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集團的價格“絞殺戰”

在市場衰退的階段,是強勢企業擴大市場份額的最佳時機。

2019年3月26日,傳統汽車的領軍者——大眾汽車集團,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它強勢的領導者赫伯特-迪斯的引領之下,他們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發動了一場大面積的價格戰。


大眾汽車集團的價格“絞殺戰”


作為中國市場銷量最大的兩個汽車企業,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幾乎同時宣佈了全線降價的安排。降價幅度大致為2%-5%不等。

這是大眾汽車集團發動的一場斷然的突襲,戰爭開始了,這注定會是一場慘烈的戰鬥,猝不及防,而又生死攸關的遭遇戰。

不僅事關車企,還事關經銷商和供應商。

這場價格戰,將使得整個汽車產業鏈,更快地實現資源頭部聚集的效應,讓弱勢品牌更快地出局。

此時的中國汽車產業,剛剛經歷了艱難的2018年。在那個艱難的年份,汽車製造商們在過去的28年以來,首次遭遇了車市的負增長。他們的運營體系並沒有準備好迎接猝不及防的車市下滑,而遭受重創。甚至於一些企業,因為經營不善,而不得不退出市場。

此時此刻,這些車企的狀態,非常像一支剛打完一場惡戰的疲憊之師,在剛剛卸完盔甲、埋鍋做飯之際,遭遇突襲,一場更加激烈的戰鬥,在猝不及防的狀態下又要打響了。

在接下來,迎接他們的,將會怎樣的命運呢?

對於很多企業而言,確乎已經進入到了一個“to be or not to be”的時刻。

北京的春天來得比往常要更早一些,枝頭開始佈滿了綠色的嫩芽,青翠的小草從泥土底下冒了出來,陽光和煦,春風拂面。

遺憾的是,全球的車市,卻沒有北京春日般的愜意,寒冬貌似依然籠罩著這個龐大的產業,負增長才是這個地方的主旋律。

2月份的美國市場,依然不能給人帶來安慰。這個月,美國市場一共售出了126.86萬輛輕型車,同比下跌2.9%,這已經是美國車市連續第六個月份的同比下跌了。2019年1-2月份,美國車市累計銷量為240.18萬輛,同比下跌2.6%。

歐洲市場的境況並沒有好多少,2月份只賣出了115萬輛車,銷量同比下滑0.9%。尤其是受WLTP排放標準的影響,像保時捷、奧迪等豪華品牌,依然有很多車型未能獲准上市銷售,而傷害到了他們的市場表現。這也是歐洲車市,連續第六個月銷量同比下滑了。

中國車市的情況尤為嚴峻。

儘管所有人都已經預料到,2019年的上半年,鑑於去年銷量基數很大的情況下,同比的銷量數據會非常難看。但一旦這樣的預計變成現實時,依然會讓身處其間的人痛徹心扉。

2019年1-2月,中國賣出了313.69萬臺乘用車,銷量同比下跌16.8%。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不好過的。

乘用車銷量排放TOP5的企業,全部錄得同比負增長。下跌最猛的是上汽通用五菱,同比下滑32.6%。跌幅最小的是吉利汽車,同比下跌8.8%。

但是,另外一個更加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市場份額的異動。

與2018年1-2月同期相比,中國品牌的市佔率,從44.8%下滑至41.8%,這是一個非常威脅的信號。德系車的市佔率從21.5%上升到了23.2%;日系車是最大的贏家,市佔率從16.7%攀升到了20%;美系車和法系車下滑的趨勢幾乎難以扼制,美系的市佔率從11%下挫到9.7%,法系從1.6%下挫到0.7%;韓系持平,保住了3.8%的市場份額。

從上述市佔率的異動中,幾乎立刻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實力越強的品牌和企業,在車市衰退的時候,具有越強的抗風險能力,並有望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此外,在車市衰退中,弱勢品牌,更容易在市場競爭中失敗。

