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到達迦耶時,正是清晨,但這個位於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城市早已開始了自己混亂,嘈雜和充滿咖喱味的一天。

穿過火車站的人群,逃過一雙雙乞討的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我終於把揹包放到一輛突突(印度當地的摩的)上,向著七公里之外的菩提迦耶出發……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佛陀在世時預言,一個偉大城市將從比哈爾邦崛起,但是總要受到“爭鬥、火災和水災”的威脅。在公元前3世紀, 旃陀羅笈多·毛里亞皇帝統治華氏城(現在的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把疆域擴大到了印度河流域,他的孫子阿育王繼承王位後,又把疆域擴大到了阿富汗,為了保證印度與希臘的貿易,孔雀王朝修建了從華氏城到塔克西拉的皇家大道。華氏城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首都之一。佛陀的第一個預言靈驗了。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現在,每年季風雨到來後,大半個比哈爾邦都會成為汪洋一片。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貧困的邦之一,官員貪汙腐敗極其嚴重,罷工和示威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佛陀第二個預言也基本靈驗了。

突突司機卻並不在意佛陀的預言,他一邊躲避著毫無規律的行人和車輛,一邊招呼著其他客人。於是,我的同行者就包括了學生、家庭主婦、警察,他們都在中途下車,只有我一直堅持在車上,陪著司機一起穿梭著逃離城市。但是,在某一時刻,我有點絕望,我真的能離開這裡,到達菩提迦耶嗎?

二十分鐘之後,我的絕望消除了。我們終於離開城市,進入了鄉村。明媚的陽光之下,廣闊的,綠色的印度大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農作物和野草在風裡搖動著,在目光所及之處,時不時會出現一棵巨大的菩提樹,而早起的農民們勞作之後,正在樹下休息……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公元前六世紀,二十九歲的年輕王子釋迦牟尼從喜馬拉雅山腳下雲遊到此,他停在恆河的支流尼連禪河河畔,開始六年的苦修。但不吃不喝,不停歇的反思與思考,只是讓他的身體乾瘦的如同一把柴禾,讓他的頭髮枯燥的如同一蓬茅草,而他的心卻依舊困惑。

某一天,他在恍惚中,好像聽到河對面飄來了歌聲。那歌唱到:

“琴絃太緊難成調,琴絃太鬆不成音,不緊不松聲動人”。

歌聲像一股暖流傳遍了釋迦牟尼全身,他懂得了只有離開苦樂兩極,才能讓心靈在平和中思考,但他好像又有些事情依然無法弄懂。

於是釋迦牟尼來到到河中沐浴,洗去一身泥垢,虛弱的身體讓他難以行走。這時候一位牧羊女恰好路過,善良的女子又讓他喝下乳粥恢復體力。於是,釋迦牟尼來到了菩提迦耶。在目光所及之處,他看到一棵巨大的菩提樹,他在樹下盤起雙腿開始靜思……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和突突司機再見後,又步行了十分鐘。我終於抵達菩提迦耶,並看到了那座偉大的塔……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時光常在,就好像這棵菩提樹。

估計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棵菩提樹,如今,它就枝繁葉茂的立在我的面前。

它並不是釋迦牟尼成佛的原樹。原樹被阿育王的夫人砍掉了,因為女性的讓她無法忍受丈夫每天都花很多時間在樹下打坐,而沒時間陪自己。但是,不知是出於對妻子的瞭解,還是佛祖的啟示,偉大的阿育王好像預見了這件事情的發生,他在自己的女兒遠嫁獅子國(今天的斯里蘭卡)時,在原樹上折下一根樹枝讓她帶到那裡扦插繁殖。

今天我見到的這棵樹正是從斯里蘭卡那棵樹上砍下來的樹枝扦插而成,所以它雖不是原樹,但卻是原樹的一部分。

每天都有無數佛教徒在樹下打坐誦經,試圖藉助這棵菩提樹的神力幫助自己提高修為。來自泰國、緬甸、日本、韓國和斯里蘭卡等佛教國家的信徒們各自沉默的坐在那裡,清淨的風從這裡吹出,吹過來炎熱的印度,吹過整個慾望世界……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風還會吹落菩提葉。

每當此時,遊人和信徒們就暫時沒了無爭的風度,蜂擁而上的爭著去撿,據說這葉子極度珍貴,一則是因為每天沒有幾片落下,二則是它法力殊勝,有特殊緣分的人才能獲得。

我的緣分似乎不錯,因為我遇到了Pelden Lama。

Pelden Lama來自不丹,他略微瘦小,有些高原紅的臉上戴著一副眼鏡,雙眼炯炯有神。我遇到他的時候,他正在樹下打坐。我經過他面前,他忽然微笑著遞給我一片葉子,尷尬之餘,我只能微笑回應。

