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讀《古文觀止》:做隱者的條件


閒讀《古文觀止》:做隱者的條件

菊花


中國人深得太極文化精髓,可謂張弛有道,進退有道。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境遇,總能遊刃有餘。達則兼濟天下,齊心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演一幕幕君慈臣忠、合力治天下的盛世之歌。然這種時候往往如同天上的流星,轉瞬即逝。上下五千年,對於讀書人來說,不達的時候遠比達的時候要多的多。再說伯樂和千里馬相比,永遠是少的。因為千里馬往往只需自我感覺良好即可,可伯樂總歸是要經過實踐檢驗的。那這些自封的千里馬們在不達的時候怎麼辦呢?還好,我們有老莊。進則孔孟,退則老莊。如果感覺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大多數的讀書人會效法老莊,選擇隱。中國的隱文化博大精深,一個“隱”字,可謂玄妙至極。對當局失望,對人生無望,卻又無力改變,那就選擇做個隱士,至少會保持精神上的優勢。

自古至今,中國的隱士數不勝數,可受人待見的卻沒幾個。為什麼?其實什麼東西多了,就難免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真假難辨。隱士也是如此。

中國的假隱士不在少數,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閒讀《古文觀止》:做隱者的條件

陶淵明


第一種,珠在櫝中,待價而沽。唐朝有所謂“終南捷徑”一途。唐朝皇家好道,很多讀書人選擇投其所好,隱居終南山求仙問道,期待以此得到進身之階。可一個人一旦有了價錢,眾人對他的評價往往就降低了很多。

第二種,為轉移現實中的種種不如意選擇隱居,實為逃避。比如孟浩然,一生在進退之間遊移不定。

第三種,避禍。比如竹林七賢。因為名聲太大,樹大招風。司馬氏當局對其不放心,可又無法信任他們。他們自己也不喜歡當局,又不敢明確反對。只好借隱居寄情山水,不問政治來避禍。玉本無罪,懷璧其罪,他們的下場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第四種,放縱自我。以隱居為名,實行招搖撞騙之實。梅妻鶴子的林逋,據說他只種365棵梅樹,每天買一棵即可滿足一日之需。聽起來多美好。然事實卻是,他對能給他提供物質幫助的達官富人極力逢迎,而對他不能有實質幫助的平民從不搭理。十足一雙勢利眼。

以上隱士,無論何種,他們都算不上真隱士。因為這都不是他們遵從自己內心的主動選擇。要做一個真的隱士,首先需要遵從內心。

其次,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就是貧窮如陶淵明,至少他家裡還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即使多數時候地種的不大好,“草盛豆苗稀”,但至少還有的吃。不過喝酒這種屬於奢侈的消費,就需要別人給了。所以如果家裡沒礦,或者生存技能差的,就不太建議做隱者。

再次,隱者需要有一定的信念。如果沒有信念,別人一招手,就樂呵呵的跟去了,那估計也不大做得成。當然那種本就等著別人招手叫的假隱者除外。

最後,隱者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最起碼得臉皮厚。身為隱者,基本上創造不了什麼財富,總有手頭不太方便的時候。如果老是抹不開臉的話,那肯定是不行的。還有就是具備享受孤獨和寂寞的能力。如果喜歡整天呼朋喚友,喝酒聊天+擼串這種。一是經濟條件不允許。二是隱士一般離群索居,鄰居很少。客觀條件不具備。無法享受孤獨和寂寞,無法和自己好好相處的人是無法成為隱者的。

活著不易,隱者更難。做隱者看似容易,其實是最難走的一條路。這個世上,大抵少有人走的路都是更難走的路。這個世上,隱者何其多,何以大家只愛一個陶淵明?只因他做隱士遵從了自己的內心,他是真的隱者,和那些以隱為名,實則想達到其它目的假隱士相比,他的高尚顯而易見。

隱或不隱的,只是身體,只是一種形式,一種姿態。重要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堅持自我,不盲從,只要做到這些,我們都有可能成為一名真隱者。

閒讀《古文觀止》:做隱者的條件

趙孟頫書《故去來兮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