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我希望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

只是觉得你很爱我.


前几天的一则新闻报道,

触动了不少人的心。

报道的标题是

《著名主持人安乐死全程曝光:喝了四口药后倒儿子怀里离世》

报道称,

台湾著名体育主播傅达仁由于晚年罹患胰腺癌,

身心仍然饱受病痛折磨,

曾经是身材高大的体育健将,

却暴瘦到只剩49公斤。


注:瑞士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接受外国人在自己国家进行“安乐死(陪伴性自杀accompanied suicide)”的国家。

2018年6月,他选择前往瑞士,

接受安乐死,生命终结在86岁。

2019年2月24日,

家人公开了傅先生安乐死的全过程视频,

在最后的画面里家人陪伴在他的左右,

送别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安乐死究竟是什么?

安乐死是指对重度精神病患者、

重度残疾人及处于不可逆昏迷中的植物人,

实施使其在无痛苦感受中死去的行为。

狭义专指对身患绝症、临近死亡、

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患者,

实施促使其迅速无痛苦死亡的一种方式。

又称无痛苦死亡,一般多指后者。

目前已经立法允许安乐死的国家极少,

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

和美国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等地。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为什么人惧怕“安乐死”?


电影《天道》中的大哥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


“就算是父亲是植物人也不能拔管子,我是长子,我不能让别人说我们做儿女的不孝顺,不能让人家背后戳脊梁骨。别说家里还有点钱了,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保住爸的这一口气。”


面对着法律、伦理、社会、家庭、观念等的系列争论,

中国人习惯性地做出生命的长度这种选择。


现实生活中,“生命不息,化疗不止”,

这就是绝大部分癌症患者的生活写照。

虽然很多患者都知道放化疗有着诸多副作用,

但是他们还是按照医生的推荐一直坚持着治疗。

他们单纯地以为,

只要医生还在给自己化疗放疗,生命就会继续。

这其中可能隐含着“要命”的过度治疗,

过度放化疗比癌症本身更凶险。


权威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有80%的癌症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

全球肿瘤患者也有1/3死于不合理治疗。

“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

“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请医生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于是,很多人为了治病卖了房,

住进了ICU病房。

只是,没多久这间ICU病房就换了床单。

花了那么多钱,受了那么多罪,

最终发现我们所花费75%的医疗费用,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死亡有一万扇门,生命到底该如何谢幕?


关于这则新闻,

有不少网友表达了对傅先生的敬佩和理解;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也有不少网友发出了对“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吁;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但是呢,“安乐死”没有推广开来自然有其原因。


一网友评论:

@电竞杨超越:

安乐死不能放开的最大障碍就是,权利范围问题。举例说,可能某一天,你的水杯里被下了药,悄无声息死掉了,坏人再利用权势伪造整套手续证明你本人同意安乐死。所以开放的话,会让有权利的坏人拥有更多权利。


“安乐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虽然每个人都不希望在疾病晚期中痛苦地煎熬,

但换个角度想想:

如果是你的家人,

身处在痛苦的绝症中想要放弃生命,

你会支持他做出“安乐死”的选择吗?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延展阅读:

最好的“死亡教育”教科书——《最好的告别》


台湾艺人安乐死: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可以体面地离开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

《最好的告别》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从一个医生、朋友、亲人、儿子的角度去思考医学、疾病与老年。作者不断地叩问读者的心灵,如何面对衰老、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活、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当我们跟随作者一起经过过这一场有关生死的思考,便会更具体的去思考这些问题,更全面的去做好准备,一旦成为病人或病人的家属,也能更加明智的做出决定,让自己或亲人老得更舒服、死得更安详。


残阳依旧好,黄昏总关情。纵然很多人在身体康健、年纪尚轻的时候都不愿去面对和思考死亡这件事,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它总会到来,突然或者自然而然。假如我们可以尽量做到优雅的跨越人生的终点,又何苦让自己和家人一起经历那一重又一重打击与痛苦?真正的最好告别,一定是有着最深切的关心和最贴心的陪伴的安详与幸福时光。


BY/

排版设计丨知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