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何用(一)——書籍由來的遐想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一直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讀書到底有無用處,我們可以先遐想一下書籍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可以設想這麼一個場景。在遠古時代,原始人也需要品嚐美味啊,光吃蔬菜野果也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在還沒有畜牧業出現的時候,人們肯定想著捕捉一些獵物回來,食肉嚐鮮。但是動物都很兇猛啊,光靠肉搏一定會吃虧的,他們肯定想著用個什麼東西能把野獸搞死。但是自然界能給他們什麼呢,一些人便把粗壯的樹枝取下來,然後撿幾塊大石頭。樹枝用來打野獸,再用石頭去砸他們。但是,久而久之,人們發現這樣的方法並不是很好,並沒有太大的效果,而美味就在人們眼前亂蹦,該怎麼辦呢?

讀書何用(一)——書籍由來的遐想

謙和易文化傳播

這時,有一個較為聰明的人提出如果把樹枝和石頭製作成一個整體,可以增加傷害啊。近程可以掄野獸,遠程可以當成“飛斧”啊。人們一聽是個不錯的主意,就有很多人開始研究如何把樹幹和石頭製作成一把武器。經過不斷的嘗試,終於有精通技能的大咖完美完成了武器的製造並製作了多種類型的“長短斧子”,這下大家開始就問那位大咖:老鐵,斧子是怎麼搞得,教教我(這裡就不扯無利不起早的壟斷商人了,呵呵)。這時候大咖開始不厭其煩的教他們,但是大咖也會累啊煩啊。就求教那個“聰明人”,“聰明人”說:要不我把你製作的方法記錄下來吧,這樣別人按照這個記錄就會學會的。

就這樣大咖和“聰明人”在一起研究了很多天,終於完成了一本書:《如何打死一頭獅子》。其實說到此,我們可以發現書籍確實是人類傳播智慧的結晶。而且人類社會在一開始並沒有這麼複雜,記得文殊菩薩手握兩物為何物?一書一劍,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讀書何用(一)——書籍由來的遐想

文殊菩薩漫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