡迎的@只有1%,我們卻願意犧牲休息時間關注著另外99%的,或無用或增添負擔的@。

想起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一段電影情節簡介,男主拿著飛鏢,隨意地往牆上的世界地圖扎一下,扎到哪便去哪旅遊,沒有任何猶豫。讓人豔羨的瀟灑還有很多,為了想要的生活,我們一直走在,儘量可以夠到那支飛鏢的路上。

因此,當我們允許隨時待命成為常態,其實是在以當下為代價,去交換想要的未來。我們明白現實挺無情,懈怠=出局,它不會包容任何懶惰的人。

也不是不怕重壓,只是更害怕,連@都收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