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戰道”

據史書上的記載,項羽此人好戰,年少從項梁時,項梁請師傅教他習文,他不學。教他習武,他嫌請來的師傅不注重實戰。遂與項梁說他想學“萬人敵”,項梁無奈只得教其兵法。其實,項羽想學習如何打仗,或者說他喜於用戰爭解決一些問題這一點無可厚非,因為項羽自己身為楚國後裔,揹負國仇家恨,他認為需要通過戰爭來打垮暴秦,所以客觀上來講並沒有太大的問題。項羽生來力大無窮,果斷,勇敢,確實又是打仗的好手。從主觀評價,大將軍這一角色確實與其很符合。項羽想通過戰爭途徑來解決問題,可是打到後來確實不知道為什麼而打仗,或者說已經失去了目標,就算再能打的將軍也會疲於“戰道”。

以戰滅暴秦足矣

在暴秦沒有覆滅之前,項羽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滅秦。而且項羽善戰,手下的將士更是勇猛無比。反觀秦朝,那時的秦朝在趙高的把玩之下,已經形同累卵,皇帝幾乎不理政事,民怨四起,秦朝已經如同快要墜落的夕陽。這時候,只需要一把鋒利的劍就能將它擊碎,這把劍就是項羽和他的項家軍。其實從大體上看,秦朝的覆滅已經如同定局,項羽用戰爭顛覆了秦的統治,其實應該是情理之中。至於運用何種形式,當然,戰爭確實是當時最為恰當直接的一種形式。

以戰難以戰劉邦 以戰難以平天下

其實客觀分析項羽運用的“戰道”,可以發現確實手法過於單一,而且到楚漢戰爭後期項羽慢慢不知道為何而戰,最後疲於戰爭而自刎烏江。手法過於單一,暴露出項羽的短板,但是他的手下也沒有能夠補充他短板的人才,大多都是和他一樣能征善戰的將軍。反觀劉邦,以他人之力補己之短板,手下能人輩出。其實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項羽以一個優勢確實難以戰勝劉邦的團隊。


在覆滅暴秦以後,項羽的想法是各自回各國的封地,維持六國的基本形態。但是,他這一想法已經與當時的形勢不相符合。劉邦的想法是一統天下,所以做出了積極地態勢。其實從劉邦出兵的那一刻,項羽其實是被動的。劉邦目標明確,項羽卻總是跟著打仗,雖然項羽常常勝利,但是總歸是被動的戰爭。以至於到後來,疲於戰爭。

其實,到烏江自刎時,項羽還說到並不是自己不會打仗,他臨終前還是將焦點集中在打仗上面。不肯認輸。

作為一名讀者,這樣評論項羽,確實也比較片面,要客觀評價也真的很難,也只能一斑窺豹,一葉知秋了。也只能學學歷史經驗,就算是一家之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