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禮俗——傳統喪葬禮俗及觀念流程大全解(初終 設床 磕頭)

俗話說:“人死如燈滅,好似湯潑雪”。意思是說:人一死,什麼都不存在了。實際上人死後要辦的事情卻有很多。概面言之,傳統的喪葬儀式大致包括初終、招魂、設床、沐浴、裝扮、報喪、銘旌、置靈牌、小殮、成服、弔喪、大殮、朝夕哭奠、筮宅兆、備槨及明器、擇安葬吉日、祖奠、陳器、接三、題主、發引、路祭、安鄰、座器、附於宗廟、居喪、週年祭奠等近30種程序。本文在考證各種資料,進行一次喪葬習俗彙編揭開這種神秘的文化面紗。由於全國各地風俗差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喪葬習俗略有改變,不能一概而論。故而,本系列章節以冀南一帶傳統習俗為重點敘述。(本系列文章僅僅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知識面拓展,切不可迷信!)

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旁,聽其最後的遺言,直到去世,這在習俗中稱為“送終”。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終,也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個標準。

在老人臨終之時,家人要將其從臥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的板床上,過去比較窮的人家板床就用臨時卸下的門板代替。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後,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叫“燒落氣紙”。此外,還要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人死之後,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哭泣,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喪葬禮俗——傳統喪葬禮俗及觀念流程大全解(初終 設床 磕頭)

初終,叫魂

初終是指彌留之際,此時首先要確定死者是否已停止呼吸。檢驗方式有多種。“屬纊”,即把新棉置於口鼻前,視其是否有氣,便是最常見的一種。當確知其已死,則圍於四周的親屬都要號哭呼叫:“✘✘✘回家來”,是死者晚輩的要喊諸如:父母、爺爺、奶奶、大伯、大娘、叔叔、嬸子、哥嫂等。是死者長輩的要呼其乳名,還要有人上到房頂上大聲呼喊“✘✘✘回家來”。

叫魂的說法有三:其一,表示活著的人不願讓他(她)死去。其二,迷信說法,怕拿差的拿錯。拿差的即閻王爺的手下的辦案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催命小鬼”。比如,閻王爺拿差你去拿東村張三,拿差你卻拿了西村張三,此時家中人齊呼亂喊,拿差的一聽就知道拿錯了,隨即放人(魂)。死了的人就復活了。其三,“怕打生魂”,迷信說法“打生魂”就是能走陰走陽的活人,說是閻王爺僱用的臨時工。這就是為到閻王爺那兒走後門的人服務的。如甲縣乙村的王五該死。這家要能賄賂閻王爺銀錢,閻王爺就可以讓打生魂的把乙縣丙村與甲縣乙村王五同名同姓,而生辰八字都相同的人拿來,頂這個名額。這些打生魂的接到命令後,就得馬上去。不論白天,黑夜,幹活,休息,隨地一躺,只呼吸,不會說話,也不吃飯。家中人要好生看好,不能隨便挪地方。說是一挪地方,打生魂的人的魂回來就找不著自己的身體了,就不能還陽了,就死了。因為打生魂是走私的,是讓被打生魂的人當替死鬼的,所以也是偷偷乾的,家中人直喊叫,死人的魂也不願意走,打生魂的只好把人放了,死者也就復活了。實際上死後復活的都不是死了,按現代醫學術語叫“休克”,民間說是發了個昏。

喪葬禮俗——傳統喪葬禮俗及觀念流程大全解(初終 設床 磕頭)

設床

也稱“移鋪”,即設床停屍。民間一般的規矩是不能讓死者躺在原先的床上。南方往往是卸一塊門板充作屍床,北方也要把死者抬下炕,放到用木板搭成的靈床上,東北地區甚至不準死在炕上,要在臨死前迅速抬到地上準備的木板上。停屍方向務取西向,死者頭部位置不得在梁下。當代農村也採取一些消毒措施,如石灰消毒、高度酒消毒、醋消毒、焚香消毒等辦法。如果遺體不能很快火化,還要進行必要的防腐處理。農村中如果沒有冰室麗氣溫又較高自躪,一般是體置於陰涼通風處,在遺體的四周放上冰塊甚至用蜷覆蓋。也可以放人地,但不宜久放,要防止老鼠咬破屍體。直到入殮後,死者都不能直接挨地,除床外,都要用板凳和棺材架起來。傳說三國時周瑜是“聞土星”,死後一聞到土味就復活了。用木板凳架起來,就是怕死者是“聞土星”再復活。

喪葬禮俗——傳統喪葬禮俗及觀念流程大全解(初終 設床 磕頭)

磕頭

即死者家屬的男性晚輩,到街上去磕頭,關係好的還要到人家家裡去磕頭,見到成年男性就磕頭,不論輩份大小,“孝子頭滿街留”,讓人知道誰家某某死了。孝子在磕頭的同時還要告訴大家:“俺家誰誰不在了或老了”。無論是誰碰到磕頭的都要說一聲”用著啥說一聲兒啊”。也有句“啥時辰來?排幾?(即放幾天)”。

為什麼要磕頭?紅白喜事,白事(埋人)事兒最大,誰家也要用人幫忙,所以磕頭是禮節性的用人方法。

喪葬禮俗——傳統喪葬禮俗及觀念流程大全解(初終 設床 磕頭)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