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怎麼變化成佛教的,佛學學習筆記第一天

佛學怎麼變化成佛教的,佛學學習筆記第一天

一直對佛學挺有興趣,不過一直沒看到系統講述佛學的課程,最近看到得到裡的熊毅佛學50講,系統講述佛學,而非討論宗教。每天一課,拜讀學習,分享下學習筆記。說的不對的歡迎指正討論。再次聲明下,本筆記為個人學習,非評論宗教。

佛學是如何從避世的,厭棄偶像,走向為世俗服務自己稱為偶像的呢。

先說寺廟的由來,其實寺廟這個詞本身本身不屬於佛教,寺是官署的意思,廟是祭祖的地方,也叫祖廟,在漢代以前,祭祀祖先是在祖廟中進行的。

在佛陀時代,僧侶是沒有固定住所的,這很好理解,有房屋就需要置物,這就與佛教不置物的交易相違背,當時也是有富豪購買土地修建房屋供養佛陀,叫做精社。但當時是佛陀講課的場所,並非居住生活的場地。

在佛陀圓寂後,出現一個難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們沒有剩飯剩菜,對化緣的僧侶佈施錢財,那麼這個錢財能不能收?傳統派系認為不能收取錢財,這違背了不置財物的交易,而少壯派認為需要與時俱進,不能為這個麻煩施主去單獨找剩飯剩菜佈施。因為錢財這個問題佛教內部出現了第一次布派分離,有了錢財的交易就必定跟隨著交易,隨著錢財的積累,購置土地房屋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當佛教傳入中國,寺廟的出現成了必然,首先氣候上,中國人不理解什麼是佛,覺得他是神,是神就應該供養起來。其次中國不同於身處熱帶的印度,如果沒有房屋保暖禦寒,人會被凍死。再者在統治者的角度上,也希望把這些僧侶固定在一個場所裡便於管理。

接著說下出家,起法號,剃度,戒律的問題。

出家的意思是,要與過去的人際關係斷絕關係,而過去人際關係的顯特徵就是姓名,重新起一個名字就是法號,代表著融入新的人際關係。

剃度是把頭髮鬍鬚都剃掉,這樣整個人看上去煥然一新。早起剃度是不需要燙戒疤的,戒疤是在元朝才出現。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奇怪,佛祖形象是捲髮,主流的說法那不是頭髮,那是覺悟成佛之後長出的肉,所有人只要覺悟成佛都會有這種變化。

再看下飲食方面,飲食禁忌是所有宗教都有的。社會學上來說,這會把人劃分為吃潔淨食物的我們,喝吃不潔淨食物的他們,會增強群體歸屬感,自豪感。

早起佛學還沒稱為佛教的時候,飲食禁忌還沒被神聖化,只是從學理出發,不能殺生,從僧團秩序出發不能喝酒。早起也沒有不能吃肉的禁忌,畢竟早起僧人食物都是化緣而來,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

後來逐漸開是有從肉的種類出發,不能吃人肉,象肉,獅子肉,狗肉,蛇肉。從主觀性來說,不能主動討要肉吃。但是三淨肉可以吃,三淨肉是指,沒看見,沒聽說,也不曾想過,這個肉是為自己殺生才做來吃的。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對自己更高標準要求,不吃肉是不是會的到更多尊重呢?實際上不吃肉是提婆達多教派的教義。提婆達多是佛陀的表兄弟,他的身份相當於基督教的撒旦,專門跟佛陀對著幹,佛陀吃肉,他就規定不吃肉,如果當時僧侶堅持不吃肉,就是背叛了佛陀皈依了提婆達多教。

等到大乘佛教興起,開是把肉列為禁忌,不能尺肉。而小成佛教則引用典籍認為大成佛教已經不是佛教,大成佛教呢從不說小成佛教不是佛教,他們說小成佛教只是小成,只能達到一個階段,大成佛教才是佛陀的終極真理。但是在吃肉這個問題上一直爭論不休沒有結論。

在中國真正一錘定音讓僧侶不在吃肉的,是一個信奉佛教的皇帝梁武帝。他通過皇權,把吃肉列為禁忌,從此中國僧侶只能吃素一直延續到今天。

佛教還規定不能吃葷,有沒有發現“葷”,這個字是草字頭,它並不是說肉食,而是說有刺激性氣味的素菜,具體哪幾樣有些爭議,最沒有爭議的是大蒜,其次還有大蔥,韭菜,洋蔥,香菜。早期不吃大蒜倒沒有學理上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吃完有味,惹人嫌。但是沒有規定一定不能吃,比如生病了藥吃蒜治就能吃,炒菜時候放的蒜蓉可以放。

下面說是關於儀式,燒香。你可能注意到,所有的宗教儀式都要燒點什麼。這個形成原因是因為,古人認為神都是住在天上,要供養神靈,但是金銀財寶,雞鴨魚肉這些都克服不了地心引力,而燃燒後的煙氣,可以飛向天空。於是古人就用煙氣供養神靈,如果沒有供養神靈就會餓肚子。

中國人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因是如果沒有子嗣後代,就沒有人在供養先租的神靈,這就不是對不起父母的問題,是對不起所有先祖神靈,所以這當然是最大的不孝。這也就是為什麼民間會把無後,稱為斷了香火。

佛教裡燒香是在供養誰,在不同的經典裡有不同的解釋。普通人對燒香的理解是消災祈福,佛經裡有支持這種說法,但是主流觀點認為人們的福禍是由業力決定,而業力是不能通過燒香來改變的。

努力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積跬步以至千里,雖然緩慢但我在前行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