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解放战争年代,村庄里的群艺活动

原标题:记大尖坨村解放战争年代群艺活动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记解放战争年代,村庄里的群艺活动

1945年秋,日本强盗在中国人民的顽强抗击下投降,中国的劳苦大众终于见了天日,为自己的翻身解放欢欣鼓舞。1946年,蒋介石背信弃义,挑起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为保卫胜利果实、保卫红色政权,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反抗。第一举动就是带领群众大唱革命歌曲,以唤起大家的觉悟,感召群众热烈支前参战。当时,活动开展中,儿童团、民兵队、妇救会、老头队的革命热情非常高涨。在乐亭城南一带,唱得最好的是第四区闫各庄镇大尖坨村,在这四个组织中,唱得最好的是儿童团。

这些小朋友们头脑聪明,学得快,唱起来富有感情。有一次在小学校北面大教室学新歌《我的家在松花江上》,教歌的是一位叫江山的老八路(后来听说他还是大尖坨村人),当唱到“那里有我的爹娘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自从来了日本兵百姓遭了殃,我的爹娘遭涂炭”时,他的声音变得哽咽了,顿时全屋子的人一下子沉寂了,男女老少,特别是儿童团都难过得唱不下去了,有的甚至哭出了声。老师说:“乡亲们,不要哭,要记住这仇恨!鬼子是完了,可蒋介石还在欺压人民,全国不少地区的同胞还在水深火热中受煎熬,今天我们解放了,是不是不能忘记他们?”儿童团长答应得最快:“是,是!”儿童团长带头喊起了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接着团长指挥儿童团唱起了“国民党啊一团糟、一团糟,一团糟啊……”全屋的人们都随着唱了起来。妇救会主任也领着唱起了“望见了北斗星就知道了方向;有了那毛泽东,就有了希望……”守在门口的民兵连也是士气高昂,斗志旺盛,用洪亮的声音唱“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全国父老兄弟们,打到南京去消灭蒋匪兵……”老头队也不甘落后,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顿时整个学堂歌声嘹亮,口号声四起。教歌的老师见大尖坨村群众觉悟这么高十分欣慰,和着大家唱个不停。入冬以后,全县实行了土地革命,穷人分了田,分了房子衣物,百姓情绪更是热火朝天。前方胜利的消息频频相传,群众踊跃支前,送儿、送郎参军上战场的事例举不胜举。四个群众组织白天忙于完成各项任务,到了晚上,月牙上树梢的时候,人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到街心参加歌咏活动。队训之后各找自己的“地盘”开始唱歌,复习以后便凑一起进行比赛。老头队总是站在庙台上面,因为好坐,老太太们带着小孩方便。这把上年纪的人最喜欢唱《劝伙会》,而且是抢先唱:“劝伙会,劝伙会,你们也是穷出身,为啥给蒋去卖命?快快掉转枪,保卫你家乡,别让你妈把心操……”老年人声音浑厚老成,听了特别亲切、感人。东边是妇救会,手里衲着鞋底却唱着柔亮亲昵的歌声。她们唱的是《小白菜》,曲调自个填的新词:“小白菜呀心里慌,三四岁呀没爹娘啊,没人管来好可怜。自从来了共产党啊,比有爹娘的孩子还要强上强。有了新棉袄,有了新鞋袜,头上的虱子也净光了。”每逢唱到这儿把大伙都逗笑了,她们自个也扑哧扑哧地抿着嘴乐。民兵连晚上巡逻、放哨、看管由地富家挖出的浮财仓库,一般没空参加唱歌,可他们听着妇救会唱得这么逗乐,这么感人,有几个小伙也不约而同地蹦了起来,大声宣告说:“我们民兵连也来一个!”说罢嘴里念着喇叭腔扭起了大秧歌。乐亭大秧歌可有名。常说乐亭有四大宝:乐亭大鼓、何新庄齐怀的影、成兆才的评戏,还有一个大家扭,扭就是大秧歌。只要有人一起头,大人、小孩谁都会哼哼几句,扭上一扭。所以周围不少看热闹的人也跟着扭了起来。小孩子们也跟着乱蹦,真正跳秧歌的队伍更是活蹦乱跳,欢乐的情绪到了白热化。那几个民兵小伙也跳上了劲,嘴里也放声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扭摆扭摆就扭到妇救会跟前,还作了几个亮相的动作。姑娘媳妇们作活的手停了,盯着小伙子看了起来,刹时好像明白了似的,有的难为情地躲了起来,有的笑个不停。还是妇女主任悟性高,她朝着小伙子们开了腔:“大兄弟们,小叔子们,看上哪个闺女跟我说,我给保媒!”这一说倒把小伙子们吓跑了,逗得全场大笑,好不开心。此时已是皓月当空,憋着劲的儿童团还没张口呢。性急的队员扯扯团长的衣襟:“团长,该咱们了,你去说说呀!”其实团长也早就想唱,只是他年虽小却很稳重,凡是好事从不抢先。可能由于穷苦出身,他性格倔强,办事干练,对学革命歌曲特别认真,身先士卒地学歌,到处挖歌、自己编歌(《劝伙会》就是他和他最好的小伙伴编的),所以他们的歌比哪个队、哪个村会的都多。他要求队员们要带着感情唱,不许含糊,因此他的儿童团唱起来情绪饱满,感情逼真,加上个个嗓音洪亮好听,每逢比赛时不管村上、区上总是第一。这次,他把会唱的十几首歌按内容情绪编排一溜,每当唱完这一串时都受到热烈欢迎。而且是一个个地让反复唱,赢得了没完没了的掌声。战时解放区的群艺活动如此火热,人民群众对革命歌曲如此喜爱,而且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人们说革命歌曲是革命的灵魂,是党的喉舌,是革命者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是战士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号角,是人民群众精神上最好的食粮。这话说的千真万确。如今这些革命歌曲已载了史册,那些作词、作曲的同志也许有些人已离我们远去,那些唱歌的人已鬓发斑白……但这些歌曲的魅力尚存,唱歌人的精神依旧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作者宋淑芬,河北省艺术学校教务处原教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