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時,為什麼幾乎所有的股票基金都跟著跌?基金經理難道無能力判斷熊市麼?

西天蝸牛


這裡涉及到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熊市的時候所有股票基金都在下跌;第二,基金經理為什麼不能判斷熊市的到來?

第一個問題:國內的股票基金有最低的倉位要求,就是說任何時候,股票基金持有股票的倉位都不能低於80%,所以熊市的時候,在市場連續下跌時,股票基金極大概率會跟隨市場同向下跌,只是跌得多和跌的少的區別。一句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所以這個問題就不展開討論。

第二個問題:基金經理為什麼不能判斷熊市的到來?從你的提問來看,應該是希望基金經理能夠準確的判斷牛市和熊市的轉換,在熊市來臨之前全身而退,在牛市啟動之初滿倉進入,從而把握市場的風格轉換。

能夠準確判斷市場牛熊轉換的人存在嗎?

準確把握市場多空轉換的這種牛人存在嗎?應該說曾經存在過一個,這個人曾經多次判斷出市場的變化,從而成功的獲得巨大的收益。那就是美國的傑西·利弗莫爾。

但他也曾因為判斷錯誤而破產,一生中經歷了多次爆倉、破產。

1907年,30歲的利弗莫爾在股票奔潰行情中做空,賺到了100萬美元。

1908年,31歲的利弗莫爾股市中的交易連續失敗,再一次破產。

1929年,52歲的利弗莫爾,在股市大崩盤中獲利超過1億美元。

1934年,57歲的利弗莫爾又破產了。

1940年,60歲的利弗莫爾自殺身亡。

這樣的傳奇人物,歷史上只有一個。利弗莫爾的例子正好說明,擇時困難,你根本沒辦法區分這是能力還是運氣,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成功一次也許就會帶來鉅額財富,但也只是失敗一次,就可能一無所有。

如果真的存在能夠準確擇時的人,那這個人肯定是世界首富了,但是世界最富有的投資人是誰?不是利弗莫爾這樣的投機家,而是巴菲特這個投資家。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20%多,肯定比不上擇時高手,但投資比得是誰活得久,不是誰衝得高。

國內存在能夠擇時的投資機構嗎?

國內的投資機構我們可以簡單分為公募和私募。公募受到的約束較大,投研體系完善,以選股為主,擇時為輔。但私募由於其普遍規模較小,制度靈活,往往容易一戰成名。

尤其是在A股還不是很規範的階段,市場上最崇拜的就是各種私募和莊家了,他們能夠操縱股價,點石成金,攫取鉅額財富猶如囊中取物。但他們的成功往往靠的是內幕信息、資金拉動,而不是擇時,但國內真的有這樣能夠擇時的私募和莊家嗎?


網上關於莊家和私募的故事很多,但是莊家和私募從來都不是擇時的高手,他們往往針對的都是一隻或者幾隻股票,而不是判斷整個市場的走勢。

利用以前的監管漏洞,通過信息優勢、資金優勢,利用散戶的心理,配合上市公司的動作,操縱幾隻股票並不是什麼難事。反而是要判斷整個市場,相當於要判斷幾千只股票的漲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通過歷年私募冠軍的變化來看看牛人輩出的私募行業擇時的能力如何?如果有能夠準備擇時的機構,那他們肯定能持續的登頂。

但在私募陽光化的10多年後的今天,私募冠軍開始越來越趨於平凡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市場也知道,短期的業績不代表未來的業績,過去的私募冠軍並沒有幾個能為投資者帶來長期收益。

這些私募冠軍曾經成功所處的市場環境已經變了,當沒有了其賴以成功的空間和條件以後,他們的成功也就無法複製了。

下表統計了從2008-2016年,9屆私募冠軍的業績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下去詳細瞭解。

比如2009和2010年的私募冠軍新價值投資和世通資產就在奪冠次年就迅速跌落神壇,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第二年基金規模快速上升,業績迅速下滑。

當時市場是很追捧私募冠軍的。投資者、各種機構都追著他們發產品,希望他們能延續造富神績,結果卻是大幅虧損。其中世通的業績在後兩年跌幅超過50%。

再比如唯一的兩屆私募冠軍,廣州創世翔。

在2013-2014年,創世翔1號連續兩年奪得私募基金冠軍產品的桂冠,也是唯一一家連續兩年拿到私募冠軍的機構。2013年收益率為125.55%,2014年收益率更是高達300.08%。

