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白馬的神仙白馬尊王人送外號白馬三郎

騎白馬的神仙白馬尊王人送外號白馬三郎

白馬尊王又稱白馬王,白馬三王,是中國民間奉祀的英雄神,是海峽兩岸民眾廣泛信仰和信仰歷史最久的道教神靈,是福州地方道教神仙信仰體系中從人到神的典型神靈,在長期的信仰過程中,白馬王故事不斷演變和充實,展示了福州民眾崇尚英雄、征服大自然的精神追求,體現了福州道教包容融通、善造神靈的地方特色。

騎白馬的神仙白馬尊王人送外號白馬三郎

白馬尊為的的原型是騶寅,他是閩越王無諸之孫,閩越王郢的第三子,因好騎白馬,故號“白馬三郎”。據說在閩越王時代,在閩縣鱔溪(今福州晉安區鼓山鎮鼓嶺西麓的峽谷中)以北,山峽之間有兩座水潭,潭底深不可測,在水潭裡有一隻有一隻大鱔身長三仗,在這裡吸收日月精華,修煉成精,危害八方名眾,人民苦不堪言。閩越王郢的第三子騶寅從小習武,力大無窮,擅長射箭,經常外出打獵。一日聽聞閩縣鱔溪有 一隻大鱔在這裡為非作歹,殘害鄉里,就帶著柳、何、王、鄧、陳五大元帥以及部下騎著白馬來到這剷除妖怪,拯救鄉里。白馬三郎騶寅帶領柳、何、王、鄧、陳五大元帥及部下在這裡與大鱔苦戰三天三夜,總共射中大鱔九九八十一箭,眼看著帶來的將領死傷無數,只剩寥寥幾人,在加上後背所帶箭也之神一支了,之間白馬三郎騶寅仰天大叫一聲,跳起來站在白馬身山,凝聚身上所有神力,對準大鱔的眉心之處射去。只見大鱔被射中眉心後,用鱔尾把白馬三郎和馬一起捲起,一起跌入潭中,並用最後的力氣翻潭倒水,把在潭邊已經筋疲力盡的眾將士全部捲入潭底。

騎白馬的神仙白馬尊王人送外號白馬三郎

老百姓看到白馬三郎和柳、何、王、鄧、陳五大元帥及部下為拯救眾生,殺大鱔全部犧牲,就在潭邊立廟,廟名鱔溪廣應廟,俗稱白馬王廟。唐貞元十年(794年),觀察使王翊在此祈雨,修葺此廟;唐鹹通六年(865年),觀察使李瓚奏封白馬三郎神為“龍驤侯”;五代閩王王審知又奏封為“宏澗王”。宋慶曆六年(1046年),郡守蔡襄也在此祈雨,重修廟宇;熙寧八年(1075年),敕封衝濟廣應王;紹定五年(1232年),加封孚佑王。從白馬王廟西側進山,跨越溪澗,拾級而登,有射鱔臺、六角亭、祈雨臺諸勝。沿途還有自宋至清的摩崖題刻,其中以宋代蔡襄的《祈雨記》最為珍貴。郡守曾鞏也為白馬王廟寫過祈雨文。現在福州晉安區鼓山鱔溪白馬尊王廟為兩岸鄉親共奉為祖廟,山上並排立著白馬王祖殿和射鱔臺,山下規模較大的白馬王廟估計是在唐朝新址上重建的。

騎白馬的神仙白馬尊王人送外號白馬三郎

在臺灣馬祖的白馬王騎馬塑像

白馬尊王是福州地區民間擁有廣大信眾的道教神祇,明鄭時期,大批福州民眾赴臺墾殖,也帶去了白馬三郎的香火。如今在福州人聚居的臺北、基隆、桃園一帶,有不少白馬尊王廟。而在馬祖列島,從原鄉連江分靈而建的白馬尊王廟更是星羅棋佈,僅北竿鄉就有十五六座,配祀白馬三郎的廟宇更是難以數計。近年來,馬祖白馬尊王信眾經常組團經兩馬航線,前往鱔溪祖廟進香,並在周邊繞境巡行。

騎白馬的神仙白馬尊王人送外號白馬三郎

騎白馬的神仙白馬尊王人送外號白馬三郎

騎白馬的神仙白馬尊王人送外號白馬三郎

騎白馬的神仙白馬尊王人送外號白馬三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