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長兵器

原始社會石刀裝柄成為戈,石斧裝柄成為鉞,要點是要將石器和木柄連接結實,會打孔後穿繩綁緊。

夏朝的河南二里頭遺址出土了青銅戈。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矛從尖木棒發展而來,到商代時仍不如戈使用的多,戰國時期矛柄開始加長,曾侯乙墓出土的矛長4.36米。

戈、矛結合成為戟,戟的功能偏重於刺的方式。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京劇中把“戟刀”當成戟,是錯的。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漢末又出現更有威力的槊,就是帶兩刃的大矛。從戈到戟到槊,戰鬥動作由勾啄演變為刺擊,反映出的正是步騎戰取代車戰的大背景。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短兵器

劍多用於護體,在水網縱橫以步兵為主的吳越地區特別受重視,吳王劍、越王劍工藝水平高超。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西漢中期,鐵製刀在戰場上取代了劍的地位,適應騎兵在馬上揮砍。

弓箭

山西峙峪遺址出土了一枚燧石片打製的石鏃,說明我國的土地上使用弓箭的歷史有三萬年。

原始的弓是用單根的木材或竹材彎曲而成,戰國時期已經發展為複合弓,製作技術已經規範化,《周禮∙考工記》說制弓要用“幹(竹木)、角、筋、膠、絲、漆”六材。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商周時用青銅箭頭,形制複雜,如三翼鏃,到東漢後期出現銳角三角形的扁平鐵鏃,適合鍛造又有較強的穿透力,鐵鏃代替了銅鏃。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漢代強調強弓勁弩,計算弓力的單位是斤,猛將所用的強弓為漢制“三百斤”,相當於提起75公斤的重物。挽弓要用扳指,名韘【shè】,套在拇指上勾弦。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開弓法西方使用地中海式,用食中無名三指開弦,鏃在弓的左側,我們東亞式是右手食指中指壓在勾弦的拇指上,鏃在弓的右側。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弩的強度大,射程遠,命中率高。早期弩臂與弓可分離,戰國晚期多有銅弩機。

弩是漢軍得力的武器,漢代弩機上加刻分度、望山以瞄準,以石[dàn]計算強度,一石弩相當於提起30公斤的重物之力,常用的是四石弩,射程252米,十石弩可射到600米,是當時世界上驚人的射遠武器。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床弩是將一張或數張弓安在弩床上,用絞動輪軸開弓的大型弩,宋代床弩可射到千步,相當於1536米,是冷兵器時期的射程記錄,1004年的澶淵之戰中宋軍用床弩射殺了遼軍主將,促成了議和。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盾有木盾、銅盾、鐵盾、革盾。秦皇兵馬俑出土的銅盾,盾脊的弧度設計頗具匠心,下部外凸,上部內凹,形成兩個曲面,射來的箭會從曲面滑落。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古代戰爭中披甲防護作用更周密。商代是皮甲,剛開始用整片的皮,後裁片,再編綴成型,目前已復原最早的皮甲出土於湖北曾侯乙墓。

商代未發現銅甲,但有銅胄[zhòu](保護頭部的帽子),皆為範鑄,頂有銅管,可插纓飾。戰國晚期出現鐵甲(也被稱為鎧),漢代鐵甲又名玄甲,是軍隊中最精良的防具。

南北朝時期馬鐙普及,出現重裝騎兵。又把兩當甲改進成兩大整片,閃閃發光,稱明光甲,唐代多用這種甲,並加以紋飾。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宋代甲與《武經總要》相合,士兵常帶笠子,源於唐代的席帽,用布、氈或皮革製成。遼、元是圓錐形胄,明代兵勇戴紅笠軍帽,清代頭盔頂部裝飾更多。

火器

唐朝中國人發明了黑火藥,是硝石75%,硫磺10%,木炭15%三者粉末的混合物。用拋石機發射火藥包就是原始的火炮,北宋編成的《武經總要》記載了多種火藥兵器。近年在內蒙古發現的銅銃[chòng],上有八思巴文“大德二年”(129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銅火炮。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十五世紀歐洲火器技術迅速發展,傳入我國的有佛朗機銃、鳥銃和紅夷大炮。

明末天啟元年(1621年),從澳門買入紅夷大炮,是葡萄牙人在擱淺的英艦上拆下來的大型前裝滑膛炮,1626年袁崇煥在寧遠炮擊努爾哈赤,致其傷死,明和後金都大力仿製這種炮,並給予各種“將軍”的封號。


古代人的武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