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版“國人暴動”——“山城國一揆”幕後的神操作

日本戰國版“國人暴動”——“山城國一揆”幕後的神操作

室町時代的軍隊

公元1467年,日本應仁元年,在日本的平安京發生了一場戰爭規模在當時的東亞也是數一數二的戰爭“應仁·文明之亂”。按照《應仁記》的說法,這場戰爭將統治日本的室町幕府中的大名(諸侯)分為東軍與西軍,兩軍僅在平安京就投入了三十萬人的軍隊,而長達十年的戰爭,更是漸漸將整個日本都拖入了泥潭之中,使日本進入了後世所稱的“戰國時代”。

然而,應仁之亂雖然在文明九年(1477年)結束,但是當時的室町幕府僅僅只平息了在平安京的戰亂,很多反對幕府的西軍大名儘管離開了平安京,卻依舊沒有得到幕府的赦免,其中就包括了幕府“三管領”家族出身的畠山義就。

日本戰國版“國人暴動”——“山城國一揆”幕後的神操作

應仁之亂

嚴格來說,應仁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畠山家的家督之爭。畠山義就的父親畠山持國早年曾經立弟弟為繼承人,但是後來又生了個兒子畠山義就,結果就廢掉了弟弟的繼承人之位。沒想到,弟弟死後,自己的兩個侄子開始同兒子爭奪畠山家的家督之位,畠山家陷入了內訌,逐漸衰弱。

當時室町幕府的管領細川勝元支持畠山持國的侄子畠山政長(東軍),而細川勝元的岳父山名宗全在應仁之亂爆發前幾個月,突然改變立場支持畠山義就(西軍),應仁之亂的第一場合戰“上御靈神社合戰”就是畠山政長與畠山義就之間爆發的。

應仁之亂結束後,畠山義就離開了平安京,當時畠山家的正式家督是幕府承認的畠山政長,但是畠山義就卻在地方上做大,奪取了畠山政長的領地河內國,並以河內國為根據地,向大和國、攝津國擴張。

日本戰國版“國人暴動”——“山城國一揆”幕後的神操作

畠山義就與畠山政長

文明十四年(1483年),幕府管領細川政元(東軍主將細川勝元之子、西軍主將山名宗全的外孫)與畠山政長組成聯軍,從平安京出陣,前往河內國討伐畠山義就。然而,畠山政長在與畠山義就的對抗中落於下風,細川政元逐漸選擇拋棄這個父親時代的盟友,轉而與畠山義就交好。在這之後,細川家就再也沒有參與兩畠山的內鬥了。

在這期間,室町幕府多次想要任命赤松政則、浦上則宗、武田國信等大名出任平安京所在的山城國“守護”(類似太守),維持平安京一帶的治安。但是大名們因為不想與驍將畠山義就敵對,紛紛拒絕了幕府的任命。此時幕府的大名們方才經歷戰亂,領地內百廢待興,哪有閒工夫介入兩畠山的內鬥,出任山城國守護,到時候啥好處沒撈著不說,還有可能被人揍得滿頭包,自然沒人願意去碰這個職位。室町幕府找不到人出任守護,只能繼續讓畠山政長出任,為了支援畠山政長,大御所(隱居幕府將軍、幕府實際上的掌權人)足利義政特意向朝廷請下了指認畠山義就為朝敵的綸旨,同時還許可畠山政長將宇治川以南的寺社領地年貢的一半收作軍費。

然而,畠山政長在山城國徵收軍費並不順利,並且畠山義就也趁機將手伸進了山城國,佔領了大部分領地,威脅到了平安京的安全。不過兩個畠山在山城國的戰爭勢均力敵,雙方誰也沒有法子消滅誰,最後只能在山城國僵持下來,這可苦了當地的百姓。

