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熱播劇《都挺好》最近頻頻上了熱搜。

這部豆瓣8.5分的劇,用蘇家一個小家庭的生活,揭露了中國式家庭一個隱蔽的潛規則:

親子之愛,可能只是一場秘而不宣的交易。

在這30多年來,蘇家母親在家裡獨攬大權,分配著家裡的愛和資源,精打細算。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家裡一共四間房。

蘇母一間留給自己住,一間賣了供大兒子去留學,兩間賣了供二兒子找工作、買房結婚。

因為大哥留學,小妹房間被賣,只能和爸媽擠著睡。原本很有希望上清華的她,被媽媽以“家裡太窮”為由,安排去了一個免費的師範大學。

很多人一邊追著劇,一邊可憐著小妹。

但我卻覺得:

這個家庭的3個娃,都被均衡地養殘了。

在蘇母突然離世之後不到一個月,這個家庭猶如褪去了保護層,裡面的毛病被一刀一刀地剖開:

大兒子愛面子,瞎承諾,搞得險些離婚;二兒子啃老,幾乎吸光了父母的退休金;小妹情感淡漠,完全沒有親密關係.....


這些毛病的源頭不僅僅是“重男輕女”那麼簡單。

更準確的說,問題的根源是

父母的功能性養育

在蘇母眼中,每個孩子的功能不同,因此產生的對待方式自然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

就像重男輕女的家庭。往往兒子是為了養老,所以得到重視;而女兒沒有養老的功能,只能被忽視。

劇中也是如此。

蘇母的“功能性養育”,差別化地對待著每個人,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們現在的性格,造成了各自的悲劇。

1


大哥蘇明哲,是個好面子的學霸。

本科清華畢業後,在家裡呆了2年,只為申請美國名校,光宗耀祖。最後如願成為斯坦福碩士,定居美國,結婚買房生子。

母親離世後,他回國奔喪,隨後失業,問題也隨之而來。

為了撐起大哥的面子,他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

請求妻子隱瞞自己失業的事情,在妹妹面前吹牛說想再買一套房子。

逞強承諾把爸爸接到美國,卻沒能力贍養他。最後妻子因為家庭拮据發脾氣,才暫時作罷。

後來在妹妹明玉的暗中幫助下,他回國發展。

結果一回來就吹噓自己的新工資,誇下海口給爸爸買三房一廳,結果兩房一廳的首付都拿不了,妻子和寶寶的生活質量也大大下降。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回溯過往,才知道這些過分愛面子的行為,源自20多年來蘇母的潛移默化。

蘇母從小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儘管非常能幹,也從未獲得過父母的認可和讚賞。

長大後,她一邊接濟著弟弟,另一邊心裡隱藏著不甘,迫切需要新家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可不巧,她的丈夫是一個小小的圖書管理員,沒錢沒能力,在家裡不敢吱聲,在單位常常被同事瞧不起。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因此她只能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下一代上面。

大兒子從出生開始,就承載了她最重要的夢想。

她對大兒子的期望是:

功成名就,“替代”她那無能的丈夫,讓她在鄰居和親戚面前抬起頭來。


為此她拼盡全力。

在得知每年15萬的留學費用後,她為了面子,不惜賣掉房子,也要供他上學。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蘇明哲認同了這個期望,享受著一切資源,並最後成功地證明了自己。

在慶功的酒桌上,媽媽的兄弟姐妹都來祝賀,滿臉敬佩。

媽媽坐在席上很是得意,如願翻身。

在媽媽心目中,蘇明哲的功能是給家裡掙面子。

這20年來的養育,蘇明哲也把它當做了自己最重要的價值。

劇中有一次妹妹去了美國,偶然得知他失業,多聊了幾句,他馬上惱羞成怒,指責妹妹來看他笑話.......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這背後隱藏著一個潛臺詞:

我是給家裡挑大樑和長臉,這是我最重要的價值,決不能被否定!