但就在2016年,創勢翔“踩雷”欣泰電氣,損失近2億元,隨後又因操縱市場,被證監會開出了鉅額罰單:沒收創勢翔違法所得約2073.8萬元,並處以約6221.5萬元的罰款。自此以後,創世翔開始退出公眾的視野。

還有一位代表人物更加不得不說,那就是徐翔。

他的傳奇一生應該說包含了中國股民畢生的暴富幻想,從身價幾萬到身價百億,其管理的私募產品無論市場好壞,即使是連續的熊市,他管理的產品淨值都能實現每年2-3倍的收益。

這樣一位資本市場的大鱷,最終在2015年11月,因非法手段獲取股市內幕信息,從事內幕交易、操縱股票交易價格等犯罪行為被公安機關拘捕了。

也就說這位大鱷能夠取得這樣輝煌的業績,並不是他能擇時選股,不是他的市場嗅覺有多敏銳,而是因為他有內幕信息,能操縱股票。

所以,第二個問題,從美國200多年的資本市場歷史和中國20多年的發展經驗來看,都沒有任何一位牛人能夠準確的擇時。偶爾一兩次的,那是運氣還是能力,誰都說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能夠長期保持準確的擇時。如果真有這樣的投資人,那他首先自己就會是鉅富。但翻看世界富豪榜,我找不到這樣的人,只有巴菲特、索羅斯、西蒙斯這些。

因此,作為廣大投資者管理資金的投資人,公募基金沒這個能力和必要去擇時,因為風險實在是太高,難度實在太大了。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Atlas亞特斯


很多投資者認為基金的管理水平一定會很高,因為他們有團隊、有理念、有策略、有模型、有信息、有高級軟件等等,實際上全世界的基金經理多數都是靠收取基金的申購費、管理費還有其他費用等賺錢,它們給投資者帶來的利潤很有限,甚至很多也會帶來虧損。

國際上,基金行業是一個淘汰率最快的行業之一,兩到三年就會換一大批基金。拿美國來舉例子,美國人對華爾街的基金經理們是羨慕嫉妒恨,羨慕嫉妒是因為他們看到基金經理們賺到了非常多的錢,恨他們是因為看到了這些基金基金經理賺走的都是自己的錢,但是這些基金經理卻沒有給投資者帶來任何好處,甚至是帶來虧損。

基金行業中能夠把超額收益與風險控制結合得非常好的基金並不多,能夠連續十年以上戰勝市場的可以說鳳毛麟角,很多基金的玩法是這次倒閉了,過段時間再重新開一個基金,以不斷翻新來賺取投資者的錢。

所以多數股票基金在行情下跌的過程當中,由於管理能力有限,會對行情產生誤判,就會在熊市當中淨值不斷縮水,甚至出現虧損。

對趨勢的判斷,對股票的選擇,本身就是投資中最大的難題,這個難題從國際國內來說,不論是對基金還是一般的投資者來說,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所以不要把基金的水平能力看得太高了,大多數基金經理都是不稱職的。


馨月1967


其實基金經理比大多數股民專業,也掌握了一手的資料,在熊市時期做到規避風險,減少損失是存在一定大概率的,除非基金經理能力極差,完全不考慮基民的風險,導致基金賬戶虧損巨大,一般情況下,熊市行情,基金的虧損都會比股民賬戶損失少,如果損失超過股民賬戶,那這個基金也沒有買入的必要。


而投入股市的基金有分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就是把所有的資金都用於交易股票,它的收益和虧損來自股票。混合型基金買的品種較多,也買股票,也買一些比較穩定理財產品,它在股市的盈虧就沒有股票型基金來的多。


但是為什麼股票型基金在熊市也虧損頗多?

根據規定,股票型基金要有最低持倉比例,總資金的持股金額不能低於百分之八十,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在於為了穩定股票市場,就算遇到股市出現熊市,股票基金的減倉後也需要有60%倉位,這也是為什麼公募基金在熊市也出現較大虧損。而對於基民而言,熊市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考慮去買股票型基金,可以考慮購買混合型基金,相應的減少虧損,採用定投方式,避免在熊市出現較大損失。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的常見,為什麼熊市很多基金持有的股票也會跌,而且似乎跌的也不少。

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的a股市場缺乏做空機制,也就是國外的對沖機制。即使看對了市場,也沒有相關的工具去做對沖。

而且中國的基金很多都是有股票持倉的下限,例如股票類的基金,他的持股下限大約是60%或者65%。即使是一個均衡性的配置型的基金,它的股票下限可能也有30%到35%。也就是說,即使基金經理完全判斷對的市場,並且在第一時間把股票倉位降到最低標準,他還是持有六成多的倉位。