日本戰國版“國人暴動”——“山城國一揆”幕後的神操作

山城國一揆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文明十七年(1485年)七月,山城國南山城的畠山義就家臣齋藤彥次郎突然舉兵叛亂,加入了畠山政長方,兩畠山之間再度直接爆發了戰爭。兩軍在山城國打得昏天地暗,因為勢均力敵,雙方都沒有取得什麼戰果,最終各自設立關卡,將京都與奈良之間的交通給切斷了。與此同時,因為戰爭的長期化,兩畠山軍為了徵召民夫與徵集糧草,頻頻入侵山城國的莊園,搞得京畿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盛傳細川政元將要出任山城國守護的謠言,大家都希望強大的細川家能夠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制止兩畠山在山城國的合戰,維護山城國的和平。此時的細川政元自然也想要出任山城國的守護,但是如果直接出任守護的話,就必須站在室町幕府的一方與畠山義就敵對,這又是細川政元不想看到的。細川家的領地攝津國與畠山義就的領地河內國相鄰,若是兩家敵對,攝津國必然會遭到畠山義就的侵襲。

在這樣的背景下,山城國的住民們結成了“一揆”組織,向兩畠山提出了要求:1、立即撤出山城國,誰若繼續留在山城國,就將遭到一揆眾的攻擊。2、歸還在合戰中被侵佔的寺社領地。3、廢除新設立的關所(收稅的關卡)。

日本戰國版“國人暴動”——“山城國一揆”幕後的神操作

國一揆

一揆其實是一個名詞,意思更接近於“同盟”,而非是“起義”。在一揆的威脅下,兩畠山紛紛撤出了山城國,這便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的“山城國一揆”事件。一揆眾們在驅逐了兩畠山以後,將兩畠山在寺社領地內設置的代官驅逐,因為諸如興福寺等寺社無法直接支配的遠離寺社的領地,最終便任命當地的國人出任代官。

文明十八年(1486年)二月,一揆眾在宇治平等院召開會議,制定了《國中掟法》,對南山城一帶進行自治,自治區的最高機關則被稱為“惣國”。“惣國”的出現,通常都被認為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一例典型的“下克上”事件,被壓迫的國人們以維護各自利益為目標結成了一揆,驅逐了守護畠山氏,實現了自治,其中甚至有點起義的味道在裡頭。

然而,在近年來逐漸有人提出,山城國一揆事件實際上有可能是細川政元在幕後操控的,細川政元既想要奪取山城國的控制權,又不想與畠山義就敵對,因此才想出了這樣的法子,細川家借刀殺人,兵不血刃地就奪取了平安京所在的山城國控制權。

早在應仁之亂前的康正三年(1457年)時,就有一個名為“山城眾十六人”的團伙加入了細川家的麾下,在應仁之亂時,這個團伙也加入了細川家主導的東軍作戰。雖然“山城眾十六人”一度被西軍征服,但是在西軍撤軍以後,這夥人便又團結到了細川家的麾下,成為細川家的家臣。在細川家擴張權勢的過程中,“山城眾十六人”吸納了新的山城國土豪,擴大成為了“國中三十六人眾”。

日本戰國版“國人暴動”——“山城國一揆”幕後的神操作

細川政元

在戰國時代,雖然很多“令制國”的守護會和國人土豪們締結主從關係,但是實際上土豪們也可以自行選擇強大的勢力作為主君,正是因此,細川家雖然不是山城國守護,但是卻有許多山城國土豪出身的家臣。

山城國一揆之後,國人們成立的自治機關“惣國”中的主要成員,大部分都是“國中三十六人眾”的成員,也就是細川政元的家臣。而細川政元本人並未對山城國一揆表現出很大興趣,甚至完全置身事外,堂堂一個室町幕府的副官,眼皮子底下發生這種大事卻巍然不動,實在有些可疑。

在“惣國”成立後,“惣國”也沒有與細川家敵對,而是一直站在細川家的一方,因此,山城國一揆可能不僅僅是一次被統治階級反抗統治階級的“起義”,還可能涉及到了室町幕府內部的權力鬥爭。細川政元很聰明地利用了國人們的獨立性將兩畠山勢力逐出了山城國,又將細川家給摘了出去,完全不與國人們聯繫,避免了與兩畠山敵對,最終卻順利地將山城國納入了細川家的勢力中。

日本戰國版“國人暴動”——“山城國一揆”幕後的神操作

細川政元的這招與《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日後細川政元獨霸室町幕府,被人稱為“半將軍”,要不是他晚年沉迷修仙練道,不近女色引發了繼承人之爭,細川家興許還能夠繼續在戰國時代稱霸下去。


歡迎大家關注本頭條號“指尖看日本”,本號將會持續更新日本歷史、文化、時事趣聞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