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賣掉廣州的房子將500萬購買琥珀,只是為研究古生物進化過程


在中國古生物學者中,37歲的邢立達可以說是大名鼎鼎了。他在2016年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刷爆國內外媒體圈。為了研究古生物進化過程,邢立達還曾賣了廣州的房子,將其中500萬投入琥珀的購買中。裝啞巴穿火線進礦區找化石,這些事發生他身上好象非常的自然。

邢立達博士演講《時光膠囊:緬甸琥珀中的脊椎動物世界》。邢立達,1982年生於廣東潮州。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 。青年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臺北市立大學榮譽教授,騰衝市琥珀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探險家。高中時期便創建中國大陸第一個恐龍網站 。

邢立達用小手電照亮琥珀,這樣更便於觀察封存於其中的脊椎動物。邢立達到緬甸,恰逢長達八個月的雨季,有的路根本沒法通車,只能騎大象。當時緬甸一直在打仗,前往礦區150公里的路程上,埋滿了地雷,邢立達就曾看到,一隻大象不幸踩中了反步兵地雷,全身一千多個彈孔。“特別悲慘,如果沒有當地人帶路,你根本是過不去的。”邢立達心有餘悸。


2014年夏天,為了深入瞭解琥珀礦的形成與相關地質背景,邢立達從緬甸的密支那前往德乃,再深入礦區。沒有緬甸身份證,進不了核心的區域,邢立達就找來當地的服裝,臉上塗跟當地人一樣的圖案,還裝成啞巴,避免講話穿幫。

2018年,邢立達獲得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 “非凡貢獻人物”獎

1982年,邢立達生於廣東潮州一書香門第。祖父為特級語文教師,祖母為數學教師,父母皆為七七屆高材生。自幼喜歡恐龍,高中時期便隨同國內恐龍學者——董枝明教授前往雲南野外挖掘恐龍化石。

邢立達的大學並沒有選擇古生物或者相關專業,而是選擇金融學。大學畢業後,邢立達被推薦到廣東省委機關刊《南方月刊》工作,作為文化版塊的記者,他為之效力了大半年時間。隨後邢立達前往常州,在中華恐龍園擔任科研科普部負責人;一年後前往成都理工大學進修研究生,然後在祿豐世界恐龍谷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恐龍。

“琥珀裡面包裹著史前的生命,這些活靈活現的生物,是古生物學家一生的追求。我們把琥珀稱為時光的膠囊,它凍結了時光,把上億年前的古生物原封不動地送到我們面前。”邢立達說。


長期“混跡”緬甸市場,有一天,邢立達在街上閒逛看琥珀,商販介紹說裡面的螞蟻和草組成了“螞蟻上樹圖”,邢立達卻發現,這羽毛只可能來自白堊紀非常原始的古鳥類,或者很大概率是當時普遍存在的恐龍。”識貨的他立刻將琥珀買回,擔心攤販後悔,他直接飛回中國。掃描後發現,這是一段有著八個椎體的恐龍尾巴,一時間刷爆國內外媒體。

這就是恐龍琥珀標本。琥珀,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雲實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樹脂化石。樹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萬年,在壓力和熱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內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蟲,奇麗異常。琥珀大多數由松科植物的樹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稱為“松脂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