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解放戰爭年代,村莊裡的群藝活動

原標題:記大尖坨村解放戰爭年代群藝活動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記解放戰爭年代,村莊裡的群藝活動

1945年秋,日本強盜在中國人民的頑強抗擊下投降,中國的勞苦大眾終於見了天日,為自己的翻身解放歡欣鼓舞。1946年,蔣介石背信棄義,挑起內戰,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為保衛勝利果實、保衛紅色政權,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反抗。第一舉動就是帶領群眾大唱革命歌曲,以喚起大家的覺悟,感召群眾熱烈支前參戰。當時,活動開展中,兒童團、民兵隊、婦救會、老頭隊的革命熱情非常高漲。在樂亭城南一帶,唱得最好的是第四區閆各莊鎮大尖坨村,在這四個組織中,唱得最好的是兒童團。

這些小朋友們頭腦聰明,學得快,唱起來富有感情。有一次在小學校北面大教室學新歌《我的家在松花江上》,教歌的是一位叫江山的老八路(後來聽說他還是大尖坨村人),當唱到“那裡有我的爹孃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自從來了日本兵百姓遭了殃,我的爹孃遭塗炭”時,他的聲音變得哽咽了,頓時全屋子的人一下子沉寂了,男女老少,特別是兒童團都難過得唱不下去了,有的甚至哭出了聲。老師說:“鄉親們,不要哭,要記住這仇恨!鬼子是完了,可蔣介石還在欺壓人民,全國不少地區的同胞還在水深火熱中受煎熬,今天我們解放了,是不是不能忘記他們?”兒童團長答應得最快:“是,是!”兒童團長帶頭喊起了口號:“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接著團長指揮兒童團唱起了“國民黨啊一團糟、一團糟,一團糟啊……”全屋的人們都隨著唱了起來。婦救會主任也領著唱起了“望見了北斗星就知道了方向;有了那毛澤東,就有了希望……”守在門口的民兵連也是士氣高昂,鬥志旺盛,用洪亮的聲音唱“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全國父老兄弟們,打到南京去消滅蔣匪兵……”老頭隊也不甘落後,唱起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頓時整個學堂歌聲嘹亮,口號聲四起。教歌的老師見大尖坨村群眾覺悟這麼高十分欣慰,和著大家唱個不停。入冬以後,全縣實行了土地革命,窮人分了田,分了房子衣物,百姓情緒更是熱火朝天。前方勝利的消息頻頻相傳,群眾踴躍支前,送兒、送郎參軍上戰場的事例舉不勝舉。四個群眾組織白天忙於完成各項任務,到了晚上,月牙上樹梢的時候,人們帶著喜悅的心情到街心參加歌詠活動。隊訓之後各找自己的“地盤”開始唱歌,複習以後便湊一起進行比賽。老頭隊總是站在廟臺上面,因為好坐,老太太們帶著小孩方便。這把上年紀的人最喜歡唱《勸夥會》,而且是搶先唱:“勸夥會,勸夥會,你們也是窮出身,為啥給蔣去賣命?快快掉轉槍,保衛你家鄉,別讓你媽把心操……”老年人聲音渾厚老成,聽了特別親切、感人。東邊是婦救會,手裡衲著鞋底卻唱著柔亮親暱的歌聲。她們唱的是《小白菜》,曲調自個填的新詞:“小白菜呀心裡慌,三四歲呀沒爹孃啊,沒人管來好可憐。自從來了共產黨啊,比有爹孃的孩子還要強上強。有了新棉襖,有了新鞋襪,頭上的蝨子也淨光了。”每逢唱到這兒把大夥都逗笑了,她們自個也撲哧撲哧地抿著嘴樂。民兵連晚上巡邏、放哨、看管由地富家挖出的浮財倉庫,一般沒空參加唱歌,可他們聽著婦救會唱得這麼逗樂,這麼感人,有幾個小夥也不約而同地蹦了起來,大聲宣告說:“我們民兵連也來一個!”說罷嘴裡念著喇叭腔扭起了大秧歌。樂亭大秧歌可有名。常說樂亭有四大寶:樂亭大鼓、何新莊齊懷的影、成兆才的評戲,還有一個大家扭,扭就是大秧歌。只要有人一起頭,大人、小孩誰都會哼哼幾句,扭上一扭。所以周圍不少看熱鬧的人也跟著扭了起來。小孩子們也跟著亂蹦,真正跳秧歌的隊伍更是活蹦亂跳,歡樂的情緒到了白熱化。那幾個民兵小夥也跳上了勁,嘴裡也放聲唱起了“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扭擺扭擺就扭到婦救會跟前,還作了幾個亮相的動作。姑娘媳婦們作活的手停了,盯著小夥子看了起來,剎時好像明白了似的,有的難為情地躲了起來,有的笑個不停。還是婦女主任悟性高,她朝著小夥子們開了腔:“大兄弟們,小叔子們,看上哪個閨女跟我說,我給保媒!”這一說倒把小夥子們嚇跑了,逗得全場大笑,好不開心。此時已是皓月當空,憋著勁的兒童團還沒張口呢。性急的隊員扯扯團長的衣襟:“團長,該咱們了,你去說說呀!”其實團長也早就想唱,只是他年雖小卻很穩重,凡是好事從不搶先。可能由於窮苦出身,他性格倔強,辦事幹練,對學革命歌曲特別認真,身先士卒地學歌,到處挖歌、自己編歌(《勸夥會》就是他和他最好的小夥伴編的),所以他們的歌比哪個隊、哪個村會的都多。他要求隊員們要帶著感情唱,不許含糊,因此他的兒童團唱起來情緒飽滿,感情逼真,加上個個嗓音洪亮好聽,每逢比賽時不管村上、區上總是第一。這次,他把會唱的十幾首歌按內容情緒編排一溜,每當唱完這一串時都受到熱烈歡迎。而且是一個個地讓反覆唱,贏得了沒完沒了的掌聲。戰時解放區的群藝活動如此火熱,人民群眾對革命歌曲如此喜愛,而且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人們說革命歌曲是革命的靈魂,是黨的喉舌,是革命者對敵鬥爭的銳利武器,是戰士捨生忘死、衝鋒陷陣的號角,是人民群眾精神上最好的食糧。這話說的千真萬確。如今這些革命歌曲已載了史冊,那些作詞、作曲的同志也許有些人已離我們遠去,那些唱歌的人已鬢髮斑白……但這些歌曲的魅力尚存,唱歌人的精神依舊留在人們的腦海裡。

(作者宋淑芬,河北省藝術學校教務處原教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