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

我希望沒有任何痛苦的感受,

只是覺得你很愛我.


前幾天的一則新聞報道,

觸動了不少人的心。

報道的標題是

《著名主持人安樂死全程曝光:喝了四口藥後倒兒子懷裡離世》

報道稱,

臺灣著名體育主播傅達仁由於晚年罹患胰腺癌,

身心仍然飽受病痛折磨,

曾經是身材高大的體育健將,

卻暴瘦到只剩49公斤。


注:瑞士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接受外國人在自己國家進行“安樂死(陪伴性自殺accompanied suicide)”的國家。

2018年6月,他選擇前往瑞士,

接受安樂死,生命終結在86歲。

2019年2月24日,

家人公開了傅先生安樂死的全過程視頻,

在最後的畫面裡家人陪伴在他的左右,

送別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安樂死究竟是什麼?

安樂死是指對重度精神病患者、

重度殘疾人及處於不可逆昏迷中的植物人,

實施使其在無痛苦感受中死去的行為。

狹義專指對身患絕症、臨近死亡、

處於極度痛苦之中的患者,

實施促使其迅速無痛苦死亡的一種方式。

又稱無痛苦死亡,一般多指後者。

目前已經立法允許安樂死的國家極少,

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

和美國的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和蒙大拿州等地。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為什麼人懼怕“安樂死”?


電影《天道》中的大哥的一番話很有代表性:


“就算是父親是植物人也不能拔管子,我是長子,我不能讓別人說我們做兒女的不孝順,不能讓人家背後戳脊梁骨。別說家裡還有點錢了,就是砸鍋賣鐵也得保住爸的這一口氣。”


面對著法律、倫理、社會、家庭、觀念等的系列爭論,

中國人習慣性地做出生命的長度這種選擇。


現實生活中,“生命不息,化療不止”,

這就是絕大部分癌症患者的生活寫照。

雖然很多患者都知道放化療有著諸多副作用,

但是他們還是按照醫生的推薦一直堅持著治療。

他們單純地以為,

只要醫生還在給自己化療放療,生命就會繼續。

這其中可能隱含著“要命”的過度治療,

過度放化療比癌症本身更兇險。


權威專家提供的數據顯示,

目前我國有80%的癌症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著,

全球腫瘤患者也有1/3死於不合理治療。

“錢不要緊,你一定要把人救回來!”

“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請醫生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於是,很多人為了治病賣了房,

住進了ICU病房。

只是,沒多久這間ICU病房就換了床單。

花了那麼多錢,受了那麼多罪,

最終發現我們所花費75%的醫療費用,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死亡有一萬扇門,生命到底該如何謝幕?


關於這則新聞,

有不少網友表達了對傅先生的敬佩和理解;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也有不少網友發出了對“安樂死”合法化的呼籲;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但是呢,“安樂死”沒有推廣開來自然有其原因。


一網友評論:

@電競楊超越:

安樂死不能放開的最大障礙就是,權利範圍問題。舉例說,可能某一天,你的水杯裡被下了藥,悄無聲息死掉了,壞人再利用權勢偽造整套手續證明你本人同意安樂死。所以開放的話,會讓有權利的壞人擁有更多權利。


“安樂死”是一個複雜的話題,

雖然每個人都不希望在疾病晚期中痛苦地煎熬,

但換個角度想想:

如果是你的家人,

身處在痛苦的絕症中想要放棄生命,

你會支持他做出“安樂死”的選擇嗎?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延展閱讀:

最好的“死亡教育”教科書——《最好的告別》


臺灣藝人安樂死:如果可以有選擇,我希望可以體面地離開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薦理由:

《最好的告別》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從一個醫生、朋友、親人、兒子的角度去思考醫學、疾病與老年。作者不斷地叩問讀者的心靈,如何面對衰老、什麼才是有意義的活、理解個人生命的有限性、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當我們跟隨作者一起經過過這一場有關生死的思考,便會更具體的去思考這些問題,更全面的去做好準備,一旦成為病人或病人的家屬,也能更加明智的做出決定,讓自己或親人老得更舒服、死得更安詳。


殘陽依舊好,黃昏總關情。縱然很多人在身體康健、年紀尚輕的時候都不願去面對和思考死亡這件事,但無可辯駁的事實是它總會到來,突然或者自然而然。假如我們可以儘量做到優雅的跨越人生的終點,又何苦讓自己和家人一起經歷那一重又一重打擊與痛苦?真正的最好告別,一定是有著最深切的關心和最貼心的陪伴的安詳與幸福時光。


BY/

排版設計丨知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