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碰撞車輛受損嚴重:電動車安全性遭質疑


蔚來碰撞車輛受損嚴重:電動車安全性遭質疑


12月16日,一輛蔚來ES8在廣州海珠區行駛過程中,駕駛員不慎開上路基,車身正面撞上路燈柱。從事故現場圖片來看,車頭嚴重變形,安全氣囊卻沒有彈出,駕駛員及車上另一名乘員繫上了安全帶,均未受傷。

事故發生後的當晚,蔚來回應稱,車輛撞擊前的時速介於20-34公里/小時之間,駕駛員及另一名乘客未受到任何傷害。兩日後,蔚來再次發佈詳細的事故說明稱,當時車速是20.7公里/時,車輛撞擊前已處於制動減速狀態,前艙部分潰縮,前縱梁、前副車架、乘員艙等均未受損。

但外界對於事故仍有諸多質疑:第一是車輛安全氣囊並未彈出,ES8的被動安全設計有可能存在缺陷;第二是全鋁車身是否適合新能源汽車。

針對以上質疑點,博世公司出具的正式調查報告指出,此次碰撞未達到碰撞記錄器的記錄閥值,因此控制器不發出點火指令,安全氣囊未起爆。

關於全鋁車身是否安全的問題,12月22日,清華大學工程系主任楊殿閣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全鋁車身並不是一個新的技術概念,二十多年前隨著汽車輕量化技術的發展就已經出現了,使用全鋁車身並不會導致汽車安全性變差,汽車使用什麼樣的輕量化技術要綜合從性能和成本等多個維度考慮。”

事實上,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近年來車輛輕量化多次被提及,但受限於技術、成本、材料等多個因素,目前市面大部分電動汽車仍採用鋼製或者鋼鋁混合的車身。

在楊殿閣看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汽車輕量化技術更加受到重視。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車特別強調輕量化,是因為汽車輕了,百公里電耗更低,而且整車每輕一公斤,就意味著能多裝一公斤電池,以增加續航里程。對電動車而言,續航里程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技術指標,這也是新能源汽車比傳統燃油車更加重視輕量化的原因。

全鋁車身不會降低安全性

早在1993年,奧迪A8就已經是全鋁車身了。因為成本等諸多因素制約,目前大多數採用全鋁車身的,均是高端車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僅有少數車企採用全鋁車身,如特斯拉的model S。

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全鋁車身是否意味著車輛車身的減重?答案顯然不是。以蔚來ES8為例,其整備質量即業內慣稱的“空車重量”,達到2.46噸,比奧迪Q7、寶馬X5還要重,也比特斯拉model X 75D要重。

新能源車普遍比同級別傳統車重,但再儘量輕量化。特斯拉的model S整備質量為2.1噸,比寶馬7系重,但比奧迪A8、奔馳S級輕,減重方面比ES8要做得好。

之所以導致這種結果,主要原因在於電動汽車搭載了大量的電池,電動汽車的電池約佔整車總重量的30%到40%。因此,採用全鋁車身的電動汽車,其所減重部分的重量,大部分被電池的重量代替。

對於全鋁車身的發展,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目前鋁製車身維修不方便,損壞後只能更換,無法整形維修。當然,隨著人工費用上升,現在鋼板車身上的有些部件也直接更換,不再整形維修。”

不過,近年隨著高強鋼技術的發展,全鋁車身已不再是車企唯一的選擇,如奧迪最新的A8車型,採用了鋼鋁的混合結構,同樣的設計,現在的高強鋼是以前鋼的重量的一半,強度是以前鋼的四倍。

對此,楊殿閣表示:“不管是新能源還是傳統燃油汽車,輕量化的發展趨勢是一個必然趨勢,但輕量化不會強調只用某一種材料,未來的趨勢必定是多種材料複合使用,比如說在車上,高強鋼、鋁合金、鎂合金,甚至包括碳纖維等這些材料的組合應用。未來不管是用哪一種材料,大家並不用擔心車的輕量化會導致車的安全性變差。”

電動車需要正向研發

對於純電動車型,消費者更多將注意力放在續航能力、電池是否安全、軟件可靠性等方面,而往往忽略了對於一款車輛最基本的要求,即碰撞安全性。

不過,電動汽車的安全標準正在完善。從今年7月起,2018版C-NCAP規則正式實施,相比起上一版(2015版),2018版規則新導入了關於純電動/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評價標準,至此,純電動/混合動力電動車將面對更為嚴格的測試條件和更高的要求。

然而, C-NCAP測試的兩款純電動車型雲度π3、北汽EX360的成績慘不忍睹,讓外界倍感失望。具體來看,雲度π3在兩次正面碰撞測試中,暴露出車身結構強度不夠的問題,同時安全帶、安全氣囊等約束系統的匹配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在C-NCAP測試中,雲度π3的綜合得分率為58.9%,只達到了2星級標準。北汽EX360綜合得分率僅52.9%,比雲度π3還要低。

實際上,為了節省時間和降低研發成本,大部分傳統車企往往會用一款比較成熟的傳統車進行改造,去掉髮動機變速箱,然後加裝三電系統,由此獲得一款新的純電動車產品。但是由於整車架構是燃油車架構,車在空間佈置方面會有很大的缺陷。

用傳統車平臺進行改造研發出來的電動車,被動安全性往往不高。很多專家呼籲,車企應正向去研發新能源汽車。“相比傳統燃油車,電動車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很多的技術還需要不斷開發完善,它現在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隨著開發經驗的積累,技術的逐漸成熟和發展,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不過這也要求車企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正向研發投入,從電池、電機、電控到整車佈置設計,及車輛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都需要企業進行研發。”楊殿閣表示。

電池安全更為重要

電動車正在爆發出比傳統車更多的安全隱患,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發生的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高達40餘起。截至11月,市場監管總局已組織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啟動新能源汽車缺陷調查10起。其中,召回涉及5個企業的24款車型,共計3.56萬缺陷車輛,缺陷原因多為電控和機械故障。

但是,鑑於車輛火災事故可能與電器線路、燃料電池、機械干涉和外部火源等因素相關,且部分證據會在燃燒過程中消失或發生變化,缺陷調查非常困難,原因分析異常複雜。

電動車的安全性與傳統汽車相比,有很多的特殊性。楊殿閣提到:“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電動汽車除了被動安全外,動力電池在碰撞時可能會爆炸起火,所以企業一定要高度重視電池的碰撞安全和保護。同時企業還要考慮動力電池的熱失控問題,電池在製造的時候,可能會存在很小的瑕疵,使用時間長了會形成內部的短路,從而可能引發電池的熱失控,導致起火。相對而言,電池功率密度越大,電池安全的隱患就越大,熱失控的危險就越大,這也是制約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的關鍵瓶頸之一。”

目前,雖然有電動車出現了一些著火燃燒的案例,但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消費者不應對純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產生恐懼和悲觀情緒。

楊殿閣表示:“對於電動車而言,其在主動安全性方面其實有優勢。電動車本身是全電的,相對於傳統車,電動車更容易實現智能化,這樣車會增加很多主動安全的功能,儘可能不讓車發生碰撞,實現主動避撞、全自動泊車、自適應巡航以及各種各樣的駕駛增強輔助等功能,能有效提升電動車電動安全性。實際上,電動車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發展智能化的平臺,讓車企有機會把智能安全在車上發展起來,對用戶安全來說,這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