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2019年的“機遇之城”在哪裡

城市群的湧現已經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經濟地理現象。城市群正成為各國和各地區經濟的增長極和創新中心,成為經濟競爭的重要源泉。在我國,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日益成熟,國家中心城市、區域重要城市也在不斷凝聚力量,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中國經濟正處於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要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關鍵就是要抓住城市。城市的發展對於帶動整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打造增長新動能、應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和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認為,在城市體系中,大城市以及以此為中心的城市群地區,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但是,根據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只有找準自身定位,明確自身優勢,城市及城市群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3月20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在北京聯合發佈《機遇之城2019》研究報告,介紹了不同城市及城市群的發展特點。報告顯示,北京、上海、香港、廣州、深圳構成中國最發達的城市,共同推動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三大城市群協同發展。

報告認為,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一枝獨秀,協同發展存在較大空間。北京在“智力資本和創新”、“技術成熟度”、“區域重要城市”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長三角城市群中,各城市均衡發展,整體實力較強。上海在“智力資本和創新”、“技術成熟度”、“區域重要城市”、“宜商環境”等方面優勢明顯;杭州在“技術成熟度”、“經濟影響力”、“宜商環境”方面表現較優;南京在“智力資本和創新”、“交通和城市規劃”方面排名靠前。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廣州、深圳三大核心城市在各項指標中均表現較好,澳門在“文化與居民生活”、“ 健康、安全與治安”、“宜商環境”等方面表現優異。

值得關注的是,珠海在“交通和城市規劃”維度位列第一,持續保持了這個維度的領先地位;海口從今年才列入觀察範圍就在“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維度排名第一位,突顯了國際旅遊島的身份地位;由於雄安新區的建設和特殊定位而成為人們焦點的保定則在“成本”維度排名第一,表明其綜合成本最低。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優化區域發展格局被重點提及。李克強總理指出,落實和完善促進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改革創新舉措。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

“西部城市呈現崛起之勢,比如,成都在樣本城市中排名第七,在眾多維度中表現較好,比如‘區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與治安’、‘交通和城市規劃’、‘智力資本和創新’等。此外,西安排名第十一,重慶排名第二十一。”普華永道中國戰略諮詢部合夥人金軍表示,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城市群的帶動下,中部城市也將呈現更多的發展機遇。

國際發達城市具有均衡發展、以人為本、科技創新、危機處理四個方面的特點。中國城市開啟現代化進程較晚,有許多方面尚需完善,金軍認為“尤其在危機處理方面,中國城市似乎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比如,紐約在遭遇9·11危機之後,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到正常的城市運營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