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錢不好掙!親子經濟虛火,想賺良心錢太難!

“大家一起再想想辦法,幫日託班度過難關吧。”2019年2月末,一群家長圍著園長Lily,一邊流淚一邊出謀劃策。

從事早幼教28年的Lily,2016年在北京的東邊自主創業開辦了一家名為“孩提學苑”的0-3歲美式嬰幼兒日託機構的她,原本對自己的專業能力信心滿滿,加之又趕上了國家開放二胎、托育作為早幼教行業的一片藍海,一度相信可以憑實力與良心做點事情,沒想到兩年半來,未能盈利。

據LILY介紹,她開辦的日託機構,目前已經是北京僅有的三家500平米以上的日託之一。但運營壓力巨大,難度超乎想象。最近一次危機發生在豬年春節假期結束後,日託班的資金越來越緊張。

孩子的錢不好掙!親子經濟虛火,想賺良心錢太難!

看著孩子喜歡、自己信任的日託班遇到了困難,家長們比老師還著急,好幾位家長自掏腰包,想各種辦法幫日託班度過難關。

就在Lily艱難苦撐的同時,其他幼教機構又是另一番景象,商場內另一家英語連鎖培訓機構正在火熱的招生中,商區內另一家聲樂興趣班,學生、家長也絡繹不絕,生意紅火。不遠處的一家大型商場內的親子消費區域,更是人頭熙攘,熱鬧無比,週末的地下停車場需要爭搶停車位。

隨著二胎政策開放、消費升級、以及年輕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成長環境等,近年來,中國家庭親子類消費支出正在快速增長,親子經濟的熱潮正在席捲全國。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親子行業整體市場規模已突破2萬億元。預計未來中國的親子行業整體市場規模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19年,中國親子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萬億。

親子產業的爆發也在改變著中國實體商業。從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到全國範圍內的小城鎮,越來越多的線下消費場所也將招商重心轉移到親子類商家,親子消費被看做是拯救中國實體消費的“救命良藥”。

大量綜合性商場開闢了專門的親子消費區域,有的甚至將整層樓層租給親子類商戶。很多大型地產項目、樓盤,也搞起親子經濟商業綜合體項目。

一個獲得普遍認同的商業邏輯是:對於傳統實體消費場所,只要把親子項目拉過來、搞起來,人流量就會上升,而錢也自然就來了。

和很多風口行業一樣,資本蜂擁而至的親子經濟領域,泡沫也隨之產生。親子消費類品牌和商家正在出現過剩和良莠不齊的情況。

在利益的驅使下,行業內衍生出了不少營銷套路,製造了不少噱頭,一些商家為了賺錢,甚至無視行業特點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而另一些想要賺良心錢的商家反而舉步維艱。

“未來兩到三年,行業一定會走到一個轉折點,重新洗牌。”一位資深親子經濟投資人士判斷,在他看來,表面的熱鬧背後,實體消費場所是否起死回生,親子類商戶到底幾家能賺錢,都需要打個問號。但是,如果親子行業不重新規範、進入良性競爭和發展的軌道,少部分商家很可能會損害整個行業的名聲,導致整個行業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孩子的錢不好掙!親子經濟虛火,想賺良心錢太難!

席捲全國的親子經濟有多熱

眼下,越來越多有孩子的家庭習慣了到商場度週末。

上午在商場的興趣班上課,下午在商場內的遊樂園玩耍,午、晚餐都在商場的餐廳解決,夜色降臨,疲憊的一家人開車回家,洗洗睡覺。

羅玲負責商業機構的招商運營已經十年了,目前,她正在忙著將一線城市諸多知名兒童教育、親子消費類品牌引入昆明等中國西南地區城市。

在她印象裡,大約是從2008年開始,房地產開發已經成規模地推出集中的商業體,需要進行統一招商和運營。2010年左右,親子類品牌和商戶開始在業態規劃和招商中受到重視。當時,實體商業中的零售業正在遭受電商嚴重的衝擊,每年“雙11”、“雙12”刷新一次銷售額,實體店的零售就會難過一陣子。