另外一點就是,基金經理購買股票本身的行為,也就說明了他對這個股票有信心。他覺得自己購買的股票可以戰勝市場,獲得絕對收益或相對收益。因此,即使在熊市中,市場下跌時,可能他出於對這個股票的信心,反而會繼續的加倉。但股票並非只有一個參與者,在市場不理性的情況下,他加倉之後反而獲得了相反的效果,最終導致基金淨值的下跌。

(晴溪)


孫建波


主要還是因為“規則”的問題,並非單純的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能力問題。

基金經理雖然在這些年備受市場投資者的白眼,可實際而言,能當上基金經理的,起碼在企業基本面、技術面等理論和交易技巧上會優於一般的股票投資者一截,但是很多投資者卻不知道大資金管理和自己小資金操作其實差別很大,可以說大資金操作要比小資金操作難得多。

同時,股票型基金是有倉位限制的,最新的規定是持倉不能低於80%,而公募基金單隻股票的投資更有“不得超過淨值10%”的限制,也意味基金往往最少要投資10只以上的股票,但是在熊市中,即使基金經理提前預判到了,然而個股可謂是絕大多數都是下跌的,倉位又不得低於80%,又面臨業績壓力,想要逆勢盈利為自己爭取個好頭銜、好排名,只能硬著頭皮上,所以這裡也有“心態”的因素,最終也就有了幾乎所有的股票基金都跟著跌的一幕。

至於國內融資融券、股指期貨做空功能吧,其實即使是基金,也是有一系列限制的,不是想做空賺錢就能實現的。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風生焱起


熊市中股票型基金跟著大盤下跌,這個好理解。顧名思義,股票型基金嘛,基金主要配的是股票,股票漲,基金也跟著漲,股票跌,基金也跟著跌。

難道基金經理不知道身處熊市中嗎,怎麼還在熊市中買股票呢?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排除有些基金經理比較水,但是大部分基金經理還是有水平判斷出來的。但是為啥熊市中還持有股票呢?

原因是這樣:

第一,相關法律規定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基金等持股比例不得低於一個極限值,而被動持股。舉例說明,如果一家基金公司發行了一個用量為1億的股票型基金產品,那麼他最低配資股票的比例不得低於70%,我就是7000萬。所以,股市裡有個詞語叫“抱團取暖”。多家基金公司買一隻或則同樣的幾隻股票,使得股票不至於跌的太厲害,讓自己的產品的淨值不至於下降的太厲害,以至於股民紛紛贖回自己的錢。

第二,很多股民不知道處於熊市。把錢交給了基金公司。而基金公司只要有人買產品就會有收益,不管股市是漲是跌。所以,一般基金經理會隱瞞股市處於熊市的真實情況。穩住理財的投資人。


老韭菜的自我修養


熊市之所以稱之為熊市,就是絕大多數股票都在跌,股票基金都是通過操作股票的買賣進行盈利的,市場壞了,基金必然也會跌。

市場是牛市還是熊市,只有明天才知道,沒有人能夠判斷出明天市場會怎麼走,你覺得現在是低位了,買進去,結果市場能更低。你覺得它可能還要下跌百分之二十才合理,明天可能就拉起來了。預測市場漲跌和扔硬幣的概率是一樣的,我們總能看見有人預測對股市,那是因為他一直在預測,就像每次世界盃開賽前,總有人能預測對幻覺是誰,但是每次預測對的人並不是同一個人。

至於基金為什麼也會像散戶一樣總是虧損。基金經理們相比散戶而言,知識能力,消息方面,資金力量都很有優勢。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是,他的資金大部分是散戶給的,放市場在低位時,正常操作應該建倉買入,但是散戶們不會這麼想,他們大多選擇割肉離場,贖回越來越多,這就逼迫基金經理也必須割肉離場。同樣,在市場高點時,本應該減倉避險,但是瘋狂的散戶又拼命申購,迫使基金經理們繼續買入。結果就是基金經理的表現和散戶差不多了。


投資理財先學習


我以前對股指的表演曾作過這個比喻,在家老公聽娘孑的,在單位個人聽領導的,在股市裡個股服從大盤。這個可從到達底部的位置,以及在股市中為什麼會産生補漲等說法呢?因此股市裡絕大多數個股運動的軌跡和大盤是一致的。


wuxilp


為啥要判斷,基金的目的是擴大規模,增加管理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