第二天,我再次來到菩提樹下,又看見Pelden Lama,我對他表示了贈葉的謝意,他覺得這是我自己的佛緣,和他無關,於是大家熟絡起來,就一起坐下來聊天。Pelden Lama每年都要在歐美講學,然後再到這裡靜坐,他說今年自己還要完成磕長頭的修行,所以會在這裡待很長的時間。我問他,你覺得這棵樹的意義是什麼,他不說話,只是微笑的看看樹……

其實,在見到菩提樹之前,我先見到了菩提迦耶塔。

在臺灣寺放下行李,步行十分鐘我終於到達此行的目的地摩訶菩提寺。光著腳踩在石板路上,陽光照耀在我的頭頂,恍惚間,一座巨大的佛塔出現在我面前。

它是如此宏偉巨大,是如此的繁複細緻,如此的莊嚴肅穆,如此的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摩訶菩提寺最早是阿育王於公元前三世紀建造的,現存的寺歷史可以追溯道公元五世紀到六世紀。它是笈多王朝後期以來印度現存的最早的全部為磚石結構的佛教寺廟。

十二世紀伊斯蘭進入印度,菩提迦耶難逃其破壞毀盡,直到十四世紀,緬甸國王又在此遺址上,出資重建,不多久這座寺廟又遭洪水及當地印度教徒的損壞,為了保護它,當地人將它用泥沙埋在地下,在此後的數百年,它沉睡於地下,人們似乎也已經將它遺忘。

直到十九世紀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緬甸佛教徒在當時孟加拉國政府的協助下,重新發掘,終將摩訶菩提寺廟修復,寺廟的外貌由英國考古調查隊再次整修。從此這座雄偉大塔,得以重見天日。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放開歷史,我眼睛有些潮溼的看著這座塔,靜靜的欣賞著它的美好……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今天的摩訶菩提寺廟總高約五十二公尺,入口是在佛塔的東邊,佛塔前有古老牌坊石柱,大約五世紀前後所建,石柱上佈滿蓮花紋和象徵吉祥的動物卡里(Karli)和一些傳說中的靈獸。

這金字形的佛塔頂部有層層循上漸小的傘蓋。佛塔入口正面雕刻裝飾著古代佛塔前門坊的造型。門坊柱上有雕刻獅子作獅吼狀,靜聽此處,宛若佛陀法音宣流空中,威震十方。

平面坊中有圓形龕供奉著佛像。這圓形龕呈直線形的排列從底朝上而漸小,使佛塔在整體視覺效果頗具均衡的美感。佛塔四面的浮雕,是由馬蹄形類似的拱門式樣所組成,它取材於早期佛教建築的入門或石窟洞口的結構形狀。

大塔三面圍繞的石欄楯,最早由阿育王所建,但後為孔雀王朝之後的笈多王朝(Sunga Dynasty)所重新建造。石欄楯的構造,其根結構有間柱、橫欄柱和圓形板,是早期印度藝術史上的重要指標。這整個欄楯以西南面保存得最好,東北面則損壞很多。高度約八英尺高。欄楯柱上刻有各種不同的紋飾和傳說中的靈獸,十足展現了濃厚的希臘風格縱梁柱部分雕刻著佛一生的事蹟,大部分古代原柱已被搬至附近的菩提伽耶博物館陳列,目前僅保存四個古老原柱。其餘的石欄楯是近代仿造的。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在這座大塔附近,多年以來,中國、日本、緬甸、斯里蘭卡、泰國等國建造了大量寺廟。中華大覺寺是典型的漢式結構,離大菩提寺最近,但也最冷清。

沿街到處是兜售各種與佛有關的生意,佛祖在為佛教徒提供精神依託的同時,還維持著這些異教徒的生計。

不可思議的印度:菩提之夢

三天後,我離開了菩提伽耶,在趕往印度教聖地瓦拉納西的火車上,望著車窗外印度綠色的田野和時不時出現的大樹,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印度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在樹下思考呢?是因為一年四季氣候溼熱難耐,在大樹下靜息避暑?又或者因為印度北方盛產大麻和鴉片,在致幻劑的作用下,印度人養成了打坐冥想的習慣?又或者他們只是喜歡思考,喜歡菩提……

在胡思亂想中,我沉沉睡去,然後做了一個模糊的夢,夢裡彷彿看到一棵菩提樹和一個人影,而他微笑著盤坐樹下……

-------------------

立即訂閱:微信搜「不可思議的印度」或 indiasee

新浪微博:@不可思議的印度 (每日更新)

每日原創更新,告訴你印度的點點滴滴,旅行經歷、奇聞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