但與此同時,實體商業經營者也發現,電商平臺消費不了的業態,比如看電影、就餐、兒童遊樂之類的,人們還是需要到商場或購物中心,來消費這類業態的同時,也會隨機消費一些零售類,因此,親子類商戶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

包括羅玲在內的實體商業經營者發現,親子業態能夠帶動全家消費——在中國,主流家庭成員構成包含了老青幼三代。小孩在家庭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他們不能獨立活動,都是以家庭為單位一起活動。

進入商場,孩子的目的地可能只是學習或玩耍,但附帶產生的大人消費就豐富得多。羅玲透露,如今商場或購物中心在招商時,不管檔次有多高,都一定會考慮親子消費。

以成都大型綜合購物中心國金中心(IFS)為例,該商場零售店鋪方面,由奢侈品大牌和輕侈一統江湖,入駐的餐飲品牌有多個米其林姊妹店,屬於很高端的定位。即便如此,IFS依然給親子消費規劃出了空間,在地下做了真冰溜冰場和其它兒童業態,5層還有一個綜合了電玩城、保齡球館等在內的兒童遊藝中心,真正帶動商場消費的還是兒童和青少年。親子消費的熱度,由此可見一斑。

於是,越來越多的綜合商場、購物中心、地產項目開始向“幼”轉,嘗試轉型“閤家歡”類型商場,削減傳統零售業態的比例,把位置讓給兒童教育、娛樂、餐飲等商戶。有的商業中心,甚至完全取消傳統零售,一些新建商業地產項目乾脆直接將商鋪區域打造成以兒童娛樂、教育及餐飲等組合而成的親子商業綜合體。

雖然親子消費對各家來說都是招商熱點,但是一家大型商場通常會入駐多少親子類商家,大約都是哪幾種類型,這是需要從多個維度來綜合考量的,一是看商場的經營定位,做城市級的購物中心還是社區型購物中心;二是看商場的規模體量;三是商場周邊居住人群的基本研判,掌握消費力的狀況。

羅玲舉例,像大悅城商場,屬於體量比較大的購物中心,品類上大而全,單店的規模也相對較大,而社區型的購物中心則根據特色,品類上小而精。所以親子消費區域的比例也不一樣。

目前親子消費的佔比到底是多少,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兒童業態研究報告》中給出了一個經驗數值,據其統計,在國內42個重點城市中,兒童業態或親子類商家的面積佔比在2015年時已經上升到15%,到2018年還有持續的上升。

與此同時,親子消費產業鏈的重心也在不斷變化,特別是最近兩三年,兒童消費業態已經從以飲食、服裝為主,不斷向教育、科技、娛樂等多元化發展。

孩子的錢不好掙!親子經濟虛火,想賺良心錢太難!

據2018年10月發佈的《2019年中國兒童零售行業分析報告——市場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顯示:隨著消費觀念的革新,兒童業態的種類也不斷增加、細化,各品牌針對不同的目標群體實施差異化營銷,填補市場空白。突出特點是兒童教育培訓、兒童遊樂佔比均上漲明顯。

隨著新興中產階級家庭的崛起,家長更加註重兒童在教育、娛樂方面的消費。根據兒童親子新興品牌進駐情況來看,兒童創新型體驗館、兒童科學館、兒童醫療等業態更能迎合個性化消費,增速較快。

2018年8月發佈的《2018年母嬰消費市場研究報告》則顯示,親子消費市場自2010年以來迎來爆發,2010 年中國母嬰商品市場交易規模約為1萬億元,2016 年已經上升至2.2萬億元,且增長速度呈上升趨勢。兒童產業研究中心預計,未來10年,該市場規模仍將保持 20%-30%的高增長率。

另據內地財經媒體統計,截止2018年7月,親子消費從總量上看,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優勢依然明顯:上海和北京兩座城市中,兒童親子類商鋪總量均超過了1.6萬家;除了溫州,親子類商鋪排名前十的城市均為一線或新一線城市。

