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而是久處不厭

最好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而是久處不厭

王小波曾經給李銀河寫了很多情書,有一段是:“你知道我對你的愛情是什麼嗎?就是從心底裡面喜歡你,覺得你的一舉一動都很親切,不高興你比喜歡我更喜歡別人,你要是喜歡別人,我會哭,但是還是喜歡你,我把我的整個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只有一點好,就是愛你,我覺得我們的愛情就像個糖果罐,我們呢,就像兩個圍著這個糖果罐的孩子,不時的從裡面發現一些驚喜”。

兩個圍著糖果罐的孩子,不時從裡面發現驚喜——這不就是無數情侶追求的理想狀態——久處不厭嗎?

但久處不厭之所以是理想狀態,就在於做到這一點太難。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初見時候你儂我儂,可是熱情往往經不起歲月磨礪,在瑣碎生活中,感情變淡,直至厭倦。

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神仙眷侶,牽手一生,恩愛如初,他們是怎樣相處,擁有這最好的愛情的呢?

一、比“我愛你”更重要的是“我懂你”。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了“愛情的三角理論”,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

最好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而是久處不厭

最初的愛,激情和親密的成分比較多,但一份愛要長久,必然三個要素都要具備,既有初見的熱情,又有“無論貧窮疾病都不離不棄的決心”。

雙方對彼此有深深的依賴,這份依賴來自懂得和珍惜。

歌手李健和妻子孟小蓓的愛情故事羨煞旁人。

他們青梅竹馬,10歲就相識,一直陪伴在身邊的只有彼此。

李健很低調,一直堅持不懈地追求音樂事業,卻顯得和娛樂圈這個名利場有點格格不入,他曾經不被理解,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名氣也沒有錢。

但他不放棄,妻子小貝殼默默地陪伴在身邊,無條件支持他、信任他。

這份理解,讓李建非常感動,精神上的互相扶持,也讓兩個人的感情更加堅固。

李健說,很多人止步不前,是沒有碰到好的愛人。好的婚姻如虎添翼,不好的婚姻則會使人停滯。

最好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而是久處不厭

廖一梅的那句話,讓無數人感動:“我們這輩子,遇見愛,遇見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見了解。”

遇到了,就珍惜吧,被瞭解、被支持的愛情太可貴了。

二、愛情也許不需要回報,但一定要有回應。

有讀者就問過李銀河這樣一句話:“您怎樣看待您和王小波先生的愛情?”

李銀河回答:“有人說,愛情從來都是單方面的。在激情之愛發生時,大都是一方先愛上了另一方。接下去,有的愛得到了回應;有的愛沒有得到回應。我們的情況屬於前一種:我回應了他熱烈的愛情,而對他的愛也變得熾烈。就像福柯與他的伴侶,我們的激情也保持了終身。”

愛情是需要彼此回應的,如果愛一個人久了,得不到回應,就像給一個人發了一大堆文字,卻等了一天,只等回了一個“哦”、“恩”一樣的失望和難過。

久而久之,失望累積得多了,感情自然會消逝。

愛情也許不需要回報,但一定要有回應。

最好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而是久處不厭


《前任3》裡,孟雲和林佳真心相愛,即使在孟雲創業最低谷,林佳也一直陪伴著他,但兩個人的感情走向破裂,是因為缺乏交流,因為林佳得不到男友的回應。

她在他清貧的時候,也願意陪伴他,不求回報,只要兩個人有愛就夠了,但5年的感情,終於走向倦怠,孟雲忙於事業,很少和她溝通,兩個人住在一起,說的話卻越來越少,她選擇了分手。

最好的愛情,是我想和你分享我覺得好的一切,你的問候、擁抱,能讓我忘記所有的不快和煩惱。

三、我們彼此需要,又彼此獨立。

每個人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彼此的伴侶。

我們雖然相愛,親密無間,但是並不代表彼此之間就要無所不知,事無鉅細地都要向對方進行彙報。

曾有人問主持人塗磊一個問題:我一談戀愛,就會變成“依賴型人格”,總是粘著對方,最後男友都以累放手,我該怎麼辦?

塗磊回答道:“因為你在戀愛中,放棄了獨立的自己,總是懶惰地索取對方的依賴和寵愛,變得粘人和糾纏,所以對方才會覺得累。”

人不可以放棄自我,在愛裡也要獨立,更要成長。在相愛之前,我們是獨立的個體,相愛之後,我們依舊還是獨立的個體,只是我們的關係讓我們多了另一個角色:伴侶。

最好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而是久處不厭

劉若英寫過一本書:《我敢在你懷裡孤獨》,講述了她和丈夫的相處模式:在家裡,劉若英和丈夫倆人可以在房間裡一邊看雜誌,一邊聊天。

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房間,不想被打擾的時候,他們回到各自的空間做自己的事情,互不干擾。

劉若英的書裡所描述的她跟丈夫的相處模式,大概就是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所認為的,完美的相處關係——“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我們是相愛的一對,但也各自擁有自己的小世界,你會對我的世界感興趣,我也會欣賞你的獨立與成長,這種恰當的距離感,讓我們的愛情久處不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