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閒讀:“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今天接著讀杜甫的詩。

我們已經說過,杜甫的詩與李白的詩不同,要讀懂杜甫的詩,必須將寫這首詩的背景故事瞭解透徹才行。所以,讀詩之前,還要老樣子,先說背景。

唐詩閒讀:“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杜甫草堂裡的杜甫像)

韶光易逝,時間很快就到765年四月,就在這個月,嚴武死了。

人是有社交天性的,雖然杜甫曾經寫詩說自己要“息交以絕遊”,但真正做到,實在是件極困難的事。但偏偏時代推著他向前走,又不給他可以交遊的朋友,或者說,不給他在各方面實力對等的朋友。

唐詩閒讀:“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現在的杜甫草堂)

759年,儲光羲死了,761年,王維死了,762年,李白也死了;下一代的詩人孟郊此時還在童年,韓愈(768年生人)、白居易(772年生人)還沒有降生。而此時的杜甫已經54歲,白髮蒼蒼,一身重病,能與他進行精神層面交往的朋友,舉世稀少。嚴武一死,杜甫能在成都繼續生活下去的物質支撐也失去了。杜甫在梓州時,曾經就是因為朋友零落,精神不愉快,打算去往江南或者回故鄉的,也正是因為嚴武的召請,他才又回到成都草堂,嚴武一死,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上,他都失去了憑依,他怎麼可能再在成都待下去呢?於是,嚴武去世的第二個月,只到五月,杜甫便帶領家人,乘舟東出三峽,向瀟湘而下了。再見了,江邊的藥欄,再見了,廬前的小松,再見了,浣花溪的流水……這一去,即是永別。

唐詩閒讀:“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三峽舊景)

杜甫在蜀地一共生活了五年半的時間,其中還有在梓州、閬州的一年零九個月(徐知道之亂),實際上,他在成都杜甫草堂一共只生活了不滿四年的時光,但成都卻因杜甫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杜甫詩中記載過的地方如錦裡、石筍街、果園坊、石鏡、琴臺、先主廟、武侯祠……,這些唐代成都的街坊祠廟都因為他的歌詠而傳名後世。

杜甫離開成都時,曾經寫過一首詩,詩名就叫《去蜀》,這是他對蜀地生活的總結,是他投向蜀地的最後一瞥。今天我們就來讀這首詩,全詩如下:

唐詩閒讀:“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意塑像)

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遊。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

顯然,這次離開成都,杜甫已經預見到自己不會再回來了,於是寫了這首類似蜀地生活總結的詩。詩名《去蜀》,就是將離蜀,其實這裡的“蜀”,實際上專指成都。

蜀郡的名稱來自秦滅古蜀國後在蜀地設立蜀郡。到了漢代沿稱舊名,轄境包括現在四川省中部大部分地區,治所在成都。杜甫從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初借居成都草堂寺,後移居自己在成都新建的草堂,到765年五月離開蜀,前後共六年,期間有一年多流寓梓州、閬州等地,所以杜甫說:“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唐詩閒讀:“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草堂茅廬)

“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遊。”如何,是豈料的意思;關塞阻,指的是蜀地的地理環境,使杜甫無法與外部世界的親友聯絡,當然,杜甫可能也預料到了蜀地會因為嚴武這位強勢人物地離世再度進入戰亂(事實上,蜀地也的確再次進入混亂,繼任者沒有嚴武的能力,這是後話)。因此,他離開蜀地,此行的目的地是瀟湘。瀟湘:指湘江與瀟水的並稱,二水是現在湖南省境內兩條重要的河流,所以,瀟湘一般指湖南地區。

唐詩閒讀:“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白鷗戲水)

“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回顧平生萬事,一無所成,可頭上髮絲也已由白轉黃,這是身衰體弱之極的體徵,自己的餘生只能像江上白鷗一樣漂泊。前面一句萬事,有的注本寫作“世”事,我們暫以仇兆鰲的注本為準。此時的杜甫,經歷了無數世事的坎坷,而且老邁年高,一身疾病,所以他說“‘殘’生隨白鷗。”年邁多病之身,萬方多難之時、漂泊流寓之跡,無可奈何之情,全部融合在這寫實的十個字之中,凝鍊而準確,樸實而生動。

“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為什麼說老杜讓人敬佩呢?他自己都到了這種境地了,他想的是什麼呢,依然是國家的安危,如何理解這兩兩句,是這首詩的重要關節,所以分開詳說:

唐詩閒讀:“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杜甫草堂裡的杜甫像)

這裡的“安危大臣在”中的大臣,有兩種說法:1、有的注本(比如金聖嘆)說,這裡的大臣指朝廷的權貴,而杜甫這樣思考,也實質上以大臣自居,如果按此理解,杜甫是心中有怨的,語氣接近:國家的安危有那些人呢,我操什麼心呢。從文字表面看是在負氣說話自我解脫,其實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肺腑之言,國之將覆,不能不悲,寄忠誠憂國之思於憤激言辭之內,感人的力量也更見強烈;2、另一種說法(比如仇兆鰲):說這裡的大臣專指郭子儀,當時郭子儀在大唐的軍政力量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某地叛亂,往往郭子儀帶兵一到,叛亂立止。如果按這種說法理解,就是杜甫真正認為,我們有郭子儀這樣的大臣呢,不用流淚了,怕啥。兩種說法各有道理,我們都記下來,可以更立體的理解老杜,也不錯。

唐詩閒讀:“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郭子儀)

去國懷鄉,本就是痛事,更何況草堂也是流寓之地。當我們站在老杜的立場,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以多病老殘之軀,別多年安居之所,赴前途未卜之地,這是何等的哀痛啊,可是老杜心裡想的,依然是家國天下,依然人民的安定。老杜所以是老杜,正因如此。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裡說:“只短律耳,而六年中流寓之跡,思歸之懷,東遊之想,身世衰遲之悲,職任就舍之感,無不括盡,可作入蜀以來數卷詩大結束。是何等手筆!”這種讚歎是非常準確的。

(【唐詩閒讀】之148,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