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遇冷 中小銀行屢現零成交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吳限)中小銀行赴港上市容易,但是上市後的成交情況卻並不樂觀。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3月19日,天津銀行、徽商銀行港股全天無一股成交,而青島銀行港股3月18日-19日連續兩日零成交。延長時間線來看,剛剛過去的上週,就有甘肅銀行、錦州銀行、天津銀行、瀘州銀行等多家銀行出現過單日零成交的“尷尬”局面。

除單日零成交外,多家中小銀行在港股也呈現成交低迷的狀態。3月19日,九江銀行在港股的成交量僅為200手,成交額為2120港元,而3月18日的成交額同樣也為2120港元。值得一提的是,股份制銀行——浙商銀行3月19日成交額也僅為10.36萬港元,而該行3月18日為零成交。

與單日成交低迷相比,更尷尬的是中小銀行港股交易清淡現象一直在持續。根據東方Choice統計的近兩週港股銀行交易情況顯示,3月4日-19日,九江銀行的總成交量僅為1.04萬手,總成交額僅11萬港元;天津銀行的總成交量為8.35萬手,總成交額為39.6萬港元。

相比於H股上市中小銀行成交低迷的尷尬局面,A股銀行的待遇卻截然不同。3月19日,近期剛上市的西安銀行的單日成交額突破26億元;紫金農商行的日成交額也達到7.54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赴港中小銀行交易不活躍、頻現零成交的背後,主要是投資者結構不同、對內地中小銀行還存在一定的擔憂等因素導致。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劉澄表示,這一現象主要與香港的交易制度有關。香港的交易市場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資金比較偏好有投資價值、比較活躍的股票。如果上市公司的業績一般,市場沒有熱點,投資者對此類股票的關注度就比較低。

資深金融分析師肖磊認為,港股裡面零成交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整體來看,香港市場對流動性重視非常明顯,資金更關注的是有沒有流動性的問題,所以對較冷一些的概念和股票,基本上要麼是很低的估值買來長期持有,要麼就是不參與。而銀行股本身沒有太多的科技概念,也沒有超額的市場想象空間,很難打動非常注重流動性的機構投資者。另外,國內諸多中小銀行面臨監管和業務受阻等多重考驗,而且數量較多,在股票市場激烈競爭中難出頭。

分析人士指出,與內地股市相比,香港上市流程比較簡單,門檻較低,不需要繁雜的手續,所以很多銀行在A股漫長時間的排隊等候中,就把目光盯上了H股。不過香港市場整體估值水平較低,也使得急於補充資本金的銀行通過港股上市再回歸A股。肖磊表示,中小銀行選擇在香港上市主要還是考慮到上市週期和程序等問題,這些銀行其實還是比較願意迴歸A股的,這也是提高股市成交量的前提。

在港遇冷 中小银行屡现零成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