在2018年城市商業魅力指數排名最靠前的10個城市裡,篩選出它們2016年以來新開業的163家綜合商場,並統計其內部各類商業業態的配比:146家商場中都開設了親子類商鋪,其中25家商場中親子類商業數量佔比超過了10%;全部163家商場中親子類商業數量佔比均值達到8.5%,僅次於服飾和餐飲。

良心錢不好賺

春節後,Lily幾乎每天都在到處跑,與各種投資機構,希望孩提學苑能拿到新的投資。並非沒有機構願意掏錢,如果只是想解困並不困難。但如果希望接手或是投資方具有信得過的幼教專業水準和教育理念,那難度就大多了。

出於職業化的堅持,Lily不得不疲憊不堪得與好幾批投資人見面洽談,但是去年底國家出臺的關於早幼教行業的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行業的發展前景不明朗,以及投資的回報率,導致機構處於觀望狀態,投資越來越趨於謹慎。

“做日託,想賺良心錢真的太難了。”Lily不得不總結,開業兩年半以來,日託班幾乎每天都在賠錢,為了這次創業,她已經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積蓄。

2016年7月,從事早幼教28年,曾在北京知名高端國際幼兒園任園長的Lily,創辦了針對0-3歲嬰幼兒的美式日託班孩提學苑。裝修好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空置教室5個月散味。

“雖然我們裝修選材全部是環保無汙染的,但考慮到嬰幼兒比成人更為敏感的體質,對環境的安全健康要求更高,仍然決定用近半年時間空置、釋放裝修氣味。”碰巧在那段日子,Lily眼看著街對面的一家幼兒園,剛裝修好就立刻開班了。而她頂著合夥人不小的壓力,依舊堅持。

因為選材標準高,裝修本已嚴重超出預算,另外,空置期每月10萬元,總計50多萬元的房租也相當於打了水漂。

2017年3月正式開業,日託班迎來了第一個孩子,一個剛剛7個月大的寶寶,因為曾經在美國工作生活,認為Lily的教育理念與美國的日託班理念非常相似,又有完整的日託課程,所以寶寶的爸爸就定下了這裡。

到目前為止,園內共有近26個孩子,12位看護老師。日託班提供從每日早晨8時至下午6時的全天候看護照料。孩子們根據年齡不同被分為三個班。0-8個月嬰兒,師生比保持1:1或1:2;8-18個月嬰幼兒,師生比為1:3;18個月-3歲半幼童,師生比為1:4。

教師的工資是日託班的另一項重要支出。正常情況下,12位看護者中,2位是全職外教,全都來自母語為英語的國家,有兒童教育學或心理學背景,以及正規的工作簽證。月薪2.5萬人民幣/月左右,其他中教的工資也人均達到6500元以上,遠高於其他同類機構工資水平。所以每個月每個班的教師成本約為5萬元。

北京冬冷夏熱,時有霧霾,空氣質量差時,孩子不能進行戶外活動,為了保證孩子們的運動空間,原本只在商區租了二層做教室的Lily,又把一層的門臉房也租了下來。如此,近600平方米麵積的日託班,每月租金翻倍。

只要簡單算賬就會發現,按照目前二十餘位孩子每人每月8800元的學費來計算,是覆蓋不了房租、水電、物業費,加教師工資,每月超過25萬元的投入的。只有招生超過35人,才可能達到收支平衡。

而招生是另一件讓Lily頭疼的事情。原本以為選擇在中產階層小區密集的地方開班,生源不是問題。但實際招生時,Lily發現自己太樂觀了。

首先是觀念問題,雖然這樣的日託機構在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非常普遍,但是對於中國家長來說,嬰幼兒的看護大部分是由父母、老人和阿姨保姆完成的,把一個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全天送到日託班,太考驗中國家長的勇氣了。

有的海歸年輕家長認可日託的專業,想要把孩子送來,入托協議都簽好了,最終卻沒來,一問原因,是家裡老人堅決不同意,有的甚至以斷絕關係來威脅年輕父母放棄送託計劃。

孩子的錢不好掙!親子經濟虛火,想賺良心錢太難!

