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魯與正德高密縣誌

吳魯與正德高密縣誌

最早的《高密縣誌》究竟撰修於何時,由於資料缺乏,今人不敢臆斷。萬曆《高密縣誌·董希清序》稱:“密舊有志,嘉靖中定山陳公令是邑修之”。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嘉靖《高密縣誌》一直被認為是高密有史可考的最早縣誌。其實不然,史料表明,正德年間的高密知縣吳魯曾主持撰修《高密縣誌》。

吳魯,字宗道,號確齋,明代河南固始人,出生於固始望族,其家族登科入仕者累世不絕。清修《固始縣誌》記載了吳魯事蹟:“負性剛果,操行正直,遊邑庠,苦志攻書,游上蔡李公門”;曾就讀南京國子監,“博訪高士,首推張羅峰,人服其鑑。”生平樂道人善,“捨己從人,雖片長必取”。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鄉試中舉人。

吳魯與正德高密縣誌

關於吳魯在高密的事蹟,萬曆以來的高密志書都無詳細記載,只載正德九年(1514)吳魯出任高密縣知縣,約在正德十三年(1518)離任。但從即墨人藍田所撰的《北泉集》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吳魯在高密的事蹟,編纂《高密縣誌》是其重要的政績之一。據藍田《高密縣誌序》載,吳魯到高密後,尋縣誌不得,嘆息說:“邑之有志,猶家之譜、國之史,不可缺也。史缺則無以紀善惡而昭勸懲,譜缺則無以敘昭穆而敦倫理,志缺則邑之典型無以考而文獻不幾於熄矣乎!”於是召集高密文學之士及縉紳家居者,著手編修縣誌。當時高密剛剛飽受劉六、劉七起義軍之亂,官府簡牘盡失,修志困難重重,但吳魯對修志非常有信心,而且非常謹慎,“凡意無所解者恃耆舊,耆舊所不能言者恃石刻,石刻所不能判者恃載籍,載籍之內有漫漶不明者,則斷之以理”,由是半年而志成。志書修成後,吳魯派邑學生劉淵、孫源持志書成稿,請當時的地方名士即墨人藍田作序,這篇序文後來收在了藍田的《北泉集》中,流傳至今。

吳魯與正德高密縣誌

吳魯所修的高密縣誌,藍田稱:“志凡幾卷,有天文,有地理,有物產、賦貢、民力、宦政、風俗、人文”。可見內容豐富。藍田在序中曾說:“密之得名,自漢本始元年始,然綿涉千餘年,迭更數百令,而因漏襲簡,志未有成書者。”儼然將吳魯所倡修的高密縣誌稱之為高密歷史上最早的縣誌,但這種看法,今天看來太過武斷,未必準確。按照修志慣例,吳魯應為所修縣誌作序,可惜今天我們無緣看到其撰修的序文,更無緣看到他倡修的高密縣誌了。當年參加正德《高密縣誌》的修撰者,高密人可考者有兩位,一位是劉淵,一位是孫源,當時都是高密諸生。其中劉淵是東張魯社人,嘉靖間以貢士出任高陽訓導。吳魯所修的《高密縣誌》,是否刊行於世,不得而知。嘉靖年間,高密知縣陳甲曾重修縣誌,萬曆年間知縣唐允中再次修縣誌時,嘉靖志早已殘缺失傳,至於正德《高密縣誌》,更無人知曉。以致於唐允中修高密縣誌時,關於嘉靖以前,特別是洪武、永樂時期的高密史料,嚴重缺載。萬曆《高密縣誌》雖然今天也失傳了,但康熙《高密縣誌》是沿襲萬曆志而來,從存世的萬曆《萊州府志》我們也可以得知萬曆《高密縣誌》的大致梗概。

吳魯與正德高密縣誌

吳魯在高密,政績頗多,修繕高密縣城則是其又一政績。史載,吳魯到高密時,“首召父老百數十於庭”,問百姓疾苦所在,當時高密剛剛經受過劉六、劉七起義軍攻破高密縣城殘害百姓的慘劇,借鑑掖縣、即墨、膠州城池堅固而未攻破的經驗,一致認為修繕高密縣城、避免百姓生靈塗炭是當務之急。吳魯聽從了高密父老的建議,決心大規模修繕高密縣城。修城時,吳魯“躬臨勸相,而僚屬分董之”。據藍田《修高密城記》載,修繕後的高密城,“以尺計者五千七百三十有奇,厚尋有四尺,崇四尋有三尺,四門並啟。”

藍田的《北泉集》還收錄了一篇《高密縣重修五龍廟記》,記載了吳魯為民祈雨修廟事蹟。據載,正德九年(1514)大旱,“波澤既竭,源泉不通”,吳魯深為憂愁,赤腳率領僚屬按照古禮到五龍廟祈雨,祈禱說:“吏而食於斯者視民之病而不能救,固吏之羞也。神而血食於斯者視民之病而不救,亦神之羞也。神以予吏於斯弗能有為反有病於民,則宜亟罰之、亟誅之,止及於予之身足矣,不當波及於斯民也。”俄而大雨而至,吳魯捐俸召工修繕五龍廟。正德十一年(1516)天又大旱,吳魯率僚屬和百姓又前往祈雨,甘霖又至,高密百姓皆說:“吾邑數十年來未見有令如此憂民如此敬神者,亦未見有禱雨得如此響達者,侯之德不可忘也。”高密百姓請藍田作文,立碑以示紀念。

吳魯與正德高密縣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