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挖掘機產量“井噴”看基建投資走勢

● 挖掘機產量“井噴式”增長,往往被認為是基礎設施投資加快重要信號

● 前兩個月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多個協調性指標均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挖掘機產量累計49534臺,同比增長52.3%,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4.4個百分點。

挖掘機產銷情況與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挖掘機產量“井噴式”增長,往往被認為是基礎設施投資加快的重要信號。與此相互印證的是,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速較去年全年均有所加快。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我國將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實施一批重點項目。這意味著基礎設施投資將繼續發力,並在補短板和穩增長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專家建議,在合理擴大基礎設施領域有效投資中,必須堅決避免盲目投資、重複建設,防止“半拉子”工程;同時,管控好新增項目融資的金融“閘門”,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基建投資逐步回暖

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3%。工業生產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多數行業和產品保持增長態勢。其中,挖掘機產量為49534臺,累計增長52.3%,這一增速比去年全年47.9%的累計增速明顯加快。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納入統計的主機銷售企業共計銷售挖掘機械產品30501臺,同比漲幅39.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兩個月,不僅挖掘機產量增長,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多個協調性指標均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其中,挖掘剷土運輸機械平均增長25.3%;粗鋼產量同比增長9.2%;鋼材產量同比增長10.7%。

中建鐵路工程總承包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程義廣分析說,2018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增長3.8%,增速比上年明顯回落。不過,隨著“六穩”相關舉措陸續落地,城市軌道、鐵路、機場工程等領域的基礎設施投資已經在逐步發力。

記者瞭解到,2018年10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新建上海經蘇州至湖州鐵路項目,總投資達367.95億元;10月9日,批覆新建重慶至黔江鐵路項目,總投資達到535億元。此後,國家發展改革委又批覆了多個城市軌道交通等項目。隨著國家支持力度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呈現出逐步回暖態勢。

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2019年,我國將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再開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川藏鐵路規劃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災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於完善基礎設施短板領域投資建設的呼聲與日俱增。2019年,我國在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將進一步加快。”程義廣表示,根據相關規劃,我國鐵路基建行業發展繼續向好的趨勢沒有變,未來若干年內,包括鐵路投資在內的基建短板領域投資將繼續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關鍵力量。

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4849億元,同比增長6.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第三產業投資增長6.5%,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0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4.3%。

拉動社會資本參與

基礎設施投資一直是我國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比上年回落15.2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於去槓桿見效、強監管落地、地方債務管控加強、PPP項目全面清查、環保力度加大、財政赤字率調低等宏觀政策的疊加效應。

2019年,我國要合理擴大有效投資,特別是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其中包括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再開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川藏鐵路規劃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災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在地方土地財政收緊、融資受限,以及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壓力下,投資資金來源問題將成為各地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難題。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將安排5776億元,比去年增加400億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開工工程將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不必要也沒有可能去搞“大水漫灌”。因此,有關部門將進一步突出精準投資,並且實現產業政策精準調控,拉動和撬動社會資本。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包括中央預算投資在內的各級政府投資總額在2018年投資總額中佔比不到5%,且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民生短板方面的投入。

“在這個過程中,本身形成了一大批鉅額優質資產,其中一部分優質資產具有流動性,包括地方政府在內,通過PPP方式等盤活,成為新的投資資金來源,並且形成新的資產,實現資金到資產、到資本再到資金、到資產的良性循環。”何立峰說。

記者瞭解到,有關部門將抓緊制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推進落實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有關舉措。同時,將調整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結構,重點用於“三農”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保障性安居工程、社會事業和社會治理、節能環保與生態建設等方面。

建立科學決策機制

為確保基礎設施投資資金到位,《政府工作報告》還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創新項目融資方式,適當降低基礎設施等項目資本金比例,用好開發性金融工具,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領域項目建設。

此外,我國將加大對在建項目的資金保障,鼓勵地方政府盤活存量財政資金,重點用於在建基礎設施項目,防止出現“半拉子”工程。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建議,當前仍然要加快推動項目融資方式創新,多措並舉解決資金來源問題。一是通過間接融資,發揮信貸支持基建的作用,商業銀行要加大對合法合規在建項目和補短板項目的信貸力度;二是加強直接融資,通過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融資來支持基建;三是加強財政資金支持,增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優化發行流程,保障關鍵項目建設。

也有專家建議,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吸引民間資本投資重點領域長效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補短板項目建設。鼓勵民間資本採取混合所有制、投標聯合體等多種方式參與PPP項目。

為進一步撬動社會資本進入補短板重大項目,《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明確,要落實民間投資支持政策,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同時,還要防止出現“半拉子”工程。

專家建議,要防止基礎設施項目從轟轟烈烈上項目到淪為“半拉子”工程,關鍵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更加有效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科學決策機制,根據地方財政承受能力和地方政府投資能力,嚴格項目建設條件審核,合理安排工程項目建設,堅決避免盲目投資、重複建設。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管控好新增項目融資的金融“閘門”,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