其次是信任問題,近年來,一些幼兒園、早教機構虐童事件頻出,很多家長對早幼教行業存在嚴重的信任缺失,社會大環境也導致生源受到影響。

原本以為投入350萬元成本就可以維持運營,但實際上,因為不肯降低標準,從開業以來,日託機構各項成本均大幅超支,幾乎一直處於賠錢狀態。“之前太理想主義了,以為只要珍惜家長所託,用心做品質,有好的口碑就會慢慢的做起來。”Lily說,現實中才發現,房租壓力、人力成本、推廣的難度、獲客的成本。。。。想踏踏實實做一家高品質日託,還真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良心錢不好賺。

2018年中,曾經有一家早教品牌意欲收購Lily的日託,但是入駐幾個月後發現日託班的辛苦和艱難遠遠超過早教親子班,單體盈利卻遙遙無期,等摸清了經營模式立刻撤走,到了其他二三線城市做低配版的托育加盟業務。結果風生水起,生意紅火。

“0-3歲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關鍵期,寶寶擁有的個人經歷、體驗和教養方式都在影響著他成為生麼樣的人,以及擁有什麼樣的未來。我們是在培養國家的未來一代,無論如何,我們對孩子做的所有事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Lily這樣安慰自己。她始終認為早幼教絕不能單純當做一個賺錢的生意,從業者要有專業能力,更要保有良知,要有社會責任感,因為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也終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親子消費的套路

和Lily類似的朱倩,一年前已經因為不想昧著良心賺錢,關閉了自己出錢開辦的繪本館。

2012年前後,生了寶寶的朱倩有感於如今家庭對閱讀的重視,加盟了一家全國連鎖繪本館,在北京東三環附近開起了一家繪本館。

原本想得很簡單,繪本館可以給附近小區的寶寶們提供一個閱讀和交流的空間,順便賺些錢。但是經營了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僅僅考繪本借閱是無法賺錢的,其他賺錢的繪本館各有各的套路。

“如果想賺錢,就要搞副業。”朱倩說,有的繪本館同時開起了興趣班、培訓班;有的與各類商家合作,收取費用,組織會員參加地產商、商場等地方組織的商業類的活動;有的甚至在管內做起了微商,出售其他商品。

朱倩不想做這些,她繪本館有會員一百多人,每位會員的年費一千多元,除了繪本借閱,也會定期舉辦免費的讀書會、以及收費很低的外出活動,如參觀博物館、親子類體驗類活動等。每年十餘萬元的收入幾乎只能勉強滿足房租水電、繪本購買、以及工作人員的工資。

孩子的錢不好掙!親子經濟虛火,想賺良心錢太難!

“本來是一門小生意,越做越像做公益、獻愛心。”朱倩說,2018年,因為始終不賺錢,加之自己的孩子即將入學,對繪本閱讀的需求逐漸減少,她終於決定關閉繪本館。

就在朱倩退出的同時,該連鎖繪本館的版圖卻在不斷擴張中,在全國多個城市不斷開出更多新店。看到現在很多資本大舉進軍親子親子類消費領域,朱倩的感覺是:親子消費市場很大,競爭很激烈,但真正能賺錢的不多,賺錢的商家幾乎都有自己的套路。

“這個和我當初設想的完全不同”,朱倩覺得,親子行業需要的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細水常流的,需要有長遠的眼光,投入耐心與時間做經營與維護。“紅黃藍事件就是很好的教訓,任何生意都不能為了賺錢,繞過良心和社會責任。”

需警惕的虛假繁榮

親子消費為商場成功吸引了人流,據此,有人認為親子消費拉動了整個實體商業的銷售額,挽救了傳統實體消費場所。在羅玲看來,這有一定道理。

她認為,從過往的經驗上判斷,親子消費帶來的人流量是有價值的,絕對不等同於大賣場靠低價促銷或送雞蛋之類的活動帶來的人流量。這種人流量的價值是由親子消費的邏輯決定的——從需求的角度看,親子消費是因為有用,而不是因為便宜。從家庭消費理念上來看,重視兒童早期教育、情商培養、興趣發展等方面的家庭,都是有一定的消費力的,從需求層次來看,這類家庭是在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