毫無疑問,在這場車市的下挫之中,部分的中國汽車本土品牌,將會遭受到最嚴峻的考驗。當然,也有一些品牌能夠乘勢擴大市場份額。

總體上看,更多的本土自主品牌,在車市衰退中,將處於被動境地,甚至會比淘汰出市場。只有那些頭部的企業,才有可能在下行的市場中高歌猛進。

好消息是,新能源汽車市場還在持續地增長,這一波紅利主要將惠及中國本土的汽車品牌。當然了,跨國車企的巨頭們,已經準備向這個市場發動猛烈的攻勢。另外的壞消息是,新能源補貼的力度,已遭到了大幅度下調。

在這樣的背景下,車市的領頭羊發起了猛烈的市場攻勢。

整車企業將會率先感受到陣陣寒意。

這些整車企業中,美系車企、韓系車系、法系車企、弱勢的中國品牌,都將會成為受害者,甚至會加速一些弱勢品牌的出局。

儘管現在整體的車市促銷力度已經接近官方指導價的18%,但2%-5%個點的官方降價,依然是市場競爭中,極端重要的新的彈藥。

此舉意味著經銷商從汽車製造商拿車的進貨價降低了2-5個點,有了這兩個點的額外的彈藥儲備,渠道商們可以根據需要,自行決定是否要全部打出去,繼續增加價格競爭優勢。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數據,2019年2月,汽車經銷商的平均庫存深度同比大幅度增加,從去年2月份的1.63個月增加到了現在的2.1個月。

對於現階段的經銷商而言,消化庫存、回籠資金,恐怕是比獲得利潤更重要的選項。只要有一家經銷商的資金鍊繃不住,選擇繼續加大促銷力度,連鎖效應使得他的同行們恐怕都不得不跟進。

對於消費者而言,當一輛官方售價為15萬元的新車,本來終端市場的優惠就已經接近3萬元,如果在優惠3萬元的基礎之上,銷售小哥告訴你,還可以再優惠4000元,這樣的誘惑幾乎是難以抗拒的。

另外,在通常情況下,車企的降價都是悄無聲息的,偷偷摸摸地通過各種方式給到經銷商,但就是在官方指導價上崩住不降價。據稱,是因為怕影響品牌。

大眾汽車集團,旗幟鮮明地宣佈降價,至少會帶來多個重要的利好。

1.讓所有的消費者知道,大眾的全系車型降價了,會給他們的企業帶來更好的引流效果,對銷售的促進幾乎是立竿見影的。

2.所有的第三方網站,需要更改官方指導價。這會讓很多消費者,哪怕不知道降價信息,在初期對車型進行篩選時,能夠將更多的大眾車型,納入到自己的選擇範圍。

對於所有的汽車經銷商而言,基本上已經肉搏到賠錢賣車的境地了,此時此刻,大眾汽車集團,再給經銷商新增了數千元到一萬元的降價空間。毫無疑問,將會直接打破市場的平衡。

大眾品牌車型的價格下探,顯然會給美系、法系和韓繫帶來巨大的市場競爭的壓力。而這些車型將不得不下調價格,從而會將戰火燒向自主品牌的價格區間,一些弱勢自主品牌必然會遭到傷害。

價格是市場機制中最靈敏的信號,任何一個商品的價格變動,都將會引起連鎖反應,更何況是車市的領頭羊發動的價格戰呢?

假如這些車企不應戰,可以預計的結果就是:經銷渠道的庫存壓力將會持續變大,經銷商向製造商訂車的意願和能力大幅度下滑,將造成汽車製造商庫存高企。

對於車企而言,此時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減產,要麼降價。

減產是一個惡性循環。首先,市佔率持續下滑,整體營業額持續下滑。其次,產能利用率將會大幅度下滑,導致研發和固定資產的攤銷壓力持續加大。還會造成工人不得不被迫放假,收入減少,導致人員士氣低落。減產也將會傷害到供應商的利益,如果供應合同簽署得不理想,將會帶來很多零部件的存貨。

