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說起“百戲”,那可是大有講究。

首先開宗明義,宋朝當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巔峰,不論經濟還是文化,均曾達到歷史頂點,而本文所述“百戲”,就曾作為文化滄海中的閃光點,在繁榮的北宋大放異彩。

顧名思義,百戲大抵說的是“歌舞百戲”,當然還包括民間雜耍與絕活兒,每一樣單獨拎出來,皆堪稱集宋代勞動人民智慧之大成。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翻一翻《東京夢華錄》這類史料,可得知“百戲”的大概特點,共有兩個:

第一,特殊的表演場所。

說場所之前,要先說“雜樂”的定義。

何為雜樂呢?

其實就是“街頭賣藝”,自古到今,反是“無固定演出場所的藝術表演”,均可劃歸到這一類,此類藝人日常居無定所,基本是走到哪演到哪,以混江湖路演為生。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一來流動性較大,人員較散亂,官府不便管理。

二來藝人收入,基本全靠地理位置是否優越,收入難有保障,生存環境較為艱難。

而到了宋朝,這種情況便大有改觀,宋朝官府為了便於管理,也為了能使街頭藝人的收益最大化,同時也是為了方便遊人觀賞,就專門設立一處“遊樂場”,供街頭賣藝者在其中表演。

史稱:瓦舍。亦稱:瓦肆。

《夢粱錄》:瓦舍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

通俗來說,就是有活動的時候,臨時搭建起一座遊樂場,讓賣藝者進入其中表演,而等活動結束,便將遊樂場拆除,便於民眾和賣藝者聚集,等活動完結,也便於眾人離散。

而這瓦肆之間,再以“繩索”或“木製欄杆”隔斷,亦或是“中間搭上簡易的棚子與布障”,而隔開後的空間,便因此稱為:“勾欄”。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瓦舍·布障”復原模型

所以傳說中的“

勾欄瓦舍”,大家明白具體含義了吧?

正是一處規模較大的綜合性遊樂場,其中表演百戲者眾多,而每一種雜技也好,戲曲也罷,中間均用“勾欄”隔開,方便百姓選擇欣賞。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其實這四個字,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反過來:瓦舍勾欄。

畢竟瓦舍說的是一個大型場所,無數個小型勾欄,則搭建於瓦舍之內。

而當時最大的瓦舍,正是汴京城內“御街東邊,朱雀門外”之處。

《東京夢華錄·皇城·街巷》:其御街東朱雀門外,西通新門瓦子以南殺豬巷,亦妓館。以南東西兩教坊,餘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通過這段記載,大抵可看出日常的熱鬧,即便不是節日期間,御街東面的朱雀門外,仍然“至夜尤盛”。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那麼說完了場所,咱們再來看這“雜樂”,究竟都包含了哪些好玩兒的內容?

《東京夢華錄》中,便突出描述了當時瓦舍之中的“”,大致分成如下小類:

瓦肆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博、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

為方便讀者理解,咱們就來簡要說說:

貨藥,自然是百貨與丹藥。

賣卦,卜解算卦,看手相,測姻緣等。

喝故衣,這一條最有意思,其實就是“唱著歌,賣衣服”,但所唱歌謠中的詞,均帶有所賣衣物,通過動人的曲調與朗朗上口的旋律,吸引顧客前來選購。

探博,正是“探摸賭博”,大概是一種,往布袋裡放入各色彩球,再讓遊人伸手探入,摸到黑球,有黑球之獎勵,摸到紅球,則有紅球之獎勵,誠然,在摸之前肯定是要先給錢的嘛~

飲食,最好理解的一項,節日遊樂,怎能少得了各地美食呢~

剃剪,理髮。

紙畫,依宋代文化之昌盛,此處說的應是賣畫之處,同時也應該包括民間畫匠為遊人描繪肖像,有點兒類似歐洲街頭的速繪,即在很短的時間內,為遊客畫一幅肖像。

令曲,這個最有講究,所謂“令”,正是小令,意為“短調的詞”,再加上“曲兒”,把小令加上伴奏演唱出來,是謂“令曲”,最早始於唐代,在宋代發揚光大。

《耆舊續聞·卷二》宋·陳鵠 :唐人詞多令曲,後人增為大拍。

以上,便是百戲所存在的主要表演場所,以及瓦舍這一場所內的“”。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宋朝“雜劇”

而說完了“”,咱們再來看真正的“

”,都有哪些?