親子業態還能為商場貢獻更為穩定,而且比成人體驗業態(KTV和影院之類)更理想的租金收入。事實上,親子消費對於商場而言,是一臺高效高價值的客流發動機。

然而,也有一些行業內部人士指出,不能簡單把人流量和銷售額劃等號,在親子經濟熱鬧的表面之外,需要警惕虛假繁榮。

2018年,餐飲行業經營者劉銘正式決定將開業一年多的親子餐廳轉型,迴歸自己擅長的面向大眾的創意菜餐廳定位。

在餐飲行業摸爬滾打多年,自詡經驗豐富的劉銘,也趕著親子消費熱潮試驗了一次親子餐廳,結果證明,親子牌並非想象中那麼好打,親子消費熱潮下面,坑也不少。

劉銘的這家餐廳開在北京東四環的一家大型購物中心內。做親子餐廳的這段時間,他發現,相比成年人的商務、朋友聚餐,帶孩子就餐的家庭,特點是用餐時間短,客單價低。

雖然這一特點讓餐廳的翻桌率提高,但同時意味著人員的投入成本也增加了,綜合起來,其實是降低了餐廳的利潤。

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在普通工作日,餐廳客人以商務會餐、朋友聚會為主,大約需要15位服務員,到了週末,餐廳內帶孩子來吃飯的家庭聚餐變多了,需要配25名服務員,但同時,每桌的客單價卻變低了,相比日常,又累又不賺錢。現在,劉銘的餐廳重新定位為“提供親子餐和親子服務的創意菜餐廳。”

“其實,一家適合帶孩子來吃的餐廳,最重要的不是遊藝區有多大,書和玩具有多多,而是要乾淨、放心、食物搭配合理,適合孩子吃。”劉銘說,現如今,很多親子類餐廳都沒做到這一點,很多人簡單的認為披薩、意麵就是兒童餐,有的只把注意力放在吸引孩子上,而忽視了父母的口味與感受。

“我們行內有種說法:親子類消費時間很短,而且沒有回頭客。”劉銘說,在他看來,親子消費主體是家有嬰幼兒的成年人,而嬰幼兒時期很短,只有0-3歲和3-6歲,k12教育類相對長一些,而且,兒童的成長是一過性的,不會重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親子消費的目標人群看起來很大,但也“很窄”。

說起時下各大商場招商紛紛轉型,主打親子牌。劉銘覺得,這更多是商場的無奈之舉,未必能真正扭轉實體消費場所的困境。

過去,一家綜合性商場在做商鋪規劃時,留給兒童類產品的區域非常少,有些甚至僅有1%,現如今,有的商場親子類消費商鋪佔比例甚至達1/3。

孩子的錢不好掙!親子經濟虛火,想賺良心錢太難!

近年來,全國各地商場、購物中心越開越多,但是服裝配飾等各類商品品牌的增長並沒有那麼迅速,導致各個商場入駐品牌千篇一律。為了保證商鋪出租率,商場不得不把招商重點轉向。

劉銘透露,據他通過幾家商場的接觸瞭解,親子類商戶往往需要大面積的鋪位,商場租給親子類商戶的店鋪租金大多比較低。大約是租給一家餐廳的租金的三分之一。

“碰到拿客流量說事兒的商場,一定要謹慎。”說起商場的招商套路,曾經做過商業諮詢的劉銘總結到。有些商場的邏輯是:只要商場內有了親子類消費區域,客流量自然就會增加,客流量上來了,就會帶動整個商場的銷售額,從而實現盈利。

但在劉銘看來,一家商場能否盈利,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

“我們行內人考察一家商場不僅看人流量,更會看入駐品牌的檔次。”劉銘說,特別是一層,如果一家商場的門面,也就是一層商戶都是三流品牌、山寨品牌,那麼這家商場的客戶層次和消費能力通常不會太高,銷售額一定成問題。

