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實踐能否超然理論

最近在《莊子》這本書上重溫了庖丁解牛這個小故事,想起了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

說起庖丁解牛,最容易想起來的兩個詞語,一是遊刃有餘,一是目無全牛。這兩個詞語都是形容庖丁解牛的熟練程度和達到的境界。庖丁自己說解牛的程度,已經不用感官,沒有什麼具體技術,達到心神合一的境界,用“道”這個詞語來形容。就我的理解,庖丁的這一宰牛實踐活動最後已經超然理論,技術達到了順其自然而成的“道”的境界。簡言之,就是實踐已經超然理論之上,難道真的有此境界?

如果僅僅從理論層面來分析,上述的說法可能是站不住腳的。就唯物論而言,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我們學習理論,指導實踐,也渴望有一天能夠超越理論,形成自己的一套實踐方法。這是有可能達到的,但是這套實踐方法也是由實踐得來的理論支持的,並非毫無根基如同虛無縹緲的“道”一般。所以,從這點來講庖丁說自己遊刃有餘可信,至於說超然技術,或是目無全牛我覺得是有些誇大的成分吧。

再者,從這個小故事本身我們也可以發現,庖丁所謂的“道”,並非毫無章法。而是很有章法,他每次從牛骨節的間隙下手,順其自然不硬來,而是從關鍵位置入手,也是很有訣竅的。這些方法或是訣竅,我們可以把他看做技術理論吧。

所以,實踐可能無法超越理論的吧,但是庖丁這種技藝還有鑽研精神,還有勇於實踐探索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現在提倡的“工匠精神”也很切合這個故事,技藝要精,最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解牛”方法和理論,確實很值得借鑑。
庖丁解牛:實踐能否超然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