也是“百戲”的第二個具體特點:

技藝。

所謂技藝,說的正是藝人的技能,不僅種類繁多,專業性強,且隊伍龐大,因某項絕妙技藝而聞名瓦舍者,比比皆是。

《東京夢華錄》中所載之技藝百戲,有:

小唱、嘌唱、般雜劇、傀儡、說話、散樂、舞旋、影戲、弄蟲蟻、諸宮調、叫果子、商謎、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講史、小說、合生、說諢話等。

基本包含了“說唱逗樂,曲藝雜談”八大項,可謂是應有盡有。

比方說您想聽曲兒,便可走到“

小唱”的勾欄前,駐足聆聽,若藝人唱的不錯,便可打賞些銀子。

若您喜歡看雜耍,那就走到“舞旋”或“影戲”的勾欄前,觀看奇妙舞蹈,欣賞皮影戲之趣,如果藝人表演精彩,自然是免不了收穫掌聲與吆喝,以及些許碎銀的。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圖:百戲之“傀儡”(類似於現代的木偶)

而這只是民間一般遊樂活動,若恰巧趕上節日,比如元宵,則更為豐富多彩,而這種全國性的節日,一般屬於官辦的活動慶典,自然極為盛大,除此之外,還有帝王親自辦起的百戲活動,那可當真是天下一絕了,基本上平常看不到的雜藝與絕活,在此類慶典上全部紛紛亮相,能讓遊人百姓們過足眼福。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南宋·李嵩《骷髏幻戲圖》

《東京夢華錄》便對此有詳細記載: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擊丸蹴踘,踏索上竿。趙野人,倒吃冷淘。張九哥,吞鐵劍。李外寧,藥法傀儡。小健兒,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大特落,灰藥。榾柮兒,雜劇。溫大頭、小曹,稽琴。黨千,簫管。孫四,燒煉藥方。五十二,作劇術。鄒遇、田地廣,雜扮。蘇十、孟宣,築球。尹常賣,《五代史》。劉百禽,蟲蟻。楊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其餘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辭出門,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這一段兒,說的正是元宵節之盛況,作者取自開封府之所見,大概敘述說,在宣德樓前,立起高大的木柱,張燈結綵,吸引遊人早早聚集於此,然後就是百戲藝人悉數登場,有歌舞,有奇術,著實熱鬧非凡。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而下面僅用短短几個字,便突出了當時藝人的奇絕本領,比如:

趙野人,倒吃冷淘。張九哥,吞鐵劍。李外寧,藥法傀儡。小健兒,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傳承至今的“吞劍”

之後若再覺得不過癮,轉角就有:

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其餘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通過這些描述,足以得見當時節日之盛況,簡直是各路高手齊聚元宵節,爭相獻藝,且表演內容之豐富,僅用“繁多”恐怕都不夠來形容,真可謂異彩繽紛。

想象其聲勢浩大,上萬人聚集在開封府前,流連於瓦舍之內,燈光異彩,人聲鼎沸,必定吆喝連連,鼓掌不斷,人人笑逐顏開,這可真的是難得一見的盛景,更憑此能夠看出當時的國泰民安,即使不是歷朝之最,怕也是差不遠了。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清明上河圖》

誠然宋代的文化娛樂之興盛,除了人民百姓安居樂業外,同樣離不開宋朝統治階級的倡導與鼓勵,比如南北兩宋出了多位藝術皇帝,他們對於文化藝術的整體發展,起到了難以否定的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為後來人的不斷豐富,以及將藝術形式不斷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宋朝時期的很多藝術表演,都在日後得到了繼承與發揚,甚至有很多民間技藝,傳承至今,仍舊存在。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宋徽宗·趙佶

這種重視文藝發展的治國思想,自然與宋朝繁榮的經濟密不可分,從方才我所列舉的元宵節之百戲盛景,便可見一斑。

總結來說,宋朝時期的百戲所包含內容極為繁多,且範圍甚廣,憑我一篇文章,自然難以詳盡,但我相信也能讓大家瞭解到宋朝文化的繁榮與鼎盛,以及那段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古人鮮活的生活面貌,並以此為基礎,對歷史的瞭解會更為全面,古人說,讀史以明志,而在我看來,除了明志以外,還能“得趣”,不外如是。

——————

傳說中的宋朝“百戲”,到底有多好玩兒?

——————

參考文獻:

《夢粱錄》:瓦舍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

《東京夢華錄·皇城·街巷》:其御街東朱雀門外,西通新門瓦子以南殺豬巷,亦妓館。以南東西兩教坊,餘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東京夢華錄》:瓦肆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博、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

《耆舊續聞·卷二》宋·陳鵠 :唐人詞多令曲,後人增為大拍。

《東京夢華錄·技藝》:小唱、嘌唱、般雜劇、傀儡、說話、散樂、舞旋、影戲、弄蟲蟻、諸宮調、叫果子、商謎、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講史、小說、合生、說諢話等。

《東京夢華錄》: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擊丸蹴踘,踏索上竿。趙野人,倒吃冷淘。張九哥,吞鐵劍。李外寧,藥法傀儡。小健兒,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大特落,灰藥。榾柮兒,雜劇。溫大頭、小曹,稽琴。黨千,簫管。孫四,燒煉藥方。五十二,作劇術。鄒遇、田地廣,雜扮。蘇十、孟宣,築球。尹常賣,《五代史》。劉百禽,蟲蟻。楊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其餘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辭出門,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