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春節假期結束了!

(女王也放浪形骸地休息了一週,充滿荷爾蒙打算繼續花痴了)

這個賀歲檔,口碑和票房最爆的電影,自然是《流浪地球》。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電影已經突破25億了。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儘管電影確實存在不少細節問題,但作為中國科幻的第一部,也算是不錯的完成度。

這幾天,關於這部電影好的和不好的,從自媒體到各位身邊的朋友圈,相信已經有很多討論。

女王我不想再加入論戰。

今天我只想說說,《流浪地球》背後的一個男人,一個我非常喜歡非常喜歡的科幻作家——

劉慈欣。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看過《流浪地球》電影的人,應該對故事背景:

太陽要發生災變,人類為了逃亡把地球變成飛船逃離太陽系的設定印象深刻。

這個充滿想象力的開場,是劉慈欣20年前的創意。

(《流浪地球》原著是劉慈欣1999年創作,2000年發表的小說)

很牛逼。

但劉慈欣的牛逼,不需要靠《流浪地球》電影的25億票房來證明。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如果你瞭解中國科幻,應該知道劉慈欣在裡面就是大神般的存在。

他曾經連續8年蟬聯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拿過兩屆的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

2015年8月23日,劉慈欣憑《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在科幻界,雨果獎一直被看作是諾貝爾一樣的最高榮耀,而劉慈欣則是拿到這個獎的第一個亞洲人。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事實上,劉慈欣的《三體》是新中國之後第一部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的中國科幻長篇小說,第一部就拿獎了,相當厲害。

除了獲獎無數,劉慈欣更厲害的,是他在政界、商界還有一大群名人粉頭。

扎克伯格、雷軍、馬化騰、周鴻禕這些互聯網大佬是劉慈欣的書迷就不說了。

就連奧巴馬也沉迷《三體》不可自拔,據說他曾經因為等不到第二部英文版,就讓助手發郵件給劉慈欣催更,結果被劉慈欣當作垃圾郵件刪除了XD~~~

這件事不知真假(暫時沒找到官方新聞),但《三體》的銷量無論是國內外都高居科幻小說前幾位(亞馬遜銷量更是常年第一),2015年已經超過100萬冊(而全國訂閱《科幻世界》的科幻迷最高峰也只有15萬冊),劉慈欣本人更是多次以上千萬版稅登上作家富豪榜(這年頭賣書能賣上千萬版稅已經很厲害)。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2017年,大劉會見粉頭奧巴馬,嘻嘻。

劉慈欣為什麼可以這麼牛逼?

把那麼多大佬收為迷弟?

還有不少像我這種因為他的一部作品就入坑科幻的少女粉?

這一切,都要從55年前的那個夏天說起。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1963年6月23日,那是劉慈欣出生的日子。

出生在北京的他,只在這座城市待了3年。

3歲的時候,原本在國家煤礦設計院工作的劉慈欣父親,因為政治原因,被下放到山西陽泉的一家煤礦做礦工。

劉慈欣也便跟著在礦區長大。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劉慈欣礦區這段經歷,曾經被寫在他的短篇《地火》裡,小說主角叫劉欣,和他只差一個字:“啊,爸爸的礦山,我的礦山……這是離礦山不遠的一個山谷,白天可以看到礦山的煙霧和蒸汽從山後升起,夜裡可以看到礦山燦爛的燈火在天空中映出的光暈,礦山的汽笛聲也清晰可聞。”

因為家庭成分的問題,劉慈欣確實有被區別對待過:

學校屢次申請少先隊員不通過;性格內向,不太合群;為了遠離陽泉的文革環境,父母還一度把他送去河南農村老家……


但這些小磕碰,似乎並沒有給劉慈欣留下太多的陰影。

多年以後,當魯豫問已經拿到雨果獎的劉慈欣,改變他人生的時刻是什麼?

劉慈欣還是選擇了他的童年,看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的那一天。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東方紅一號以及發射成功的新聞報道。

那時1970年4月25日,7歲的劉慈欣跟著河南老家的小夥伴,擠在池塘邊上看衛星。

當時還沒有學過自然科學的劉慈欣,對星空根本毫無概念。

他還以為星星就是鑲在一張包裹在地球表面的天鵝絨布上小石塊,而衛星就是在這些小石塊之間飛行。

“當我看到那顆飛向星空的衛星,我才發現宇宙的廣闊超乎我天真的想象。”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劉慈欣在《三體》英文版後記裡也記錄了7歲那年看衛星的感受。

劉慈欣說,那是第一次,他把自己狹小的人生和廣闊的宇宙聯繫起來,讓他發現原來世界不只是身邊的小池塘、小山村。

之後,再過了四五年,劉慈欣第一次接觸到科幻小說——凡爾納的《地心遊記》。

他被書裡描述那個藏在火山之下,奇妙而恢宏的地心世界吸引了。

一開始,劉慈欣還以為凡爾納寫的都是真的,直到父親告訴他,那叫科幻。

劉慈欣才發現,啊,原來我們還能用想象力創造一個世界?

