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理財市場回顧:資管新規下,五大資管市場何去何從?

2018年對於中國理財市場而言,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降速換擋的,去槓桿深入落實,使得企業運行層面面臨著較大的壓力。而《資管新規》等重大法規法律出臺,對未來中國的資管和理財市場,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2018理財市場回顧:資管新規下,五大資管市場何去何從?


不平凡之中,往往孕育著變革和重塑。

這一年,《資管新規》明確落地:打破市場存在已久的剛性兌付,嚴控資金池等不合規模式,消除資管產品的多重嵌套,穿透式監管將成為今後的主旋律。

從《資管新規》實施意見到最終的落地,可謂是一波三折。高層對於資管市場可謂高度重視,監管層反覆醞釀,社會各界人士都在積極探討,建言獻策並及時普及和培訓《資管新規》的相關知識。很多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採取行動來適應這一趨勢的變化,滾滾大勢面前,順勢而為才是明智之舉。

在《資管新股》的大背景之下,五大細分市場均受其影響且表現不一。銀行理財、基金市場、信託資管、券商資管以及保險資管都在砥礪中前行。通過梳理,筆者為投資者總結了這5個細分市場的18年的表現,對未來進行了展望;畢竟這事關所有人的錢袋子。

市場一.券商資管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0.5萬億元,較2017年年底縮水5.78%。平均而言,似乎縮水並算多的。

但是,單單就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而言,其資管規模為13.4億元,較2017 年年底的16.8萬億元縮水20.24%。下降幅度之大,可以與信託相媲美了。

2018理財市場回顧:資管新規下,五大資管市場何去何從?

原因和信託也是如出一轍,主要是在《資管新規》去通道、降槓桿和消除層層嵌套政策的指引下,券商資管的發展重心從過去的以“規模論英雄”主動向“優質發展”轉型,主動提升主動管理能力,迴歸資管業務本源是監管的要求,也是券商資管的主攻方向。

總結:未來的券商資管,將逐步迴歸到本源;多層嵌套蘊含極大不確定性的產品將退出歷史,主動管理能力和營銷能力是未來券商立於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市場二.保險資管

自2013年原保監會(現銀保監會)放開保險資管公司發行“一對一”和“一對多”的資管產品以來;多年發展之下,保險資管產品發行數量已經超過了千隻。增長速度較快,然而規模依然較小。

截止到2017年年底,保險資管規模僅僅只有2.5 萬億;為同期銀行資管和信託等市場規模的十分之一左右。相對於銀行、基金、券商等資管市場,保險資管市場還相對較小。

收益率方面,受累於股市的不良表現,63只股票型保險資管產品中,僅有三隻取得正收益,和基金市場一樣,絕大多數產品處於虧損狀態。相對的,債券型保險資管產品則表現亮眼,104只債券型保險資管產品中,有92只產品淨值增長率為正,且最高收益率為32.22%。

2018理財市場回顧:資管新規下,五大資管市場何去何從?

迴歸本源

近年來,保險行業迎來了較快發展;各種創新性產品層出不窮,尤其是以萬能險為代表的更是增速迅猛;勢不可擋。然而,萬能險過度增長,也帶來了很多問題;

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而且“擾亂”了保險的本源和初心。

2017年10月1日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簡稱通知),叫停快速返還、附加萬能帳戶類產品。10 月1日,文件正式實施。“迴歸保障本質,重塑保險生態”成為新時期保險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伴隨著政策的不斷落地和監管的強力實施,多年來拉動壽險規模高速增長的“萬能險”逐漸退出市場,壽險全面瘦身。

2018理財市場回顧:資管新規下,五大資管市場何去何從?

據銀保監會的官方數據顯示,2018 年全年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38016.62 億元,同比增長3.92%,同比增速放緩了14.24 個百分點。其中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0722.86 億元,同比下降3.41%。政策效果,初步顯現。

總結:在經歷了行業整頓之後,保險姓保將是未來的主旋律,這也符合保險本身的定位。保險本質上是保障,而不能視為理財和保險的雙優生。否則,就是層出不窮的理財變保險,親人兩行淚。投資者需要教育,機構需要行動。

市場三.信託資管

問《資管新規》對誰的影響最大?信託恐怕是首當其衝;在去通道化和消除多重嵌套的影響之下,信託行業的通道業務整體承壓。從數字上來看,信託資管的總體規模從2018年年初的26萬億,下降到三季度末23萬元,降幅高達10%!遠高於銀行理財市場,而這下降的主要是通道業務的下降。