而親子消費區域的熱鬧,也並不是一定能帶旺其他區域,關鍵還要看商場的整體佈局、服務,以及品牌定位。

實際上,商場內的親子區域現在也是高度雷同。一部分是知名連鎖品牌,一部分是各種類似的遊藝、教育類商戶。有的商場同時存在數家設施幾乎一樣的兒童樂園,內容區別不大的美術班、舞蹈班也經常扎堆開在一起。

“這樣的情況不會維持太久”,劉銘說,眼下親子消費區域的熱鬧很可能只是表面。如果一家商場內的商戶是靠低租金吸引而來的,自身的經營、水準也不高。而商場的租金每年都在上漲的,如果賺不到錢,商戶會逐漸被淘汰或自動退出。

在魚龍混雜的行業中交了很多“學費”的家長也會越來越理性。親子行業未來一定會經歷洗牌,重建,留下真正有實力的,去掉泡沫。樂高、迪士尼等知名品牌會留下來,而那些設計粗糙、千篇一律的遊樂場、包裝的花裡胡哨的早教機構都會被淘汰。虛假繁榮會破滅。

對此,羅玲也認為,在招商和實際經營中,一些實體商業場所的確存在親子消費品牌業態單一、同質化的問題。這對商家來說是一個產品升級和差異化經營的挑戰。

產品升級,需要硬件的投入,比如裝修材料和設施設備,從普通材料到環保材料是物理條件的升級。但是硬件升級是比較不容易的,例如兒童職業體驗和遊樂設施,項目的更新週期,短了成本過大,長時間不更新,孩子沒有新鮮感,就失去了興趣度。

差異化經營則是軟性的,也就是理念和服務,比如海底撈,雖然火鍋店是同質化的,但他們的服務理念是創新的。親子業態也一樣,服務產生的客戶粘度是巨大的財富,親子行業還是一個高於其它行業的客源就是口碑和客帶客。創新的理念和服務是親子經濟未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在規範方面,兒童教育類對經營場所面積、消防要求、辦學資質等都有來自教育系統審核的強制性要求。其它的類別也會是一個從無到有,逐步有據可依的過程。通常情況下,全國性或地區性的親子消費連鎖品牌都有一套相對完整的選址、裝修、設備、人員招聘培訓、日常經營管理的規範。

羅玲認為,目前,親子經濟這個產業,仍然屬於全市場行為,競爭是最好的自律,市場和客戶買單是最好的裁判,要生存和發展的商家都會去提升和調整,應對消費需要的升級。經濟越發達競爭程度越高的市場,經營就越規範,做得就越好。

至於大型購物中心和商場未來的出路,劉銘說,人們以往總認為是電商打敗了實體經濟,實際上,行內另一個說法是,“打敗實體店的不是互聯網,而是租金和抽成”。未來實體經濟如何扭轉困局,突破口或許不在親子消費或某一個具體領域,可能更需要的是對經營模式的思考與改變。

雖然一手創辦的日託機構能不能撐下去還是未知數,但是Lily仍然表示看好行業未來前景。隨著國家放開二胎,相繼出臺有關托育的利好政策,專業機構的介入, 90後年輕父母的育兒剛需,未來托育行業會越來越規範和專業,前景無限。

因此,兒童消費領域若要良性發展,除了行業自律,也需要家長們觀念的改變,兒童成長不是百米衝刺,是漫長的馬拉松,比財力投入更需要的,是家長們的耐力。

還需要社會整體觀念的轉變:“養育孩子本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現在全社會強加給父母身上的壓力太大了,製造出的焦慮太多了,對家長和孩子的期待都太高了。”

編者注:最新消息是,Lily的日託機構已經拿到了新的投資,終於渡過艱難時刻——儘管短期內困難不小,對於投資者來說,親子教育的未來依然誘人。

*實習生張金沫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鳳凰週刊】創作,獨家發佈在今日頭條,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