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山桐舍

依託廣達300平方公里的北方最大人工水域小浪底,黃鹿山半島成為當地政府關注的新晉3A級景區。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遠景

景區地形複雜陡峭,少有平地。沿風景優美的湖岸線前行4公里,盡頭為庫區移民遺留的窯洞,前期已部分改造成客房,具備基本住宿條件。新的項目需在完善景區接待功能、豐富遊客體驗感的同時,為景區內未來其他功能性構建築探索設計方向。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最大限度減小建築對環境的干預是設計介入的前提。這既包括了形制、體量、材料的適應性,也包括對基地現狀的尊重。基於這一觀念,建築以類幹欄式單層結構方法脫離地面,儘可能不做土地硬化,並保留了周邊所有樹木,成為最行之有效的回應策略。室內地坪與原地面之間的空腔分別砌築了貫通整個空間的風道和壁爐煙道。地下風道保障了室內空氣在門窗密閉條件下的對流交換,另外利用空腔所設計的下沉式壁爐和排煙道,是嚴寒天氣下空調之外的採暖補償。

這亦可理解為對節能環保型建築的響應。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雪中桐舍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臨崖懸峙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桐樹枝柯是冬日曠野最動人的構成

建築主體是了無新意的盒子,如何讓簡單物像仍然具有豐盈的可讀性?當地少雨而陽光充足,建築朝向的原因,可以預見室內在夏秋兩季將面臨長時間的強烈光照,類似傳統坡屋頂的遮陽系統的出現,成為另一個必然。竹架板的縫隙透光通風,較小的風阻和自重,則保證了遮陽棚結構自由度和安全性。這種價格低廉,極具表現張力的材料也被用來覆蓋牆體表皮和外廊地面。同樣,樸素的桐木則在室內呈現出另一種裝飾意味的高級感。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南北向和西面的外廊形成約100平米的流動空間,與周邊環境高度契合。基於場地制約,室內格局除廚衛用房外,餐廳、茶室和下沉式壁爐區均是開放融合的,空間功能可以根據多至40人的團隊或小至散客進行拆分組合。豎向格柵界牆呈現了空間的通透性和關聯度,達到以小見大的設計目的。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入口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前廊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可以清談品茗,潑墨揮毫的主廳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室內一隅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湖光山色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水吧區置物架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向火而坐圍爐夜話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內外交織 互為借景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餐廳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格柵式的界牆保證了空間構成的通透性

南立面臨水,與湖面有7米落差,觀景廊做反切線處理出探懸挑,處其上,有憑欄暢懷的意趣。反切線與湖岸形成的夾角,一定程度控制了觀景方式,但也讓漫無邊際的遠山近水呈現出結構性。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鹿山桐舍 | 東廂營造

↑ 概念圖

業主:洛陽黃河小浪底黃麓山半島風景區

建築設計:東廂營造

設計團隊:李凡、王竹馨、譚子穎、劉婉月

工地技術員:黃一飛

結構形式:焊接鋼結構+簡支樓承板屋面

工程造價:RMB400,000

建築面積:135M2

設計時間:2018.06-2018.10

竣工時間:2019.01

攝影:李凡安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