降價的害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會影響到製造商的毛利水平,進而有可能會造成整體上的虧損。另外,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降多少是非常難以把握平衡的事情。最糟糕的情況是,做了官方的降價,但不能達到預期的市場效果,這是職業經理人最不願意面對的情況。

此外,降價這個事情,除了意願之外,還需要能力的支撐。

最重要的關鍵指標,就是車企的毛利水平。比如大眾的毛利水平是20%左右,而通用和福特,新車銷售的毛利僅為10%。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人是無法和大眾進行價格戰的。

與此同時,不僅製造商的毛利水平,是降價的基礎保障。此外,他們核心供應商的毛利水平,也是車企降價的基礎保障。

健壯的供應商體系,意味著整車企業在降價的同時,還可以有一班強健的小弟,能夠與你一起消化和吸收降價所帶來的成本壓力。

比如,在中國本土的自主品牌當中,儘管有些車企看起來毛利水平還很不錯,但整個供應商隊伍已經被壓的苦不堪言。在這樣的背景下,降價恐怕就會成為一家企業的孤軍奮戰,他們抵禦價格戰的能力就會弱很多。

零部件供應商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對於經銷商而言,降價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彈藥,有利於更快地賣車。

對於供應商而言,則必然意味著要面對車企轉嫁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成本的企圖。供應商是最好的“背鍋俠”,尤其是弱勢的供應商。

供應的價格一定會重新談的,如果價格上不能讓對方滿意,則在賬期上恐怕會遭受到額外的痛。

車企是不會犧牲利潤的,也不能夠犧牲利潤。

這個時候的車企,哪怕像大眾汽車集團這樣的“恐龍級”車企,都不能降低傳統汽車業務上所錄得的利潤。

比如大眾,在2022年之前,要向電動化、數字化、自動化和共享出行投入440億歐元的巨資。

這是一筆額外的預算,錢從哪裡來?是從傳統業務裡摳出來的。

零部件供應商必須要從中做出貢獻,此外還包括車企自身的裁員,削減燃油車的研發費用,提升生產製造效率,提升研發效率。

相同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寶馬這樣的豪華車巨頭身上。為了維持在創新業務上高強度的投入,他們需要在2022年之前,削減120億歐元的成本。傳統業務上的利潤,一定是不容有失的。

對此,供應商要有充分的覺悟。

在這場車市的衰退之中,製造商一定不會讓上游好過的,必須要面對這個嚴酷的現實。

當整車製造商已經開始在大規模戰略調整,以及組織架構大調整和大規模削減成本的大背景之下,供應商必須要走到前面。

需要回答的問題是:

1.現在的供應商,面對著複雜的環境,以及整個產業的重構,應該制定怎樣的戰略?將資源投向哪個領域?在哪個細分市場建立起新的競爭優勢?

2.如果削減成本,提高效率。很有趣,當大眾汽車集團、福特、通用、寶馬等汽車巨頭,都已經開始裁員和關閉工廠時,有一些零部件供應商巨頭,居然還巋然不動,充滿著傲慢和自信。實在不知道他們的自信來自哪裡?

主動的自我調整,遠比被動的裁員好。

快速提升市佔率,提升運營效率,進入智能化和數字化的供應鏈,是現階段零部件供應商不得不立刻著手解決的問題。

很有趣,也順理成章,汽車產業的第一場絞殺戰,理應發生在燃油車市場,理應發生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

對於大眾汽車集團而言,當在中國的燃油車市場佔據領先的市場地位之時,也將會奠定這家企業在全球燃油車市場的領先地位。

燃油車市場上的成功,才能夠支撐大眾汽車集團,接下來聲勢浩大的電動化轉型。即在2020年的時候,向電動車市場發起猛攻。

他會得手嗎?

無論如何,大眾汽車集團已經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整個產業鏈的更加激烈的競爭已不可避免。

市場重組和產業結構重組的速度必將加快。

這樣的戰鬥和重組,必將充滿陣痛,但陣痛過後,我們會看到很多新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