功能性養育,把他變成了只有某種功能的人。

2


同樣的悲劇,也發生在老二蘇明成身上。

他滿足的,是媽媽“被關注”的需求。

在原生家庭中,蘇母作為女性,被忽視是家常便飯。來到了新的家庭後,丈夫木訥,兩人沒有感情。

她孤獨地撐起家庭,全心投入,希望能“被看見和感恩”。

老二蘇明成知道在“長面子”上自己爭不過大哥,於是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情感上的需求。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他察言觀色,發現了母親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非常依賴與討好,不斷地傳遞各種愛的信息:

“媽媽你辛苦了”

“有你在身邊真好”

“您做的飯最好吃”

“長大了一定好好孝順您”

.......

這讓蘇母感受到了被需要、被認可、被關注,老二因此獲得了更多寵愛。

大兒媳婦生孩子時,蘇母不願意暫時去幫忙,只想留在國內給二兒媳婦做她最喜歡的抹茶酸奶。

但這份愛也困住了二兒子。

這些年來,媽媽享受著他的愛和需要,也要求他天天陪伴著,剝奪了他在個人事業的精力。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他沒有鍛鍊和施展能力的機會,越來越無能,在兄妹中抬不起頭來。

更嚴重的是,在這20年來,他把“情感輸出”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價值。

在新的家庭中對老婆百依百順,應酬一半老婆一打電話就回家,延續了之前的模式。

心有不甘,但跳不出“無能”的框框。

在媽媽去世之後,他一邊照顧著爸爸,一邊聽著妻子的話還欠父母的債,日子過得緊巴巴。

而小女兒蘇明玉,更是不容易。

當她來到這個家庭的時候,很難找到合適的“競爭手段”。儘管她學習很厲害,很懂事,但這種功能大哥已經實現了。

加上傳統“重男輕女”的影響,蘇明玉從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對於蘇母而言,她沒有什麼功能。

只要乖乖的,不費錢不費事就好。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其中第一集有個細節很說明問題: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母親分別給老大老二夾了雞腿,根本無視老三蘇明玉。這兩根雞腿的名字分別叫“面子功能”和“情感功能”。

而父親默默看到了這一幕,夾了根雞腿準備給女兒,卻被蘇明玉果斷拒絕。

這根雞腿也有個名字,叫“被忽略的憐憫”。

而在明玉拒絕接受那根“憐憫”雞腿那一刻,“堅強”誕生了。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當一個孩子不再滿足父母的需要,自己的需要又不斷被打壓,為了生存,她只能收回需求,壓抑不滿,變得獨立,逃離這個沒有立足之地的家。

正如同學問蘇明玉要考哪個學校,她毫不猶豫的回答:“清華。因為離家遠”。

最後,明玉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一場與媽媽最劇烈的爭吵以後。

她離家出走,少了父母的“保護”,她變得更加強大、有魄力,事業節節高升,成了大公司的總經理,業界雷厲風行的銷售大人物。

而這種雷厲風行的背後,是一個被逼到絕路的女孩,壓抑了內心被愛的渴求,下定決心不再依靠他人來滿足自己。

因為在她心裡,關係和需求,最後不過都是傷人的東西

後來即使遇到一個願意時刻照顧她、互有好感的男人,她也堅決不進入戀情。

只有在喝醉之後,她才敢放鬆下來,暴露出自己內心的自卑和脆弱。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3


功能性養育,讓這三兄妹過得太彆扭了。

它的畸形之處,在於把親情變成一場交易。

父母和孩子形成了一個“共謀”:

父母一邊付出一邊期待,孩子為了得到愛和關注,於是想辦法滿足那份期待。最終,孩子某方面的自我得到巨大的強化,也意味著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自我。