生活的盡頭竟然還有科幻?

從那以後,劉慈欣就成了一個狂熱的科幻迷,“這種藝術形式就好像是為我而出現的,是我終身的一個追求”。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再過了差不多10年,劉慈欣十六七歲的時候,讀書已經不能滿足他的想象力,他開始創作科幻小說。

雖然當時寫的完全算不上是成熟的作品,可劉慈欣卻很享受那種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感覺。

科幻是一種愛好,也是一種寄託。

1981年,當劉慈欣高考完填高考志願的時候,他還在看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這也是影響他最大的一本書)。

“在看書之前,我還覺得高考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可是看完了《2001》卻發現和宇宙的浩瀚相比,這真的不算什麼事。”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四年後,劉慈欣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山西娘子關電廠做工程師。

電廠所在的地方是一個相對比較偏僻的小城鎮,生活比較簡單,大家下班就喜歡打打撲克、打打麻將。

劉慈欣說自己牌技不好,有一天輸了800塊大概一個月的工資,就決定洗心革面不再玩了。

留下的空餘時間,他就再次投入到那不花錢的愛好——科幻寫作上。

(巨蟹座的大劉真的好居家,連愛好都要省錢)

後來發表的很多作品,比如《地火》就是他在1980年代寫出來的。

(關於劉慈欣在崗位上寫作這件事今天上了熱搜,說他佔公家便宜不夠敬業愛崗XD,可劉慈欣回應是說他在業餘時間寫噠)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就這樣,劉慈欣一直埋頭默默地寫。

當他1999年第一次在《科幻世界》發表作品的時候,其實已經寫了十幾年。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劉慈欣部分作品寫作時間,如果從寫出完整短篇《宇宙坍縮》的1985年開始算,劉慈欣到現在已經整整寫了33年。


當然這期間,不是沒有波折的。

雖然劉慈欣的作品,想象力豐富,口碑也不錯。

但科幻文學,畢竟是小眾文化(《科幻世界》鼎盛期也就15w訂閱量)。

在創作《三體》長篇的時候,劉慈欣想過既然前兩部賣不好就不要再寫了吧。

本來想在第二部結束的劉慈欣,還把小說裡一個重要角色章北海給寫死了。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可劉慈欣後來還是耐不住粉絲們的追更,抱著給科幻迷福利的心態,在2010年完成了第三部。

第三部是比前兩部宇宙觀更宏大也更硬核更多科幻概念的作品,劉慈欣寫的時候就沒想迎合市場,可誰知道,讓他一炮而紅的也是第三部。

可能是最後的末日之戰寫得實在太精彩、太絢爛了,加上出版時間又撞上微博全盛期,《三體Ⅲ》在網上被瘋狂追捧。

像雷軍、馬化騰這批互聯網大佬就是這時候留意到《三體》的。

劉慈欣書裡的理論,像「黑暗森林」「降維攻擊」也被當成那時最火的互聯網概念。

(雖然劉慈欣從不這樣看)

劉慈欣說,也就是《三體Ⅲ》的成功,讓他明白到,一個作者,特別是類型文學的寫作者,必須要堅持自己的核心理念、堅持自己的獨特性,

才可能被更多人接受。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翻譯一下就是寫科幻就寫科幻,別試圖什麼都搞,純粹的作品才能經得起市場考驗。

劉慈欣寫的科幻,獨特性在哪裡?

我以一個讀者的感受,歸納一下,有三點:

1.他的科幻是非常接地氣,非常有中國特色。

劉慈欣自己總結過,中國的科幻和西方最大的不同是,西方的科幻會直接拎著讀者的頭髮把他扔到未來去,但中國的科幻則必須立足於現實。

像《三體》時間跨度達上千年,但它開始於中國的文革時期的一個信號發射站。《流浪地球》也是,西方科幻都是開飛船走,只有中國會有帶地球逃亡的家國情懷。還有《鄉村教師》,從中國小山村到外太空,一個鄉村教師傳授的牛頓定律拯救了全人類……看劉慈欣的小說,你從來不需要擔心自己是物理盲,他會帶你從身邊最熟悉的場景出發。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流浪地球》電影版有很多中國地標,這些都是還原書上細節比較好的地方。

2.劉慈欣有極為理性的宇宙觀。

劉慈欣關於道德、倫理、感情有一個觀點我頗為讚賞的是,他認為人性並不是永恆不變的,當科技以及生存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人性也會發生變化。

比如《三體》裡面,讓互聯網大佬震驚的「黑暗森林」理論:

