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咸陽禮泉人當年——正月十五放天燈(散文)

過年,就是熱熱鬧鬧的,放鞭炮、貼春聯、貼門神、踩高蹺、耍社火,曾經濃濃的年俗文化令人回味不已,到了晚上,尤其是過了“破五”(大年初五)後到正月十五,每天晚上就有小孩子們打著燈籠玩,最令人回味的就是正月十五晚上的“放天燈”了。製作、放飛、攆(追的意思)天燈的樂趣是當年極其難忘的娛樂。

“放天燈”,傳說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孔明,為了避開敵軍圍攻傳送軍情而發明的,後來就成為一些地方正月十五放飛的一種娛樂。現在,小販們售的“許願燈”就是袖珍版的“天燈”。在關中平原的農村曾經有比較富裕的村子,經常就有正月十五“放天燈”的習俗。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生產隊時期我們村年富力強的郝景亮隊長,就是一位特別喜歡熱鬧的能人,他思想前衛,在我們公社率先開“油坊”,其他生產隊,鄰近公社的的生產隊都把棉花籽用馬車拉過來進行加工,郝隊長的生產隊社員們農閒時節大家有事幹,而且賺取了加工費,他們是名副其實“富”得流油的生產隊。

每年快到正月十五,郝隊長就組織人去公社買來“粉亮紙”(大張的白紙);把掃“場”(碾麥場)退下來的掃帚讓人用蔑刀劈開;請恆業老人開始製作“天燈”。經他手製作的“天燈”,飛得高、飛得穩、飛得遠,他的製作工藝非常神奇,神奇到不需要太多“漿糊”就可以粘合“粉亮紙”,很少“漿糊”的加入,“天燈”質量就減少了所以飛得遠是必然。

聽說老人做天燈的手藝高,我懷著一顆好奇的心就跑到郝隊長家,求他特許我進入老人做“天燈”的保管室看的究竟,也許是同輩的原因、還是我跟他孩子同學的因素,我被叮囑進去只能看,不準“胡拾翻”(搗亂),被領到保管室後,老人已經裁掉了紙頭,五角形模樣的紙張擺了滿地,也看不出老人有什麼絕招。這時候,我看見老人把兩張紙對齊放在地面的“捶背石”(從前農村婦女洗乾淨的床單放在這種長方形的石頭上面,用棒槌敲打),然後用一把小錘在折齊的紙張上慢慢的敲打著、敲打著,不一會一個大紙筒出現了;老人把紙筒立起來,上邊三個漏出來的三角形,覺得這個好像就是“天燈”,可是也覺得不太像;只見老人把三個三角形稍微收拾一下,一下子就看出來“天燈”的模樣了。

老人又把紙筒放倒在“捶背石”上面,又拿起小錘敲打著紙筒,不大工夫,老人再一次立起來那個紙筒,這次真的是“天燈”了,我看了半天也不明白,紙張是如何粘合起來的,老人才告訴我“粉亮紙”放在一起用小錘敲打以後,就可以粘合在一起的,我用那些剪下來的碎紙試了敲打,果然紙張粘合一起了,最後老人把用鐵絲做的蜘蛛網一樣的的竹篾圈用漿糊粘在紙筒下邊,一個“天燈”就這樣完工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黃昏,郝隊長派人提來半桶“油根子”(油坊的沉澱物特別多的廢油),還有一些廢布頭,郝隊長雙手提起了“天燈”,老人放進去好些蘸了油根子的廢布頭到蜘蛛網一樣的鐵絲上,恆業老人用洋火(火柴)點著廢布頭,剛才還是白花花、癟癟的“天燈”一下子變成紅彤彤、慢慢變胖,老人用雙手拽住“天燈”下邊,郝隊長也鬆開雙手,拽“天燈”下邊了,聽見老人喊“天燈”叼開了,一、二鬆手,紅彤彤的“天燈”慢悠悠、穩穩地升空了,郝隊長招呼大家不敢站在“天燈”下面,當心掉下來的油燙傷人,看到半桶“油根子”所剩無幾,大家開玩笑說到底是“官油壯捻子”(財大氣粗,不怕浪費),在3.40年前,那些“油根子”除非有油坊的生產隊,其他是負擔不起的。

“天燈”穩穩當當,慢慢悠悠的越飛越高,郝隊長開始帶著大家“攆天燈”,過年歇了好長時間的農人們,提起了“攆天燈”個個都精神頭十足,沒有網絡、手機、缺少電視的時代,許許多多的人們昂著頭“攆天燈”,小孩子也湊熱鬧的加入這個隊伍,一場規模宏大的“攆天燈”把放天燈娛樂推向高潮。

陝西省咸陽禮泉人當年——正月十五放天燈(散文)

“天燈”越飛越高,在月朗星稀的十五晚上如同一顆移動的星星,我們攆著、開心的說笑著,平坦的麥田小夥伴們無所顧忌的追著人群跑,跟馬拉松一樣的全民健身在當年就這樣進行著,歡快的“攆天燈”隊伍的氛圍往往感染到途徑村子的人們,大家都紛紛加入這個雄壯的隊伍,有時候“天燈”飛的快,小孩子們被落下很遠,掉隊的小朋友們就三五成群的做了逃兵一般返回。第二天,“攆天燈”的鬧笑話經過就在“老碗會”上被大夥津津樂道地傳開了:XX只顧抬頭跑被“樑子”(關中方言地壟)絆倒的次數最多;XX掉到土壕裡了;XX跑不動了去途徑的外婆家睡覺了......還有過被掉入水澆地塌陷“墓坑”的鬧劇;“攆天燈”的熱鬧場景被鄉親們樂此不疲的傳頌著,成為農人們興趣度極高的話題。

如今兒孫滿堂的郝景亮隊長已經七十多歲了,再也沒有當年“攆天燈”時候的勁頭了,他談起“攆天燈”的故事兩天兩夜都說不完的。他說出來當年之所以“放天燈”就是為了製造一個由頭讓大家開開心心的熱鬧一下;“攆天燈”不僅僅是一場長袍運動,主要還是擔心“天燈”落下來造成火災;現在不讓“放天燈”是對的。如今,大家的活動機會多了,手機一拿,啥都忘了,誰還有心情“攆天燈”呀,哈哈哈,當年的郝隊長爽朗的笑聲有著對“放天燈”的無限回味,也是對現在開心快樂幸福生活的最佳詮釋。

郝景望 陝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陝西日報》《陝西農民報》《西安晚報》《咸陽日報》《新聞知識》《農友》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陝西人民廣播電臺”,中宣部編輯出版的全國讀書徵文集《攀登書山的歡歌》《書海暢遊》“魅西安”;頭條號認證“原創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