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卖掉广州的房子将500万购买琥珀,只是为研究古生物进化过程


在中国古生物学者中,37岁的邢立达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他在2016年发现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龙,刷爆国内外媒体圈。为了研究古生物进化过程,邢立达还曾卖了广州的房子,将其中500万投入琥珀的购买中。装哑巴穿火线进矿区找化石,这些事发生他身上好象非常的自然。

邢立达博士演讲《时光胶囊:缅甸琥珀中的脊椎动物世界》。邢立达,1982年生于广东潮州。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 。青年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台北市立大学荣誉教授,腾冲市琥珀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探险家。高中时期便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恐龙网站 。

邢立达用小手电照亮琥珀,这样更便于观察封存于其中的脊椎动物。邢立达到缅甸,恰逢长达八个月的雨季,有的路根本没法通车,只能骑大象。当时缅甸一直在打仗,前往矿区150公里的路程上,埋满了地雷,邢立达就曾看到,一只大象不幸踩中了反步兵地雷,全身一千多个弹孔。“特别悲惨,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你根本是过不去的。”邢立达心有余悸。


2014年夏天,为了深入了解琥珀矿的形成与相关地质背景,邢立达从缅甸的密支那前往德乃,再深入矿区。没有缅甸身份证,进不了核心的区域,邢立达就找来当地的服装,脸上涂跟当地人一样的图案,还装成哑巴,避免讲话穿帮。

2018年,邢立达获得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 “非凡贡献人物”奖

1982年,邢立达生于广东潮州一书香门第。祖父为特级语文教师,祖母为数学教师,父母皆为七七届高材生。自幼喜欢恐龙,高中时期便随同国内恐龙学者——董枝明教授前往云南野外挖掘恐龙化石。

邢立达的大学并没有选择古生物或者相关专业,而是选择金融学。大学毕业后,邢立达被推荐到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月刊》工作,作为文化版块的记者,他为之效力了大半年时间。随后邢立达前往常州,在中华恐龙园担任科研科普部负责人;一年后前往成都理工大学进修研究生,然后在禄丰世界恐龙谷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恐龙。

“琥珀里面包裹着史前的生命,这些活灵活现的生物,是古生物学家一生的追求。我们把琥珀称为时光的胶囊,它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邢立达说。


长期“混迹”缅甸市场,有一天,邢立达在街上闲逛看琥珀,商贩介绍说里面的蚂蚁和草组成了“蚂蚁上树图”,邢立达却发现,这羽毛只可能来自白垩纪非常原始的古鸟类,或者很大概率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恐龙。”识货的他立刻将琥珀买回,担心摊贩后悔,他直接飞回中国。扫描后发现,这是一段有着八个椎体的恐龙尾巴,一时间刷爆国内外媒体。

这就是恐龙琥珀标本。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云实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化石。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