違約增加,監管加大

18年,在經濟壓力下行和破剛兌的影響之下;企業違約案例逐漸增多,主要表現為各類經營不善和高槓杆企業。隨著債券市場違約的增加,相應的信託產品也出現了違約。

資管新規之下,信託行業的“剛兌”招牌在監管嚴令禁止和風險事件頻發中已經名存實亡。

據統計,2018年的信託項目違約事件的發生的頻次不僅遠高於去年,而且金額亦較去年出現較大增長。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信託發生踩雷項目有77個,涉及金額296.53億元。從資金投向來看,工商企業類項目的違約行較高,比如神霧環保、大連機床、中弘股份和凱迪生態,往往是一家公司出現問題,多家信託產品出現違約;而房地產類和政信類信託的風險事件發生較少。

而且事後來看,這些風險事件處理的結果多不盡如人意;已經獲得兌付或者部分兌付的只有10%;多數用的是延期處置和起訴保全,這一比例超過了50%。

資產證券化成了新亮點

資產證券化業務對於盤活資產,促進經濟金融結構調整,創新企業融資信訪室具有重大的意義,屬於受政策鼓勵的業務類型,被排除在《資管新規》的約束範圍之外。

數據顯示,2018 年16 家信託公司共發行156 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包括各類應收賬款收權ABS、消費金融類等,資產證券化也是未來信託公司轉型的一個主要放下個。

據統計,中國可以用來進行證券化的資產達萬億之巨,這是一個非常有想象力的市場。

2018理財市場回顧:資管新規下,五大資管市場何去何從?

總結:信託本身定位於私人銀行,其產品的收益率和風險水平高於一般的銀行理財。在違約事件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信託產品,已經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同時對於信託公司而言,未來差異化才是真正的出路。

市場四.基金市場

A股市場在18年,可以用低迷兩個字來形容。基金市場總體表現欠佳,不知道傷了多少基民的心。同樣,這一年是我國養老目標基金開局之年,或許對今後的基金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貨幣基金規模增速放緩

2013 年以來,受益於互聯網貨幣基金的興起及“錢荒”帶來的高收益率,貨幣基金規模持續快速增長。互聯網巨頭如阿里和騰訊,依靠大數據和海量客戶的優勢,通過餘額寶和理財通兩個平臺,迅速成為了千億的巨頭。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2012年至2017年,貨幣基金規模從5717 億元增長到6.8萬億元,五年間增長了十餘倍。貨幣基金,也逐漸進入到了尋常百姓家。由於貨幣基金高靈活性、高流動性和低門檻的特點,受到了很多上班族的喜愛和追捧。

進入2018 年,貨幣基金增速呈現出波動放緩的新趨勢,貨幣基金遇冷一方面是因為流動性寬鬆帶來的持續下降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則是強監管帶來的流動性限制,加劇了這一趨勢。

股基虧損,債基走紅

2018年,A 股市場表現不佳,熊冠全球。上證指數全年跌幅達24.59%,總市值縮水14.59 萬億元,相當於跌去了14個蘋果(巔峰市值);股票基金市場較為慘淡,而債市則相對錶現亮眼,迎來難得的“小牛市”。

持續低迷的A股市場,使得權益類基金深陷其中;拒不完全統計,2018 年多數權益基金都處於虧損狀態,發行難、清盤潮成為行業關鍵詞。相關數據顯示,2018 年共有394 只基金遭遇清盤,為2017年的3.7倍;33只基金募集失敗,較2017 年增加65%。很好理解,A股市場表現不好,基民沒有信心,低迷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018理財市場回顧:資管新規下,五大資管市場何去何從?

與此同時,因為18年有過降準,在債市牛市的推動下,債權基金也成為2018 年為數不多的賺錢產品,尤其是在信用違約事件的助推下,短債和超短債基金成為市場的最大贏家。

養老基金

2018年是養老目標基金開局之年,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居民養老問題越來越成為老百姓關心的議題,對於一個擁有近十四億人口的國家而言。養老問題,同樣是牽一髮動全身。

目前,我國正在多舉措並努力搭建我國居民養老的一站式服務方案,接下來,將通過“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業務”豐富我國養老體系第三支柱投資品類,滿足國民養老的基金投資需求便是其中之一。

2018年3 月2 日,證監會發布了《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標誌著專門面向國民養老需求的公募基金類別正式誕生,同時也為公募基金服務第三支柱養老金投資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這標誌著,養老目標基金制度的確立。

市場也得到了很好的相應,2018 年下半年,先後有28家基金公司的40 只基金產品分三次獲批,且部分產品已經成功發行,養老目標基金迎來開局之年。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是基石也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總結:用失望甚至是絕望一次,來行動18年的A股市場並不為過。這一年,很多公司市值腰斬,股民人均損失慘重。而那些押中債基的投資者,獲得了不小的收益,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回溫,無論是成交量還是成交數量來看,都走出了最低谷的時刻。

但這樣的是否可持續,還難以判定。對於基金而言,隨著監管的趨嚴和政策釋放的利好(科創板),相信基金市場會有新的開始。

2018理財市場回顧:資管新規下,五大資管市場何去何從?