宇宙就是一座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在這篇森林裡,他人即地獄,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


《流浪地球》的原著,比電影版要冷峻得多,在流浪時代的人們,除了生存什麼都不關心:

“這種注意力高度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省會,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頂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很喜歡劉慈欣關於人性的解讀,沒有壞的人性,只有壞的環境。

有人會懷疑,是不是劉慈欣童年的經歷,讓他對人性感到失望。

但我卻覺得,這樣的解讀,是一種誤解。

劉慈欣之所以會寫出那麼理性又冷靜的作品,是因為他關注的不是個體,而是宇宙。

從宇宙這個維度來看,別說人性了,就連地球,都是一顆小灰塵。

劉慈欣說他一直致力於表達的,就是宇宙的強大和人類的渺小,“人的悲歡離合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3.我最喜歡的一點,是劉慈欣雖然理性,卻並不冷酷,他的小說裡有一種老派的浪漫。

什麼是老派的浪漫?

是他去年在獲得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時說的,現在的科幻小說,更多想象人類在網絡烏托邦或反烏托邦中的生活,更多關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作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延續著克拉克的想象,我相信,無垠的太空仍然是人類想象力最好的去向和歸宿。”

在大部分科幻作品都開始轉向甚至對科技發展產生悲觀情緒時(舉一個列子,《西部世界》,反思人和機器人的關係),劉慈欣依然致力於表現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寫星際探險的絢爛。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流浪地球》最讓人讚歎的一點,莫過於帶著地球在宇宙流浪這種浪漫的描寫。

或許很多人會好奇,能寫出這麼宏大宇宙的劉慈欣,生活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會很酷嗎?又或者會不會是一個很裝的人?

可恰恰相反的是,劉慈欣在生活中卻是一個極其低調的人。

在沒有離開電廠之前,他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的工程師,長相老實,愛穿工作服。

即便小說發表了,他身邊的同事還覺得是另外一個叫「劉慈欣」的同名作家。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大劉光從外表絕對看不出他寫的東西有那麼屌。以前做記者的時候,我電話採訪過他。人實在是太好了。作為一個小白,當我正擔心不知道怎麼和科幻界大牛對話的時候,劉慈欣卻極其耐心,有問必答,好感度upupup!

他的生活習慣,也是非常接地氣。

上班工作,下班帶女兒寫小說。

他在科幻論壇上經常和網友討論著討論著,就落下一句話:“我要給女兒做飯了”。

2015年雨果獎頒獎的時候他沒去,因為他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得獎,怕浪費去美國的錢‍♀️後來網上看到是空間站的宇航員頒獎才後悔……

他說自己唯一和普通人不同的愛好,大概就是每天晨跑10公里。

“因為我想30年以後還有機會可以上太空。”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因為覺得去美國參加頒獎禮挺麻煩的,結果就沒去,劉慈欣也是夠實誠的。

劉慈欣就是這麼一個老實又簡單的人,又長期生活在山西的小城鎮,他的現實世界,和書裡那個浩瀚的宇宙,彷彿是截然相反的存在。

高曉松問過他, 為什麼你能在那麼小的地方寫出那麼大的宇宙?

劉慈欣笑了。

他用城市做了一個非常棒的比喻。

“假如你把整個宇宙想象成北京市,那麼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呢,就是這座大樓。太陽系就是大樓的地下室,地球可能連那個儲物間裡面的一個火柴盒那麼大都不到。而科幻文學,它就意識到了儲物間外面,這個地下室的存在,意識到地下室上面這座樓的存在,意識到了這座大城市的存在。科幻給大部分人這種封閉的生活,一個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它很可能激勵某些人,想辦法去打開那道門,走出儲物間、走出地下室。”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劉慈欣在《朗讀者》也說過這個比喻。

很玄乎?

我來說一個更近一點的例子。

記得在《流浪地球》電影上映之後,劉慈欣在一些採訪說過,他本人其實是飛船派,認為末日只有飛船才是更科學的逃難方法。

而小說裡為了更詩意的表達,他選擇了地球派,帶著地球流浪。

儘管在理論上未必可行,可劉慈欣當年這科幻上留下的一點點詩意,在20年後,變成了《流浪地球》電影版這一部宏大的圖景。

也同樣是劉慈欣當年這一點點的詩意,讓我們的電影從業者,在20年後,終於可以推開中國科幻這道門。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而劉慈欣30年來一直在做的這些,堅持的科幻寫作,便是原著《流浪地球》最經典一段:

“你聽著親愛的,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流浪地球」爆紅之前,他已經寫了30年中國科幻



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

確實是種奢望。

但至少,

我們請不要忘記希望。

花痴女王 | 文

關注微信公眾號: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收看更多深度娛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