而父母之所以會這樣做,一般源自童年的匱乏。

在這部劇裡面,蘇母就像是一個過分殘缺的圓,迫不及待地在兒女身上,索取她在原生家庭的一切缺失。

大兒子讓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可和麵子;

二兒子彌補了她從小被弟弟奪走的愛;

小女兒“沒用”,所以越不花錢越好。

可是這樣索取,也把兒女們榨殘了。

這樣的家庭模式,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前陣子,有位盧女士找我諮詢,讓她困惑的是自己忍不住對大女兒苛刻,對小女兒卻很寵愛。

不同的態度讓兩個孩子常有衝突,大女兒甚至會趁她不在時欺負妹妹。

諮詢了挺長一段時間,她才慢慢找到了令她矛盾的情結點。

盧女士姊弟三個,年齡相差很近,她排行老二,是母親最嫌棄、最挑剔的那個。

在她的回憶中,母親不是在挑她的錯,就是在貶低她。有次母親安排她打掃衛生,結果因為幾根頭髮沒被清理,就罰她不許吃飯。

她當時十分委屈,大聲反駁,居然被母親扇了耳光。隨後她跑到家後面的小樹林,整整哭了一個下午,一度懷疑自己不是母親親生的。

後來當盧女士有了大女兒時,母親來幫忙照看。她發現母親對女兒很包容,從來都推滿笑臉,而她自己反而對大女兒百般挑剔,簡直和當年母親對她的刻薄一模一樣。

隨著諮詢不斷深入,我們才發現:這種刻薄,背後是她心理需求的一個填補。

潛意識裡,她對獲得母親寵愛的大女兒充滿了嫉妒,就像是以前嫉妒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

但小時候的她沒有力量表達自己的嫉妒和不滿,只好在現在通過挑剔,讓大女兒體驗到了自己曾經的感受,發洩自己壓抑許久的恨意。

三年後小女兒出生,盧女士也漸漸獲得了成長,就把對大女兒的愧疚加倍補償在了小女兒身上,寵愛有加。

從小女兒身上得到的愛的反饋,也讓她有了被愛的感覺。於是偏心得越來越明顯。

這兩個孩子分別接受了媽媽的“恨的需要”與“愛的需要”。

當我們在諮詢室捋到這個地方時,盧女士忍不住大哭了一場。

不僅僅是對女兒們的愧疚,更是對自己匱乏的童年進行哀悼。

她意識到,自己的確缺失了,更知道,自己的匱乏要靠自己一個人去填滿。

穿透了這一層迷霧後,她才能真正地看到活生生的女兒們,看到她們真實的特點和需求,並且用更加合理有愛的方式,去對待她們。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在我的諮詢室中,蘇母、盧女士這樣的父母很常見。

有的父母小時候受太多管教,長大後把自由的願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忽視了基本的規矩建立,最後孩子在上學後適應不良;

有的父母從小被忽視,有了孩子後過分關心、過分照顧和過分打擾,其實是想借孩子的人生,來補償自己童年的遺憾,但卻也剝奪了孩子的獨立和主見。

如果沒有覺察到問題,這些上一代的傷痛又會輪迴到新的一代中。

所有心理學都在告訴我們一個真相:

只有自己人格獨立,才能養育人格健康的孩子。

因此,明確自己功能性需要的來源至關重要。

瞭解的越多,對孩子的需求就越少,對他的捆綁就越低,孩子就越可能很好和你分離,面對他自己的人生。

世上沒有誰有義務無條件滿足你的“功能需要”,更別說是一個鮮活的新生命。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現在這部劇還在播。

比起狗血的劇情、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大和解,我更希望每個主人公能在矛盾和困境中,慢慢看到自己的缺失,找回自己的人生。

畢竟,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悲劇,需要靠某一代的自我覺察和自我補償來終止。

這並不容易,但我希望,我們可以是那一代。

走出輪迴,成為新的一代。

《都挺好》中沒有說破的育兒道理:人格獨立,才能養育健康的孩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