市場五.銀行理財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雙調。即調規模、調結構,同時理財子公司蓄勢待發。

規模和收益的雙降

銀行理財一直是我國理財市場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大部分投資者的理財首選。根據普益標準統計顯示,截止2018年年底,銀行理財規模約為28.97萬元,較年初的29.54萬億略有下降。降幅不是很明顯,這與銀行理財規模和及時轉型是分不開的,比起信託和券商資管動輒10%以上的下降的規模而言,銀行算是好的了。

與理財規模相對應的,是不斷下降的理財收益率。筆者依然記得2018年2月份,全國理財市場收益率達到了最高峰,5萬元最高可以買到預期收益為5.7%的理財產品,最高達到了6.0%,就是一般的非保本歷理財。從那以後,銀行理財收益率開始不斷下行,一直持續到了今天,似乎還沒有企穩的態勢。

18年開始了去槓桿政策,使得企業的流動性較往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緊。但是,因為降準,銀行間流動性一直保持較為充裕。不過降準的目的是為了服務於中小微企業,客觀上導致了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不斷下行。

據統計,銀行收益全年平均峰值出現在2月份,為4.91%;2018年2 月份以來,收益率持續下跌至12月份的4.40%。並且下行趨勢還在鹽醋可見,對於銀行理財而言,下降的不僅僅是規模還有收益率報。最後,催生了二手市場理財的轉讓。

2018理財市場回顧:資管新規下,五大資管市場何去何從?

保本理財逐漸退出,淨值型產品閃亮登場

在《資管新規》的指導之下,銀行保本理財註定將要退出歷史。實際上,很多銀行在《資管新規》出臺不久,

已經開始控制甚至是縮減了保本理髮行的規模,為的就是儘早適應新規對於行業的衝擊。

尤其對於保本理財發行和保有量較大的股份制和城商行,《資管新規》衝擊更大。但是,《資管新規》畢竟在2021年才全部落地,設置了一定的緩衝時間。目前,很多銀行依然售賣保本理財,為的就是對接之前發行的產品。然而,無論是收益還是規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

事實也證明如此,融360 數據顯示:2018 年銀行保本理財規模佔比持續走低,由1 月份的35.53% 降低到12 月份的26.17%,累計降低9.36 個百分點。

淨值型理財產品登場

所謂淨值型資產管理產品,是指發行方在發行相關的資產管理產品時,未明確預期收益率,產品收益以淨值的形式定期公佈,投資人根據產品運作情況享受浮動收益的產品。

這是淨值型的一個比較學術的定義,類比於基民購買的基金。打開相關網站,通常都會披露產品淨值,計算公式:基金單位淨值=總淨資產/基金份額。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可以類比,這樣就很明晰了。

數據顯示,淨值型產品的發行量持續大幅增長。2018 年12 月,各商業銀行累計發行淨值型理財產品508 款,幾乎是上半年發行量的總和。說明,淨值型理財產品開始逐漸為市場所接受。

理財子公司蓄勢而發

在《資管新規》的要求之下,各大銀行開始陸續成立了理財子公司。從目前的設立情況來,國內已經有28家銀行成立了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從10億到100億不等,工農中建更是在100億以上。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理財子公司,未來影響幾何拭目以待,這裡不再展開。

總結:銀行理財依然是最重要的理財市場,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投資者無需過度解讀和慌張。一個產品安全與否,根本上看的是其產品投向和風險控制措施。對於銀行理財,還是可以方放心購買。但同時,需要有更好的產品辨識能力。

寫在最後

本文通過梳理報告,總結了五大資管市場的過去一年的表現和未來的方向,分別是保險、券商、信託資管,基金市場和銀行理財和這五個細分市場。

從數據來看,五大市場均不同程度的收到《資管新規》的影響;這也是改革的陣痛。為的是打造一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大資管市場

銀行理財告別保本,淨值型將是未來的主力,理財子公司還在等靴子落地,未來會有怎樣的表現還是未知;基金市場在制度改革和科創板的影響之下,或又將迎來新的機遇;無論是券商還是信託資管,去通道成為了大趨勢,對其主動管理能力和差異化客服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對於保險而言,迴歸本源才是不二之選。

筆者將持續關注五大資本市場,為投資者帶來專業、靠譜和通俗的分析,為投資者保駕護航是不變的初心和始終!

2018理財市場回顧:資管新規下,五大資管市場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